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汴京梦断》(第一部)是近些年来我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一部力作.这部作品的成功,在于它并不是按照作家的某种文学观念,去筛选历史生活,甚至改造历史真实,以适应作家文学观念中的某种所谓“当代意识”;也不是从历史题材中,牵强附会地“发现”或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的现代性重组使得许多现代作家陷落"家道中落"的命运。这种命运构成作家们挥之不去的心理症结,他们的叙述世界隐含着家族破败的结构性图景,作家们甚至由此建立起对于世界、历史、人世、生命等的某种怨恨性理解,这种怨恨与现代启蒙和革命文化相勾连,使得他们的文学叙述充满着来自经验世界的批判性情感力量,形成现代文学的某种悲剧特质。  相似文献   

3.
例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作用;强化新知的巩固作用;检查新知掌握程度的检验作用;对重点和难点的强调作用;培养能力的提高作用.教学中,如何将这些功能充分发挥,现结合高中教学的实际谈一谈看法.一、针对性由于不同的例题功能不同,同一例题在不同的教学时间使用目的不同,所以选择例题必须分清是为了引入新知识、推导新规律,还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为了强化重点、难点,还是为纠正典型错误;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解题方法,还是为了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解题格式;是为了突出某种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90年代多元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文化大背景,不可避免地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某种时代的烙印。新生代小说作家们运用传统现实主义与先锋小说相结合的叙事策略,将对于市场经济及多元文化夹缝中的新型城市的理解,对于过往历史的颠覆和解构,对那些纯属个人的欲望化场景作了逼真描绘。  相似文献   

5.
作为北宋初期重要的作家,王禹偁的论体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史论主要是就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阐发自己的看法,政论主要就政治问题发表见解。不管史论还是政论,驳论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拙文《我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发表后,除了少数同志赞成外,多数同志表示异议。我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答复一些同志的质疑,再作此文。一、课堂教学方法应提倡“百花齐放”, “一讲到底”的方法也无可非议我说:“一堂历史课,不管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只要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了历史知识,就是在培养学生智能方面作出了贡献。”在这里,是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百花齐放”,并非把它纳入某种“教学模式”。同时我又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来讲解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这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总体而言,历史课教学应以讲解为主。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许多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逝去的上一世纪末和当下的文坛上,有些文艺批评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竟成为某些人称颂的“亮点”和效仿的“时髦”,主要表现在对中国20世纪文艺发展的总结与反思上,更表现在对一些大师作家及文学成就的揶榆与贬损上,它以理想取消现实,是英雄史观的重新抬头,在某种程序上是极左的非此即彼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延续,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文艺域内的典型反映,应彻底摒弃之。  相似文献   

8.
创作是主体与客体,作家与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社会生活对作家创作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但也并不忽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的能动作用。实际上,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也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本文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侧重从文艺心理学角度,重点剖析一下创作主体的需求意识。需求意识在心理学上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的状态在心  相似文献   

9.
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无论就它的背景表现、情节铺排、人物塑造,还是它的语言格调、结构.都显现出作家对以前创作路向的一种超越和突破,《漫水》通过一个充满温情和静穆的乡土世界的建构,张扬了一种健康人性之美,显示出作家创作姿态的某种转向。  相似文献   

10.
在心理学上,信念可理解为个体对有关自然和社会的某种理论观点、思想见解坚信不移的看法。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信念一旦确立后,社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信念与教师观念有许多相同的成分,但它在教师素质结构中应位于更高的层次,处于更高的水平,对教师素质中的其它成分有更大的影响力。教师的信念影响着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  相似文献   

11.
历史作为文学的表现对象,是文学内容的构成部分。而文学中的历史意识或历史观,就是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审视,具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性或主体意识。文学既是一种话语的实践也是一种历史的实践,它在参与、再现和言说历史时就被赋予了关乎人类心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巴尔札克生活与创作的时代、政治见解与创作道路的分析后认为:恩格斯所指出的“巴尔札克的最重大的特点之一”:“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就是作家的社会生活实践的胜利,是历史辩证法的胜利。促使巴尔札克取得这种胜利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活实践,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规律,其次才是作家采取的某种先进的创作方法及其对它的世界观所产生的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土生子》是理查·赖特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发表于1940年。作品讲述了一个芝加哥黑人青年别格为了反抗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而导致犯罪的故事。小说虽以现实生活中的一件谋杀案为素材创作而成,但融入了作家对人生的体味,对社会的看法,尤其是对黑人民族的深层理解,所以小说的内容远远超出了谋杀案本身意义。《土生子》不同于传统的美国黑人文学,它不再拘泥于对黑人民族的悲惨处境作表面化的描写,单纯地引发人们的同情,而是要挖掘造成他们的不幸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从深层次上批判社会。  相似文献   

14.
"召唤结构"是指一部文学作品从它自身解读的空间而言所能够给读者提供的再创造的可能性和限度。我们把它理解成一种作品本身对读者的某种召唤和等待,召唤读者在其可能的理解、解读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从一般的意义来讲,文学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作品、读者三环节的互动过程。"召唤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不再是通常被理解的客观不朽的封闭的文学艺术作品,文本意义是文本与读者的融合,是阅读的产物。对文本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同志1942年5月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以后,对文艺界、思想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广大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思想、生活方式和创作方法,还为中国新文艺思想、理论奠定了基础,为新文艺创作和作家指明了方向道路。它指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作家“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第一次真正解决了中国新文艺运动以来这两个带根本性的问题。这是它的伟大的历史功绩。它将永远载入中国新文艺的史册。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像文化的基石。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括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了解语言必须理解文化,理解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论史上 ,曹丕第一个用哲学概念中的“气”探索文学现象和评价作家作品 ,阐述了“文气说”。关于“文气说” ,历来有争议 ,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它 ,现从哲学与文学来源、深刻内涵、艺术渊源和美学意蕴等方面对“文气说”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论课堂中的风险交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交流信息而相互施加影响的过程。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主体关系。课堂中的交往既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同时也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最简捷的途径。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不能脱离历史和现实的。课堂交往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同样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两个条件。不论是生生交往还是师生的交往,在这两个条件中,交往都具有风险。一、风险交往的背景1.风险交往的定义风险,是指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在特定的期间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就宏观整体来讲,具有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外国小说(西方小说)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份额不断加大,且愈发注重从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作品中选择教学文本。但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差异,外国小说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中国小说都有很大差异。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小说"作品  相似文献   

20.
考察以中国革命历史为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由于叙事者的身份和叙事立场的不同,而导致对革命、历史的理解与书写上的差异性。老一代作家的选择有预设的前提,即通过再现历史场景肯定革命先天的合法性与正确性。这种主题的选择与表达,与多数作者的特殊身份有关,作为革命的参加者和亲历者,有关革命历史的叙述主要来自个人的记忆,他们对革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形成了创作理念上的共识,由此构筑了特定的社会政治语境中的创作主体意识和文本模式。而90年代以来一代作家则是以旁观者和审视者的身份,自主地去选择和表现自己所理解的革命,以及对历史的当代认知。他们的创作不再是为了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而受限于规定的题材和主题。他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叙事主要是依存于史料和想像,带着质疑性和反思性进入到复杂的历史情境中去。他们不会简单地在既定的革命史的脉络上去想像和还原历史和革命,更多地是诉诸对人类命运和人性这一恒大而又包蕴无穷命题的追踪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