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以喀喇汗王朝历史文献的基础下,《突厥语大词典》中所反映的知识为起点,有关古代维吾尔社会生活文化的技术方法为参考对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维吾尔族原始倩仰的词条的分析,简要论述《突厥语大词典》中所反映的维吾尔族的撒满教、巫术、跳神、图腾等原始信仰及其在维吾尔族当代生活中的遗痕。  相似文献   

3.
《突厥语大词典》是喀喇汗王朝(即中世纪)问世的一步有关突厥语言的名著,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献,而且是属于人类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维吾尔族的先辈为人类文化发展所做的重要贡献。本文探讨《突厥语大词典》对于各学科和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11世纪“突厥语诸的百科全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维吾尔族的最宝贵经典书之一。《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全名是麻赫穆德·本·侯赛音·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按维吾尔族的习俗,本名的后面加缀的就是他的祖父名和父名,这就向世人公布了他的身份,他是喀喇汗王朝11世纪中期侯赛音汗的儿子,穆罕默德汗的孙子。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维吾尔人生、死、婚庆、节庆、日常生活以及与禁忌有关的馕习俗进行了详细梳理。从心理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维吾尔人与馕有关的饮食习俗,这种习俗除了对神灵的崇敬之外,更多的是体现了维吾尔人群体具有现实利益的生理需要、心理活动、社会交往以及其中所蕴藏的独特的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6.
11世纪"突厥语诸的百科全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维吾尔族的最宝贵经典书之一。《突厥语大词典》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全名是麻赫穆德·本·侯赛音·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  相似文献   

7.
《牡丹亭》通过对日常礼仪、生活、游艺及生产等多方面女性习俗的描写和刻画,真实地展现了明代女性的社会处境和生活境况。这种对女性习俗的关注源于汤显祖对民间文化的深刻体蕴和对时代风尚的敏锐把握。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突厥语大词典》中谚语的形象艺术手法及其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科学地分析了《突厥语大词典》在词典学史上的贡献,并通过实例阐释了《突厥语大词典》对维吾尔语词典编纂事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操突厥语族诸语言的民族和部族的族源、分布、氏族部落分化、地名等方面的资料,结合与这些资料相关的书面文献和研究成果,论述研究《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历史的资料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词典》不仅记载了突厥诸语言的特点,而且在医学、天文学、史学、农学、园艺、生物学和化学等领域均有科学论述。本文讨论《突厥语大词典》中的化学概念,记载的香料、化妆品、回鹘人的发酵技术,饮食文化、药学等知识。  相似文献   

12.
维吾尔人民世居地处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的西域,在与中原地区长期往来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本文通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手工业词汇的收集整理,对维吾尔传统手工业文化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坎儿井不仅是吐鲁番人的生命线,而且一直在吐鲁番维吾尔人的信仰生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阐述吐鲁番维吾尔人有关坎儿井的信仰习俗、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喀什噶尔是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以其灿烂的文化让我们的故土为世人所知的吉祥之地。自古以来,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珍贵的文化,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在历史上培育了诸如马赫穆德·喀什噶里、优素福·哈斯·哈吉甫这样著名的学者,吸引和汇聚了许许多多专心致志于科学的人士。本文为纪念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诞生1000周年就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及其名著《突厥语大词典》的研究情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此研究考察了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对习俗事件和道德事件的判断情况。要求维族和汉族大学生对50个可能违反道德或习俗的事件进行判断。发现两个民族大学生对道德和习俗事件的判断都有差异,对习俗事件的判断差异更大,其中维族大学生对两类事件的判断都更严格。还发现,两组被试对道德事件的判断有正相关,但对习俗事件的判断无相关。结果表明,两民族的差异主要在于对待习俗的差异,而对道德意义有较为一致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突厥语大词典》中有关战争和军事的记载的基础上借助词语成分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简要提供关于当时突厥先民(尤其是哈卡尼亚回鹘人)军事和战争艺术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访妻婚这种起源于日本母系氏族下的“一夫多妻”制婚姻习俗在日本历史上延续了上千年。然而,正是这种源于以女性为主体地位的古老婚俗,随着日本社会父权制特征的日益明显,逐步为统治者所利用,并最终转变成以男性为主体,女性为客体的婚姻形态。本文正是通过对紫式部《源氏物语》的研究,论证了男权社会下访妻婚习俗的这一质变。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地区传入及发展的历史、对维吾尔族婚葬习俗等人生礼仪的描述,探究维吾尔族与伊斯兰教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以及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远影响,由此分析伊斯兰教对维吾尔族社会的作用及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死者的亲属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穿孝服服丧3至40天,并通过穿黑色衣服、黑色皮帽上缠散兰(缠在头上的自布)、黑色大衣腰上系自布、出声或无声地哭泣等形式营造一种悼念的氛围。在服丧期问一般禁止男士理发剃胡、女士化妆,不能说笑和参与娱乐活动,不能擅自脱掉孝服。这种文化现象称为“服丧”。不同历史时期的服丧形式不仅各具特点,而且跟人民当时的生死观、宗教信仰、人际关系以及愿望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联系实际分析服丧的形成过程、具体表现形式、服丧期限、除孝的方式以及各种服丧形式所表现的社会内涵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乌鲁木齐知识女性进行语言调查,收集真实的口语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描写乌鲁木齐知识女性语言使用的现状.调查发现,乌鲁木齐知识女性的语言使用情况明显体现出双语化倾向,这种双语化主要表现在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现象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