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诗歌一向以“主情”为主 ,诗论必重其情感。在西方诗歌传统中 ,直到二十世纪初 ,诗与理性思维的对立才开始打破。这就是以艾略特、瓦雪里、里尔克为代表的现代诗人开创的新时代。“五四”白话新诗运动以来 ,较早把感性与理性 ,诗与哲理融合起来的诗人是卞之琳。他在三十年代是既承接“新月派”的艺术追求 ,又带着法国象征主义技巧汇入到“现代诗”运动之中的。他致力于以“现代艺术形式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感情”的诗歌创作 ,也是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又有西方文化影响的痕迹。他尤其善于从敏锐的感觉出发 ,并以纯熟的技巧 ,将大…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教学诗歌意象时,有时图省事,会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意象所对应的表情达意。这种做法应该是不可取的。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的确还是存在的。从思维发展的规律考量,人的认知总应该从形象过渡提升到抽象。而形象就是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  相似文献   

3.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实现了美学理论研究的转移,由作品研究走向读者研究。文学作为一个流动演进的系统过程的三个环节,即由作者到作品再到读者,缺一不可。别林斯基  相似文献   

4.
蓝棣之教授在为<现代派诗选>所作的前言里特意提及卞之琳的<断章>,说"读过之后,像是懂了.仔细一想,又像没有全懂,越往深处想,就越觉得含义太多".进入中学语文课本之后,<断章>顺理成章地成了师生们实践多元解读的绝佳范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设计的一个开放性练习,就是让大家讨论<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是一首哲理诗.颇有意思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直觉高度一致,认为<断章>所表达的不过是一份蒙蒙胧胧的单相思而已:教师们的阅读兴趣则不止于此,往往要就<断章>的哲理意蕴大做文章,给学生们造成了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诗歌《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这首诗虽然短小精悍,却蕴含了深刻的普遍性哲学理念。笔者拟从认知语法中的意象理论入手,探析作者是如何安排诗中的人和景物来突出这一主题的,同时以期能为本诗提供不同的解读方式,从而扩大其理解空间。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普遍存在的形式单一,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选修与必修无区别,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缺失等弊病。《课标》提出“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的实施建议,笔者在教研实践中,认为“问题探究法”的模式可以在选修教学中有所作为,它主要分“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拓展”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诗歌教学过多地看重意象体悟式解读,即从诗歌呈现的意象入手,让学生沉浸其中。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从而参透作品,获得审美享受。这一方法虽然建立在中国传统的诗歌审美方式之上,重在践行古人所谓“涵泳”之说,但是。这种“涵泳”之法。对于尚缺乏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学生来说。常常陷入欲“深”而不达、费时又费力的窘境。加之眼下的课堂教学任务太重,要求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太大。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活动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场面热闹的背后,“语文教学迷失本位”的问题日渐严重。追根溯源,作为教学筹备阶段的文本解读出现偏差:误读、偏读,不可避免地起了“帮凶”的作用,直接助长了“非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流弊的肆虐、蔓延。本文旨在通过独立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研讨,阐述如何变“思想性解读”为“文学审美性解读”,以期实现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位,追寻学科特色的诉求。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24):17-18
我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多数知识分子使用的都是文言文,教授学生时也以文言文为主,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才在社会各界普遍应用,这种简洁明了的书面用语在推广文化、传播知识方面有很大的便利性,它的出现也彻底取代了文言文在课本书面用语中的地位。可随之带来的是大家对文言文"字深、烦琐"这种特点的厌恶,而诗歌与文言文同样含蓄精炼的表达方式也被学生认为是晦涩难懂的老旧知识,与现代生活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在这样认知的基础上,学生对古诗学习没有丝毫兴趣,学习方式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理解不了古诗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现,所以,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多花心思,课堂引导学生去发现古诗的美、体会古诗的美、享受古诗的美。  相似文献   

10.
<正>印度诗人泰戈尔这样写道:“歌声在空中感到无限,图画在地上感到无限,诗呢,无论在空中、在地上都是如此。”对于诗人而言,无论仰望还是俯视都可找到诗。对于小学生而言,若将其带到一首诗歌面前告诉他们这是诗,他们会朦胧地认为诗就是美好的语言。要使小学生深刻地领悟诗的奥秘,需借助有层次的教学,通过“兴趣激发”“作者探析”“逻辑思维养成”这三环节将他们带入诗歌的“腹地”。  相似文献   

