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精准扶贫源于精准扶贫,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实现教育精准扶贫要举措多维:哲学上,辨别真假,理性扶贫;伦理学上,更新理念,公正扶贫;社会学上,直面问题,深化扶贫;心理学上,内外并重,优化扶贫。推行教育精准挟贫要靠各方合力:教育行政部门深入研究,寻求扶贫路径;学校完善制度,开展扶贫实践;教师贯彻执行,推动扶贫落地;学生自尊自信,保证扶贫有效。  相似文献   

2.
近五年,我国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表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多重功能,职业教育目标与精准扶贫目标存在一致性,职业教育对象与精准扶贫对象存在重合性,职业教育内容与精准扶贫内容存在兼容性,职业教育方式与精准扶贫方法具有协调性。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可运用职业教育政策扶贫、校企合作共同扶贫、送教下乡实地扶贫、创新创业高效扶贫等行动模式,采取完善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构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以考核评估提升精准扶贫质量,以终身职业教育实现长效扶贫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教育扶贫在我国学界是一个广受关注的问题。30年来,关于教育扶贫的研究经历了缓慢起步、稳定发展和深化开拓三个阶段,研究的主题涵盖教育扶贫的内涵与价值、教育扶贫的主体与对象、教育扶贫的内容与方法、教育扶贫的进展与问题、教育扶贫的原则与策略等。上述领域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未来的教育扶贫研究需要深化教育扶贫基本理论的构建,拓宽教育扶贫研究视野;重视教育扶贫过程研究,把握教育扶贫未来走向;强化教育扶贫系统研究,探寻教育扶贫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立足全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现状,针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统筹管理不够、定位把握不准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明晰职业教育扶贫定位,引领精准扶贫工作方向;优化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发挥精准扶贫工作合力;强化职业教育扶贫条件保障,提高精准扶贫工作贡献率。  相似文献   

5.
后扶贫时代给职业教育扶贫工作提出了多元化、融合化和可持续化的发展要求,但当前职业教育扶贫工作还存在扶贫主体间缺乏互动,扶贫供给与贫困群体需求错位;跨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不足,扶贫资源利用率有待提升;职业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错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等问题.为适应后扶贫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有必要完善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协同机制,增强扶贫供给能力;打造职业教育扶贫区域协同机制,冲破城乡隔离困顿;优化职业教育扶贫产教协同机制,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扶贫思想从“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生态扶贫”“输血变造血”等方面对扶贫工作进行指导。扶贫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围绕人民展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人的需要、人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扶贫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人学思想,在扶贫工作伊始、扶贫过程、扶贫成果三个阶段都有具体表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攻坚阶段,职业教育扶贫面临扶贫对象识别如何更加精准、扶贫主体间如何更加协同、扶贫供给如何精准对接需求、扶贫成效如何更具持续性等问题。而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教育扶贫实践中扶贫对象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扶贫治理机制有待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乏力,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培养受限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需要构建基于扶贫对象需求的职业教育扶贫制度保障,完善基于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扶贫治理机制,拓展基于多元优质的职业教育供给内容,遵循基于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8.
