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2.
童可欣 《网球》2013,(7):70-70
《网球》杂志创刊10周年,我也回国发展5周年了,一切仿佛昨天。光阴荏苒,日子忙碌,专门停下脚步想想我们正在以及终将逝去的青春,听上去是件很奢侈的事。然而,当我翻开09年给《网球》杂志写的文章《法网,完美之旅》时,点滴往事如同雨后的苔藓般迅速、悄然、不容置疑地生长,并浓密地覆盖在我的心上。这给了我们一个梳理过去的机会,让我们有所感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继续前行。巴黎,对我而言是个很特别的地方。不仅仅因为这是我的蜜月旅行之地,更因为  相似文献   

3.
邱友益 《网球》2013,(9):114-116
17月底,记者前往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报道"阳光网球进校园"活动,随行的朋友不断向我提起,此次活动中有位叫于俊东的网球爱好者,他写的诗集《网球之恋》在东北网球圈大为流传。很多人都用"打网球人中诗写得最好的,在写诗的人当中网球打得最好的"来赞许他。到了内蒙后,记者很快见到了于俊东。和我想象中的诗人形象截然不同,身材高大的于俊东性情豪爽,一路上和年轻人欢声笑语。谈到写诗,于俊东说这完全是个非常偶然的机会。2009年的一场业余网球比赛,他意外击败了一位此前从未战胜过的  相似文献   

4.
汪涛 《网球》2013,(8):104-105
在上海市中山南路28号久事大厦17层的办公室里,杨亦斌翻看着记者带来的《网球》2011年11月刊,两年前的上海大师赛期间,上海大师赛赛事联合总监杨亦斌和吕华勇在劳力士的现场接受了《网球》杂志的采访。"我们在2000年喜力公开赛的时候就开始合作了,那个时候我就接受过你们的采访,我还记得杂志曾经有一位叫吕博的记者。""吕博"其实这是《网球》前编辑部主任胡楠众多笔名中的一个。"那个时候的杂志是《网球生活》,算是  相似文献   

5.
付饶 《网球》2011,(10):65-65
进《网球》杂志社是2005年的8月8号,对于这天我记得格外清楚,因为这天恰好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费天王的生日。那年他24,我也24,都是本命年,还同属鸡。不久又知晓,《网球》的带头大哥吴总编也属鸡,一想到这儿,自个儿的自信心就莫名其妙地往上蹿,感觉自己在杂志社的地位都提升不少,窃以为自己跟男子网坛一哥和《网球》一哥都是一伙儿的。如今回想起来,觉得挺傻,其实最多也就上海一道名菜:三黄鸡。  相似文献   

6.
汪涛 《网球》2013,(7):86-87
1在上海业余网球界提到李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上海网球123推广管理公司总经理,他10年前就介入网球行业,而与《网球》杂志的缘分同样可以追溯到那个年代。"我跟欧阳旭《网球》杂志投资人之一)和吴昊是在2002年认识的,头一次见面我们就在张江打了一场网球,当时王越  相似文献   

7.
拜见文怀沙     
《收藏界》2007,(8)
2007年端阳节的第二天,我住北京拜见了98岁的活神仙、国学泰斗文怀沙。没有见文老之前,我就受《收藏界》杂志社高社长之托为他写过三篇文章。第一篇《天地尽头一仙翁》,这是一篇介绍文老的文章,和照片一起登在《收藏界》封二上。因为写这篇文章我开始认识这位文学大帅,楚辞专家,风流才子。网上搜索一下,铺天盖地的文怀沙,但是大都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8.
看电影、品网球,这两样东西对我来说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当它们结合在一起,生活的品质就得到了双倍的提升。我喜欢在不同的电影里欣赏不同时代的网球故事,一部部电影就好像不同时代的网球历史。而我也从中感悟,原来网球的意义可以这样丰盈。不信,一起来看看。影名《燃情岁月》(The Legend of the Fall)因网球而野性柔情《燃情岁月》是一部乡村情调的影片,拥有辽阔的草原、壮阔的音乐。男主人公三兄弟和他们的养父在草原上骑马、  相似文献   

9.
当我买第一本《当代体育》的时候,就发现我离不开它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信虫"这一栏目了。我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和足球巨星面对面。所以我也立刻做了决定,我要给我的偶像——卡卡写一封信!我就到网上查找关于写信方面的资料(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写信),然后又去买专用信封和邮票。当要写正文的时候,我又不知如何下手了,到底是写英文好呢,  相似文献   

10.
邱友益  陈功 《网球》2013,(8):84-85
解说、打网球、睡觉,这是詹俊生活中最重要的三件大事。十年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他的生活状况没有太大变化,唯一的变化是工作地点的变迁,当年由广东电视台南下新加坡加盟担任ESPN卫视台,如今由新加坡北上北京成为"自由人"。詹俊说,无论在新加坡还是在北京,《网球》杂志都是自己解说工作的好帮手。编辑曾经准备赠送詹俊《网球》杂志,詹俊说,不用了,我自己买。《网球》:最早是怎样接触到《网球》  相似文献   

11.
汪涛 《网球》2013,(7):72-73
1"我对《网球》杂志是蛮有感情的,创刊号当时就是我自己买的。"陈君乐说留给他印象最深的一期杂志就是2003年7月的创刊号,"我还记得封面人物是费雷罗,‘红尘滚滚’的标题。"2004年在仙霞网球中心举行的喜力公开赛是陈君乐第一次现场报道网球赛事,他在赛场看到《网球》杂志的专卖铺里有一些过刊正在打折销售,其中就有那本创刊号,他立马买了下来,随后又挑了很多本沉甸甸地背回了家。"十年以来,在各家平面体育媒体中,《网球》一直都是我心中最认  相似文献   