11.
卞之琳的《断章》进入了高中教材,很快就引起了广大师生浓厚的欣赏兴趣,在这“断章”的艺术空间里,不管作者当时出于什么样的意图创作这首诗,在读者的欣赏与再创造中都产生了更为丰富的审美意蕴。因此,《断章》可作为体现艺术鉴赏多样化原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教学中进行训练,以挖掘和保护学生个性化的欣赏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本文试从主题多义角度进行一些说明。爱情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眼里也出美丽的风景。在这看似简单的风景中,既能看到作者那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又能使读者各不相同的爱情理解、爱情体验,都能在这里找到形象的…  相似文献   

12.
生命化的教学观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它须是生命的律动.在教学中遵循生命律动的方向,张扬生命发展的个性,挖掘生命潜在的力量.具体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①开放作文教学理念;②开放作文内容;③开放作文教学评价.这些措施将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太原大学学报》2016,(5):53-56
《断章》第二人称表达形式隐含了三个"我"的存在,即"我"与"你"构成了三种存在形式。对这三种形式的分析表明,《断章》在某种意义上支持"哲学关联说",然而人与人之间实有不平等之因素存在并发生作用,这难免使人产生某种悲哀之情怀,同时却发现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关联,但最终又不能确定"我"之外的"你"到底是谁。因此,《断章》乃是对人类个体存在命运的诗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受诗歌《将进酒》,才有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全诗。忽视"读",是因为师生都没有重视诗歌"读"的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无法做到和诗人神气相通,产生心灵感应。多多诵读,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才能更贴近诗人的心。  相似文献   

15.
《雨巷》的特质在于朦胧的美,作者的创作态度和读者的多元解读共同成就了美的诞生,对于朦胧的美,并非需要一个确定的答案,把握解读路径才是真正的点石成金之术。《雨巷》的音乐性值得解说,但应该打破总是依赖朗读来进行诗歌教学的套路。诗歌是感性的,但诗歌鉴赏恰恰是理性的。要想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就不能总是停留在感性体验的阶段,相反,应该向声音背后寻找意义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正>诗歌,一般具有三大显著特点:1.饱含感情,具有丰富的想象;2.语言短小精炼;3.节奏鲜明,押韵,适合朗读背诵。诗歌的这些与其他文学体裁不同的特点,使它成了小学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对儿童的言语发展有着积极的潜在作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怎样去因材施教,有效地去发展儿童的言语和想象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  相似文献   

17.
周光仲 《科学课》2014,(5):108-109
教材是教育专家精心研究和资深教师长期经验积累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读懂教材是清晰了解课程体系、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恰当组织研讨活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正>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更加强调课外阅读。而学生读书不少,却只喜欢读,不喜欢写,不会写作文,这也是众多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困惑。笔者认为,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结构化解读”模式,会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谓“结构化解读”,即从文章或整本书的整体入手,理解它的结构特点、表达手法等,  相似文献   

19.
正文本的多元解读是指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主观审视,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独特观点和见解。多元解读,需要从文本的内涵、作者意图等层面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情感体验。以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课堂实录为例,笔者发现他对文本的解读与众不同,跳出一元解读的框架,大胆突破传统,从文化符号角度,对“愚公”提出质疑,并将“愚公移山”的故事放置到农业时代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之下,带领学生进行一场破译寓言密码的“文化之旅”。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多元化解读似乎有些用力过猛,已经滑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解  相似文献   

20.
徐丽丽 《教育》2024,(2):90-92
<正>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板书。然而在信息化浪潮下,传统板书的重要性似有被冲淡之嫌。放眼当下,“双新”已至,此时正是再次彰显“板书”价值的良机。本文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为例,通过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展示板书在构建开放、有序的课堂及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的作用。一、板书艺术的魅力具体地说,板书除了具有直观性、概括性、时效性等显性价值外,还在服务学生思维培养、尊重学生主体性、解放教师思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