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唐代咏物诗中的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蝉在唐代咏物诗里是个极有趣的主题,初盛唐诗人对它关心甚少,中晚唐诗人对它宠爱有加。这一现象的历史文化蕴含在于:它表明了审美理想与时代心理的发展变化,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诗流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盛唐社会是一个朝气蓬勃、个性张扬的时代,是一个气象恢弘、激情澎湃的时代.然而就在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时代里,以元结<箧中集>为代表的一个不起眼的诗人小群体,以另类的面目出现在了诗坛上.他们在创作心态,审美取向和文学主张上,与盛唐诸位诗人相比较大相异趣.这是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称得上是盛世中的哀音.他们以凄楚寒酸、局促狭小的"小家子气",来对抗诗坛上盛行的恢弘、明朗、贞刚、壮大的盛唐气象.本文主要从诗人主体的创作心态及其文学思想的变异这一角度,对这一特殊的小群体进行深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王策 《文教资料》2012,(1):67-68
张萱的仕女画设色工整浓艳、用笔工整妍巧,又善于用点簇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廷景物。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不但在当时是一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也是代表着盛唐人物画的传世杰作。本文着重介绍盛唐时期张萱的《捣练图》,以及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恰是因为顺应了此发展趋势而得以在盛唐诗坛获得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研究敦煌壁画中唐代的服饰色彩,有助于将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作为当今服饰色彩的启迪与应用.唐代前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反映在壁画当中的服饰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经济实力.把唐代前期壁画中的服饰按照初唐和盛唐来分析,初唐色调温柔谐和,盛唐色彩鲜艳明快,浓郁.  相似文献   

6.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受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此发展趋势而得以在盛唐诗坛获得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婧 《黑河教育》2014,(5):40-40
边塞诗在我国古代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萌芽、发展期之后,至盛唐达到顶峰。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中个性十分鲜明的一位,他的边塞诗继承了前人边塞诗悲壮豪迈的风格,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予以审美表达,使本已绚烂多姿的盛唐边塞诗更加奇彩斐然、魅力独具。  相似文献   