12.
张奔斗 《网球》2013,(7):65-65
翻书橱,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一本《网球》杂志,是2004年的年终特刊。封面设计很简洁,一只网球被画上了两只调皮的大眼睛,正冲着我笑。右上角还写着,这期杂志"附送2005年网球月历"——如今,连2013年的月历都已用去了一半,哦天,时间……从头到尾又翻阅了一遍,却没想明白为  相似文献   

13.
陈谦  李姗  赵琳 《网球》2008,(3):110-113
编者:《网球》杂志08年1月刊刊登了介绍李德添针对初学者的教学方法《一小时学会打网球?》,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很多讨论。为此,陈谦专门撰文对李德添的简易入门方法提出质疑。自我介绍:我也是网球网的粉丝,每天不上来转转就寝食难安。前一段也在网球网上看到了"简易法",觉得颇有些左道旁门的味道而并没有在意,没成想今年《网球》杂志08年第1期把它当成"一件事"刊登了出来,于是我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不是那种固执己见、顽固不化、抱残守缺的"老东西",对这点我很有信心。  相似文献   

14.
吴昊 《网球》2011,(10):60-61
《网球》杂志100期了,责任编辑让我写点什么,按理说,100期我应该有很多要写的,但一时我还真想不起要写什么,就像我有时候会突然想不起我最熟悉人的面孔一样。《网球》杂志100期,实际上就是100个月,100个月,现在想来真是很漫长,时间不仅长,而且过程又充满着很多的不容易,如果时间能回到过去,我还真的未必有勇气重新再来一遍。  相似文献   

15.
《网球》杂志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香港网球协会总教练林秉超先生写的文章《十四岁,亚洲职业网球的软肋》,读后我的感想很多。我以为,目前有两个理由要求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这个问题,这两个理由是:一、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在“体制”外参加网球的系统训练,这是中国网球的希望之所在;二、在中国,网球训练无论在理念上还是手段上都亟待提高,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资源流进网球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同时,这些“体制外”的少年对网球的各种新理念有强烈的需求。林秉超先生在文章里列举了很多问题,我都深有同感。同时我还认为,在中国的现阶段里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教育家长”。因为家长才是掌握着这些少年成长的过程的决策者,而目前亚洲的各种投资者,网球协会、管理中心、企业,正如林秉超先生所说,只有在看到比赛成绩的时候才会出手赞助。因此,家长必须懂得:一、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职业球员的“料”;二、如果是“这块料”,如何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于湃 《网球》2013,(7):75-75
2010年的六一儿童节,《网球》杂志特别策划了启蒙专题,其中就有女儿的启蒙案例。四岁上专业杂志对于女儿来说真的是人生头一次,对于我们一家人来说,也非常值得纪念,毕竟妈妈抢上了个镜头,而我则成了署名作者。女儿当时不识字,她只知道《网球》杂志上有她三张大照片,同一期其他页面上有别人的照片,后来女儿逐渐知道,这些人是李娜、费德勒、小威、海宁、德约科维奇、郑洁、阿加西、纳达尔。从此,"我上过《网球》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女儿自我介绍的开场白,使用频率超过了我姓啥叫啥和我会打网球。这样的"传奇"经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谢明 《网球》2011,(10):62-62
我第一个走进的中央球场是朝阳公园的中央球场,因为它就在《网球》杂志以前办公地点的旁边,我一直认为它其实一点也不小,自有其威严之感。至少在《网球》杂志创刊的前几年里,我是从来羞涩于在里面打球的——但另外一件事情可以例外,那就是朝阳国际音乐节,我可以爬上看台的最高处看见草地上的摇滚。  相似文献   

18.
从网球出发     
廖望 《网球》2013,(8):99-99
当2003年《网球》杂志的工作人员第一次来到我位于深圳市体育馆底商的店里时,我的大生体育店的生意正逐步摆脱初创时的青黄不接,开始变得红火。我打了多年的网球,对网球的方方面面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当我看到《网球》杂志时,就觉得这是一本很好的杂志,无论文字、图片还是编排,都是花了心思的。此前我就一直在琢磨怎样才能把大生体育的销量和美誉度更快的打出去,正好这时《网球》杂志的工作人员跟我介绍说推出了杂志的包销业务,也就是说每月包销一定数量的杂志,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广告,我  相似文献   

19.
汪涛 《网球》2013,(8):114-115
两年前,拿到《网球》100期的时候,还是学生的我特别羡慕编辑们能在杂志上讲述自己与《网球》的点滴往事,总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在上面占据那么一页纸,说说曾经的那些故事。两年后,《网球》十周年,刚刚入职两个月的我,真的获得在键盘前敲下这篇纪念文章的机会。梳理往事并没有耗费太多时间,因为所有的记忆都异常明晰,仿佛如昨。迄今为止的网球生涯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网球》相伴。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我从2003年开始接  相似文献   

20.
邱友益  叶蓓图 《网球》2013,(7):76-77
2006年"中国网球风云榜"颁奖典礼,让叶蓓第一次和网球产生了交集。叶蓓回忆道,当《网球》杂志邀请她做颁奖典礼主持人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自己此前没有任何的主持经验。但很快,叶蓓说服了自己,"我比较随性,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喜欢冒险和挑战。"当然,像"中国网球风云榜"这样中国网球的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