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2.
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在诗歌教学中,比兴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不妨借助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来做导入或示例,  相似文献   

3.
对于赋、比、兴,古代学者曾经做过许多阐释,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最为简明,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泳之词也”。(《诗集传》)而李仲蒙的解释则较深入,他说:“序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物动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可以说,赋、比、兴是诗人形象思维和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它使《诗经》不仅记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这充分说明比、兴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比"?什么是"兴"?二者的异同是什么?二者的关系又怎样?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宋代的朱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是国风的首篇,它的艺术手法一直为历代学者所称道。本文主要从它的比兴手法、叙事特点和描写梦幻中的爱情三方面发表一点粗浅的见解。先说比兴。朱熹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念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诗经》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毛主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肯定了形象思维这一艺术创作的规律,并指明比、兴是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法,这是从我国历代诗歌创作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7.
比喻,也叫打比方,就是借具体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比方说明生疏抽象的事物或道理。比喻的方法,很早就从理论上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先郑注》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墨子·小取》说“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这里说的辟,就是比喻,“也”即他,“侔”,即比较。《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为比?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宋代朱熹在《诗经集传·国风·樛木》中说的更为明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绪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兴趣或乐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无趣的学生更加轻松,也更加迅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无论古代教育家的思想还是现代教育家的思想,都阐明了一个共同的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9.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通过类比联想引进比 喻客体,打比方,“写物以附意”;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即“触物以起情”。当以兴为主,兼有 比喻作用,就合指比兴手法。古诗文 中有许多运用比兴手法的名句。如 《诗经》中爱情诗《周南·关雎》一诗  相似文献   

10.
现今高校林立,类别不等,不少学府原本以单一学科建校,而基于教学需求,许多名日“学院”者都应需申报壮大为“大学”。如是,难免附以易名之事。易名者,新校名大多比先前的称谓气势磅礴,但相应地也不能突显优势学科于名目之上。  相似文献   

11.
赋、比、兴是民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鲁迅先生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汉文学史纲要》)古黟文风雅盛,民歌十分丰富,而且男女老少都会吟诵“唱曲”。本文试图对古黟民歌中的赋、比、兴手法作一分析,以求教于行家。 赋是民歌最常使用的一种表现手法。黟县民歌,赋不仅用于长篇叙事抒情,如《劝世人》127行,882字;《黟县妇人实可怜》64行,448字;《一个囝》42行190字,全诗都是用赋的手法。而且也  相似文献   

12.
古书不易读,整理古书尤难,个中甘苦,前人已多言之。近读《曹植集校注》,更加深了这种体会。平心而论,校注者对此书用力甚钜,在吸收前人整理研究成果的同时,时附己意,间有卓见。但也无可讳言,由于曹集的整理工作确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书无论校勘和注释都存在一些问题,尚有许多可以商榷之处。今不揣谫陋,胪举数例,以就教于校注者并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3.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然其中亦有比、兴。”毛主席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运用形象思维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诗歌戗作的艺术规律。毛主席的诗词正是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创作的光辉典范。下面,试就毛主席诗词中的比、兴和赋的问题谈点粗浅体会。“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打比方,即根据类似的联想和对事物关系的认识,选取他事物来描绘本事物的内在特征。这是我国民歌和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表现手法之一。《文心雕龙》“比、兴赞语:‘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圆览”,就是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一毛泽东同志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写给陈毅同志关于诗歌创作的一封信中提到:“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种封信还提到写诗要“从民歌中吸引养料  相似文献   

15.
共同点:中、日、韩三国小学教育的共同点是学生努力学习,家长望子成龙,老师责任心强,学校纪律严明。比起欧美学校,三国中小学更加重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整体学习难度和深度比欧美难或深,系统学习和辅导的时间也多。  相似文献   

16.
正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17.
八爪鱼:鼎鼎大名的Firefox浏览器相信大家者不陌生,它独特的页面加载方式可以使用户更方便、快捷地浏览网页,安全性能也比IE内核的浏览器高很多。现在Firefox推出了更加符合中国用户习惯的“火狐中国版”,  相似文献   

18.
严复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渐进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对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非常熟悉,严复从渐进主义理论出发,审视和反思法国大革命,通过审视和反思,使他更加确信渐进主义理论的正确,更加警惕极端自由民权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更加担心和反对在近代中国进行革命。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什么角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体现出不同的教学观.有人说教师首先应该是学习者,这话没错,教师虽然年龄比学生长,专业知识比学生多,经验比学生丰富,但仍要放下架子,同学生一起进行学习,教学相长.但是教师毕竟是教师,在班级这个团体中,他是队员,他也是队长,他更应该是教练!他是闻道先者,他是术业专攻者,他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引路者.  相似文献   

20.
新的立法虽然使暂缓起诉的司法实践正当化,但并不意味着检察官一定以学者满意的方式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者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学者不能够通过法律确定自己的主张能够被检察官采纳。学者在完善适用条件、建立救济机制、改革执行人员、分清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以及提升学者影响力方面困难重重。面对立法后在附条件不起诉问题上的距离,司法者需妥当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教育少年犯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司法者与学者应保持有效沟通,使学者倡导的教育至上理念能被司法者接受,司法者作出的合理的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获得学说的支持;司法机关应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如公布附条件不起诉的理由和考察方式,增强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