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城市农民工住房现状及其解决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中国特定户籍制度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产物。他们在城市的住房主要是单身宿舍、工棚或合租房,不但面积狭小而且条件恶劣,与城市市民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以往的住房政策又对他们关注较少。解决好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不仅关系社会公正与和谐,也关系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变革现行土地制度,并辅之以建设流动人口公共住宅、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从而让这部分人群也能在城市“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已经"拔根农村",但是却难以"扎根城市"。"宅者人之本",农民工要实现由"候鸟式"转移为"生根式"迁移,根在住房。通过对农民工社会融入与购房意愿的分析,我们发现,农民工的社会融入与购房意愿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住房问题成为影响农民工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的关键。政府必须从社会融合的视角思考城镇住房政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由于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弱,住房保障制度不完善,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国家政策、法律的缺失,使农民工的住房条件和住房需求均得不到满足,阻碍了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加大政府在农民工住房问题上的主体责任,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提高农民工的住房消费能力,是改善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是否参与保障性住房的分配直接关系着社会正义与社会和谐问题,因而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建立多元化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模式,为农民工提供利于其生活和工作的保障性住房。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剥夺问题易引发社会冲炙,危及社会和谐,与当今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具体部署极不相称。农民工的剥夺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社会三个领域。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不平等的等级意识、制度中不公正的户籍屏蔽和现实中政府利益取向偏离引起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育公民意识,构建和谐社会;创新户籍制度,落实国民待遇;转型政府职能,明晰行政权力界限。  相似文献   

6.
周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3):130-131,160
通过对农民工城市居住需求现状进行调查,以中等省会城市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和居住希望为样本,指出他们居住的困境。对农民工无法从资金、身份等方面满足购房、租房需求进行诉求,提出政府、用工企业、农民工多方努力共同构筑解决住房问题的渠道,切实解决农民工的住房窘境。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的日益滋生和蔓延,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还有可能激发社会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消解和转化他们的社会剥夺感,在宏观上应给予制度层面的支持和重视思想层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上则注重从城市、社会、政府、企业和居民着手,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准入和人文关怀。在微观上则应正确引导新生代农民工,为其创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重新修订了《巴彦淖尔市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暂行办法》,正式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全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推行范围。这是内蒙古首次为农民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新修订的暂行办法将原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必须具备城镇常住户口”的条件修改为“具有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取消了城镇户籍门槛。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女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群体出现,她们有大学生的学识但是在城市里和农民工享受相同的待遇,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相对剥夺感。本文对女大学生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及相对剥夺感进行深度的研究综述,了解女大学生农民工相对剥夺感程度、影响因素及其危害,为多方面多角度探讨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数量一直在增加。庞大的农民工渗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什么?他们又从城市获得了什么?事实上,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受到诸多限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这除了制度性因素外,城市人口的排斥,也是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的原因。本文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从城市人口和农民工之间的关系入手,对其进行再分类,分析农民工遭到排斥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市民化视角下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问题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问题。但是城乡二元就业制度使农民工与城镇市民在就业准入、就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和不平等,对农民工就业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降低了市民化能力,抑制了市民化进程,因此必须对城乡二元就业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市民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城市化建设的趋势。但是由于原有制度的障碍以及城市、农民工自身的因素等,使得农民工市民化困难重重。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的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将旧的不符合城市化建设要求的体制转变成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新体制并用法律法规加以保障。此外,农民工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互动,以便顺利实现市民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具有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农村劳动力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于人口数量大,一般公认的数据大约2亿左右,且伴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举步维艰、城乡差距的加大等矛盾,在流动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复杂。但是,从目前全国已有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主要有“扩面型”、“仿城型”、“单独建制型”三种模式。这些已有的模式却是相互分割、独立。势必产生农民工群体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群体新的矛盾。因此,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分类、分层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支持和打工妹的城市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访谈的基础上考察了打工妹社会支持资源的占有和使用状况以及对她们城市融合的影响,指出打工妹的城市融合过程实际是一个有社会制度、支持网络和个人资本三个层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欠薪问题社会化有法律、社会等诸多原因,目前的清欠方式是以行政方式为主,效果虽显著,但要建立保护农民工劳动保酬权的长效机制还须调整现行的法律模式,将二元模式一元化;从而确立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平等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和城市社会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处于底层地位,与城市居民的关系不够亲密和融洽,城市居民身份意识非常淡薄,尚未融入城市社会。“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的社会歧视、各种正式组织对农民工的关注和容纳不够、农民工社会网络关系的匮乏及自身的局限性是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应该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形态,清除并杜绝任何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和排斥性政策与做法,将农民工纳入其居住的社区和所在地区的工会组织中,实现农民工社会关系网络由内聚式团体网络向开放式团体网络的转变,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农民工的培训势在必行。农民工的培训为职业教育摆脱困境带来了机遇,职业教育应抓住这一机遇,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与引导下,采取相关对策,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应该覆盖的对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城市中存在大量的农民工,由于他们的农民身份,使得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权利,但他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为非农职业者,他们同样面临城市职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国家有义务将他们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意义重大,却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但只要转变观念,深化制度改革,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是绝对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