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月 《东南传播》2018,(7):7-10
本文通过对国内5家传统主流媒体,即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南方周末》、澎湃新闻、凤凰网2018新年献词话语中所构建的新闻阐释共同体的分析,研究这5家媒体在传统媒体发展乏力、新媒体发展迅猛的背景下是如何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的.研究发现,5家媒体通过选择体现严肃新闻内核的高频词汇、选取符合职业新闻人理性表达的新闻事件、使用体现新闻专业规范的专业语句来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但是,媒体在构建新闻阐释共同体时仍然面临困境.一是新技术入侵,职业新闻人的权威被打破;二是新媒体赋权,传统新闻社群的职业身份受到威胁.正是因为存在困境,传统专业新闻从业者需要重塑职业社群与受众对严肃新闻业的信心,维护新闻界话语权威.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面临巨大冲击,甚至引起一场传统媒体恐慌,那么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到底有没有生存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进而剖析二者的本质,发现新媒体实际上是一个民间舆论平台,而传统媒体则为正规组织引导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传统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的生存之道,即走“权威新闻”道路。最后,辩证讨论权威新闻与新闻客观性原则之间的关系,论证二者并非冲突矛盾关系,从而为传统媒体做权威新闻在理论上扫清障碍。  相似文献   

3.
许文谦 《新闻世界》2014,(7):209-211
微博问政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效手段,开创了网络时代民众参政议政的一种新形式。在新传播环境下,政治权力的媒体化扩大、深度的公民参与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新闻生产和权威带来了重大机遇与挑战。为了巩固新闻权威,新闻传媒有必要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善用新闻媒介的符号权力,以及拓展新闻生产模式和另类媒介空间。  相似文献   

4.
由于近年来新闻工作的自主性和权威面临着来自新闻业内外的严重威胁,新闻业如何建构自身的边界业已成为西方新闻学界关心的话题。"边界工作"概念被学者们引入新闻学研究,成为分析此类现象的理论资源。边界工作揭示的其实是一个局内人的视角,即在一个新的媒介生态中,新闻职业群体如何通过特定的话语策略在边界竞争中维护自身的职业地位。本文主要对这一理论概念在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梳理,概述其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在中国新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吴鹏飞 《声屏世界》2003,(10):35-35
豁免事由是指被告针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而提出的证明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实。依据侵权行为法的一般原理,任何一种豁免事由能够有效成立,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对抗性。第二,必须具有客观性。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新闻侵权民事责任中经常采用的豁免事由主要包括:权威消息来源。这一豁免事由在西方国家又被称为新闻特许权。如果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对权威部门的结论或材料进行报道,却损害了他人名誉权,新闻机构可以其消息有权威来源为由而要求免责。在司法实践中,权威消息来源被认为是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  相似文献   

6.
对党报来说,时政新闻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新闻产品.时政新闻的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党报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权威性. 时政新闻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关大多数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报纸的新闻产品中,时政新闻由内容的重要性和公众的关联性决定了其不仅占据着重要版面,更代表着权威的声音,承担了报纸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数据分析作为新闻场域中的一种“非媒体力量”,正在通过监测舆情、描摹画像、测量反馈等方式深入新闻业的日常运作中,不仅对记者的工作内容和新闻生产流程产生了一定影响,进而也触及到新闻业的工作边界和职业权威问题。本文运用深度访谈法,探索式考察了数家典型媒体的从业者以及数据公司工作人员围绕数据分析在新闻业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边界工作,探讨智媒时代数据分析给新闻业带来的边界变化及其对新闻权威的影响。在新闻业边界工作方面有三个发现,一是媒体人对于数据分析的温和“驱逐”;二是媒体人形成一种折中的“对自主性的保护”;三是数据公司通过不断改进功能以适应媒体和记者的需求而对新闻业的管辖范围进行逐步的“扩张”。新闻业的职业边界变化可以归纳为“修复”和“交融”并行的特点,当前数据分析与新闻业之间呈现出一种“温和的区分”和“互有需求下的交融”状态。  相似文献   

8.
《新华日报》作为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出版的全国性大型日报和机关报,早期几经停刊、复刊并在多地辗转出版,在中共新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研究发现,新世纪以来报刊媒体广泛运用军事隐喻来重述《新华日报》的历史,并通过隐喻表达来勾连中国新闻业的过去与当下,在回溯抗战时期《新华日报》职业精神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党报传统的重塑与巩固,以及对新闻权威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张洋 《新闻记者》2023,(4):14-25
记者手记是与报道原文相伴而生的副文本,作为承载作者意图的平行叙事空间,面向公众展演新闻生产的透明性。手记的展演包含三个维度:首先是过程透明性,即运用叙述话语再现新闻生产过程,通过特定的情节模式塑造新闻业的文化权威;其次是主体透明性,凸显被新闻职业规范掩盖的记者主体性,包括记者的道德判断、情感体验和主观想象等;最后是评价透明性,将报道置于同行竞争与合作的框架中,试图在语境中锚定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职业意义。透明性展演的脚本植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新闻社群价值观的土壤中,具有明确的道德倾向和实践指向,通过常规化的叙事将新闻业的“意义之网”编织地更加绵密坚实。  相似文献   