8.
盛唐诗人入幕是促成盛唐边塞诗繁盛的重要因素,然而自明人胡震亨以来,后人对这一史实作用与意义的认识历来因循旧说,未免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夸大与误解。通过对盛唐诗人出塞、入幕等史实的考察、排比,可知盛唐诗人入幕并不普遍,对于当时诗歌创作的整体影响并不如前人认为的那样突出。事实上,入幕和出塞都是盛唐时期边地与诗人生活广泛联系的一部分,而这种联系的广泛与紧密正是促进盛唐边塞诗创作繁盛的外部条件。只有将出塞、入幕这类现象置于这一宏观视角之下,才能对它们在唐诗发展中的意义与地位有准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兴象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诗学范畴之一,反映了盛唐诗歌的创作实践与理论特色,其内涵要求诗歌具有审美感受特征和意于言外的特色。本文结合《河岳英灵集》的文本,对此范畴的渊源、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把它放入中国古典文论范畴的体系中加以观照,对盛唐诗歌特有的审美内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明代唐诗选本对温庭筠诗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明前、中期受统治者"和而正"主张及诗崇盛唐文学观念的影响,文人们对温诗普遍持排斥态度,温诗接受在明中期跌入低谷。到了明后期,文学思潮及审美追求趋于多元化,温诗的选录也呈现两极分化:否定者承袭"诗必盛唐"的选诗态度而排斥温诗;肯定者以曹学佺最具胆识,其《石仓历代诗选》选录温诗74首,反映出明后期唐诗选本对温诗的态度有了微妙的转变。通过对明代唐诗选本的研究可发现,直至明后期的文人们在追求个性和独抒性灵思潮影响下不再一味地贬斥晚唐诗,温诗的价值才得以逐渐被挖掘。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道教对盛唐社会的影响,从盛唐诗人的创作思想、题材选择、审美追求等层面进行分析,论述盛唐山水隐逸诗人从道家得到的理念支撑与精神追求,以及在道教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下,盛唐山水隐逸诗所表现出的清新自然的审美趣味和奇特非凡的想象以及诗人诗心的真性与自然真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诗体是诗歌的具体承载形式,诗体的差异同时也规定了诗歌内容、功用、风格、技巧的差异,诗体的变化和革新往往反映了诗学思想的变化和革新.初盛唐是各种诗体最终分化、定型的时期,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但在研究中存在着较严重的用后世的诗体观衡量唐朝作品的现象,这难免造成误读.本文力图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复原初盛唐人对诗歌体裁的理解.分别就歌行、绝句、古体诗和律诗这几种重要诗体的初始概念及其形成过程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3.
盛唐人殷璠站在理论的前沿和高端,联系盛唐诗歌的实际创作成就,提出了兴象说,指出写物状景以取象,而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还在象下的兴味或情趣或理致或意蕴上,呈现出丰富多端的兴象,致使清越、秀美、新奇诗作纷呈异彩,胜境叠出,而这正是盛唐诗歌艺术审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审美理想是影响一个民族艺术总体特征和基本走向的核心要素 ,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理想是意境 ,其历史形态是古典主义 ,其哲学内容是和谐 ,从古典艺术内在结构和各门类艺术关系史看 ,和谐正与意境同构 ,和谐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主题。依此 ,则中国古典艺术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先秦至盛唐 ,这是和谐艺术审美理想的产生、发展期 ;二、中晚唐至宋元 ,这是和谐审美理想的鼎盛期 ;三、明清 ,这是和谐审美理想的衰落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西方传统的线性透视--焦点透视法的出现时间,提出并论述了我国在盛唐时期(公元713年左右)和中唐期间,敦煌壁画莫高窟、榆林窟同样出现了焦点透视法,足足比西方早700年.不相同的是二者在绘画上,各自选择了视向不同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更是采用了多视向的焦点透视法.敦煌壁画盛唐时期和西方采用的线性透视,他们都不自觉地注意到客观中存在着透视现象,又以他们特有的方式去处理,通过其敏锐的视觉特点及审美天性暗示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代表了初唐、盛唐、晚唐三个不同时期的楷书成就.这三种楷书形态的形成既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又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本文结合唐代各种艺术形态的审美趣味,分析欧体、颜体、柳体的基本特征,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盛唐边塞诗是盛唐诗坛独具特色和价值的一颗明珠。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无比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多采多姿的民俗风情,也不仅在于反映了边塞生活中的一些深刻的矛盾。盛唐边塞诗的价值更在于它堪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本文就此略述浅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 “盛唐之音”的提出由来已久,林庚先生于五十年代初期著文倡言“盛唐气象”,指出李白诗歌充满乐观情绪,少年的解放精神,青春奋发的感情,以为李白是最典型的“盛唐气象”的代表。而后,林先生在1958年发表《盛唐气象》一文,重申了自己的观点,指出:“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这就是‘盛唐气象’与‘盛唐之音’的本质。” 八十年代初,李泽厚光生论道:“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即使是享乐、颓废、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盛唐艺术,它的典型代表,就是唐诗。”“尽管伤春惜花,但所展现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丽的春晨图画,它清新活泼而并不低沉哀惋。这就是盛唐之音”。他进一步指出:“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的内容和方面,它在中国诗史上确乎是前无古人的。”“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因此这里不只是一般的青春、边塞、江  相似文献   

19.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唯一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盛唐边塞诗更能反映、体现出"盛唐气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20.
《河岳英灵集》是盛唐人选唐诗的代表选本,其选录标准"尚风骨"、"重声律",体现了盛唐人的诗意怀抱和诗学理想,反映了时人眼中的盛唐气象,对今天了解和把握盛唐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