精准扶贫是针对贫困人员状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实施精准政策的扶贫,是以实现可持续脱贫为目标的扶贫。精准扶贫是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众最直接的伦理关怀,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平等公正是精准扶贫的伦理原则,共享共富是精准扶贫的伦理目标,仁爱慈善是精准扶贫的伦理要求,责任担当是精准扶贫的伦理保障,精准扶贫政策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教育扶贫瞄准偏差即教育扶贫对象识别以及教育扶贫资源投放所存在的偏颇和误差。目前,教育扶贫对象识别、教育扶贫项目设计以及教育扶贫经费使用等都存在一定的瞄准偏差。政府作为我国教育扶贫主体的首席,其"经济人"特质和"委托—代理"行为方式构成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两个重要变量。因此,基于政府行为视角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一方面,需要完善激励机制以实现各级政府在教育扶贫过程中的目标兼容,激发各级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动力;另一方面,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教育扶贫主体体系,提高政府治理教育扶贫瞄准偏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开展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依旧存在扶贫对象无法实现精准识别、精准扶贫体制尚未真正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措施急需改进、精准扶贫和市场需求相脱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效性。针对具体问题,分别从完善扶贫对象分类辨别体系、健全教育精准扶贫顶层机制、制定贫困地区教育培训制度、强化市场与职业教育的联系等维度,提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环京津贫困带的精准扶贫问题,将产业扶贫、绿色扶贫、精准扶贫三种扶贫模式整合后,结合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张家口宣化区定点精准扶贫成功案例,构建河北省京津农村"精准扶贫"绿色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对于环京津贫困带的农村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贫困治理进入后扶贫时代,扶贫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通过审视高等教育扶贫供给侧发现:传统高等教育扶贫观难抑贫困再生,离散化的高等教育扶贫制度消解了扶贫效果,失衡的高等教育扶贫资源供给阻碍了扶贫效能发挥。优化高等教育扶贫供给模式既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系统落实精准扶贫思想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和差异化的资源供给是实现高等教育扶贫精准供给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20年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我国进入了“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的重心从着力解决物质贫困问题转向解决精神贫困问题,即精神扶贫。教师作为贫困地区精神扶贫的主力军,肩负着扶贫者之志、扶贫者之智、守护乡土文化的时代使命。然而,在践行使命的过程中乡村教师出现了角色定位模糊,扶贫意识缺乏;乡土情怀缺失,扶贫内在动力不足;工作任务重、扶贫经验少,扶贫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为使乡村教师更好地履行作为“教育扶贫先行者”的使命,职前培养中要注重乡村教师乡土情怀培育;在职培训要强化乡村教师教育扶贫角色意识;更要建立健全乡村教师扶贫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中国的扶贫政策特色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开发式区域扶贫.把扶贫工作子区域经济发展相连,从发展与扶贫关系角度,基本属于一种发展框架下的扶贫方式.这种扶贫方式在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确实使我国扶贫工作取得辉煌成就,然而单纯地依靠经济发展设计扶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问题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策略和重要路径,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更应该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文章从探讨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的可行性入手,在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助力精准扶贫的具体路径:转变扶贫理念,从政策主导粗放扶贫向文化主导精准扶贫转变;创新扶贫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多方联动形成扶贫共同体;构建扶贫体系,形成职业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毕节试验区成立20多年来,历经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和新时期开发扶贫阶段,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归纳起来有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结构步入优化升级轨道、科教文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开发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总结为:以基层党政组织建设引领开发扶贫工作与实践,坚持走自我脱贫为主、社会帮扶为辅的开发扶贫道路,在开发扶贫中实行救济扶贫与开发扶贫两轮驱动,在整体推进开发扶贫工作中实现重点突破,因地制宜与改革创新是开发扶贫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17.
全面脱贫时间节点的到来为教育扶贫开启了新的思维起点,向教育扶贫提出了过程性挑战。基于后扶贫时代贫困现象的主要特征,教育扶贫质量的可持续提升有赖于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教育扶贫、扶智与扶志、农村教育贫困与城市教育贫困、扶贫主体与贫困主体、教育扶贫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等关系。后扶贫时代的教育扶贫应诉诸多维关系视域的系统化行动,在扶贫实践中需进一步凸显教育发展的功能建设、精神扶贫的价值指向,关注特殊贫困人群的主体特征、倾听教育贫困者的主体诉求,探索国际教育扶贫经验的在地化实践,推动实现我国教育扶贫经验的国际社会贡献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在扶贫上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扶贫工作效果显著,一些贫困县相继脱贫摘帽,大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为了提升财政扶贫资金在分配、使用中的效率,提高扶贫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通过邢台市财政扶贫工作的现状,分析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了关于加强邢台市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宁夏扶贫开发20年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扶贫开发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1983年—1993年国家“三西”农业专项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制度初步建立;1994年—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开始了区域优先发展的扶贫战略;2001年后进入到扶贫开发的新阶段,即全面解决贫困阶段。20年来,随着国家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宁夏扶贫工作逐步深入,经历了从扶助贫困地区到扶持贫困人口,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从普遍性扶贫到重点扶贫的转移历程,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和全面协调发展的扶贫道路”,总结了一些有利于贫困地区脱贫和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6,(4):35-39
以前的扶贫模式体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这种模式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效率偏差、主体单一、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不高等等。今后应该实行开放式扶贫,通过树立开放式扶贫理念、完善社会扶贫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方式等办法来推动形成全社会扶贫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