10.
郭艳 《新闻采编》2013,(1):41-42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如今,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个人终端设备的普及,宣告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借助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观念、传播方式和交流互动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新闻价值的取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延伸。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网络对新闻实践认知的不断积淀,我们对新闻价值的变化进行一番研究就成为一种必要。新闻价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新闻行业的某些重要方面已经发生变化。除了公众对新闻机构越来越不满之外,现在新闻记者也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偏颇。在调查中首次对各类新闻从业人员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进行了量化评估。新闻从业人员能够感受到新闻行业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通常会引发更大的变化。对于新闻业来说,这些变化可能改变新闻业现有的指导方针,也可能仅仅是让更多的人放弃这个职业。最终的结果究竟是新闻业的改革还是后退,现在还不得而知。10多年来,新闻适应了宏观经济、社会和科技上的变化,通过自身的一系列改变提高了效益。而现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军建设不断发展进步,国际社会对我军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我军的信息需求越来越大。客观上要求我军拓宽对外信息发布渠道,加大对外权威发布力度。我军在大单位设立的新闻发言人,担负着多方面的职责:关注大事、研判舆情,权威发布、正面发声,回应关切、引导舆论,澄清事实、解疑释惑等等。我军将努力构建形成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常态发布、大单位新闻发言人适时发布、临时新闻发言人应急发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军队信息发布格局。  相似文献   

13.
不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都是其发展的基础,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决定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已经发生彻底变化的新闻传播环境,对新闻报道的表达形式、生产流程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新闻从业者的能力升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新闻编辑应该怎样提升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延展性的概念,"透明性"拓宽了客观性所规范的主体,隐秘地改变了客观性的取向.建立在"可见"和"可知"基础上的新闻透明性,在数字时代不仅包含内容透明,还应涉及平台透明和算法透明.新闻聚合平台和社交媒体将成为提高新闻业透明性和开放性的主要载体.新闻透明性的演进由三种逻辑推动,即记者重塑职业权威身份的可能,"技术之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根据2018年秋在北京地区开展的一项深度调查而写成的小型调研论文。调查发现,当前北京地区新闻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与较浓的社会责任意识,个人能否实现个性化发展似乎已成为新闻从业人员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加以考量的重要因素,新闻行业前景亦大有可期待之处。此外,与择业动机相关,当下新闻传播环境不断变化,新闻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新闻工作的社会功能的一系列认知,也会伴随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职业角色、社会功能、择业动机,三者永远牵绊在一道。  相似文献   

16.
网络编辑的职业认同和职业满意程度越高,越有可能在自身不断进步的同时推动所在新闻网站不断发展,也就是说,除了全面掌握网络传播的技术以外,更要具备较强的非技术因素,这样才能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新闻传播人才.①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城市,其新闻网站和网络编辑在整个甘肃省具有代表性,也显示出一定的地域特色.本文立足于兰州市主要新闻网络媒体的实际,将处于中国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主体,并且将“职业认同”的概念引入网络编辑实证研究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2013年9月报人江艺平退休视作中国新闻业面临的一次"热点时刻",从集体记忆的角度讨论新闻权威的塑造问题。文章以新闻人的纪念话语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人如何来讨论这一退休事件以及这种讨论对新闻业具有怎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闻在世界选举民主中的历史已被描述为新闻工作者职业身份认同的开端,这种认同是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社会独特地位和作用的诉求,是建立在职业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并得到其坚决捍卫。尽管新闻学研究有关文献将新闻理解为一种职业意识形态,但是学者们倾向于将这种意识形态的基石或多或少视为理所当然。本文通过分析新闻意识形态的理想价值观,考察当下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环境中,这些价值观是如何遭到挑战和演变的。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自上而下的、单向而受控的灌输式宣传报道的效果,正因技术与受众的变化而逐渐失效;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传媒产业化的浪潮使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在国际国内多重竞争的环境下,必须积极推进与深化新闻改革,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主动出击,在竞争中确立中国新闻传媒的信誉与权威。  相似文献   

20.
伴随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作为“阐释社群”的职业新闻工作者的边界工作发生了变化,部分职业新闻工作者从生产关于事实的报道,转向制作以参与性为主要特征的媒体融合创意产品,即从“做新闻”到“做产品”。制作内容、流程的变化带来了生产规范、标准的改变,专业主义话语受到参与性话语影响,新闻工作者出现边界扩张。扩张的目的是维系新闻机构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权威,以及主流媒体在民众心中的“认知权威”。但权威的维系缺乏稳定性,过于追求技术形态创新的产品受到诸多影响,使得边界工作并不稳固。这也为未来新闻工作者“做产品”提出更多有待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