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永乐大典》二万二千余卷宏篇,仅八百一十三卷存世,幸有《永乐大典目录》保存其完整韵字体系。该目录出自道光年间刊刻的《连筠簃丛书》,另有清抄本含《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永乐大典韵总歌括》一卷、《永乐大典韵总》四卷,可补《连筠簃丛书》中《永乐大典韵总歌括》及《韵总》之阙。借此对《永乐大典目录》中韵字出现的“空位”“涂黑”现象逐一分析,究其本貌,推其原因,以完善《永乐大典》韵字体系。  相似文献   

2.
《永乐大典》中尚存有现已出版的各种点校本曾巩诗文集未收之作,栾贵明《永乐大典索引》所列曾巩诗文篇目又有错漏,对此进行考辨,有利于弄清《永乐大典》所录曾巩佚文的确切篇目。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辑《永乐大典.医书》工作中,从《永乐大典》目录中仅查得《灵枢经》35篇的篇名所重字,如《寿夭刚柔》第六,归属于“柔”字,也就是用“柔”字去查《灵枢.寿夭刚柔》这篇内容,其余46篇,无据可考。因此,研究有据的35篇在《永乐大典》的分布,从而推导出无据可考的46篇,以对重辑《永乐大典.医书》铺平道路。一、从《永乐大典》目录查到的篇名为方便计算篇名字数,“论”字不计在内,如《九针论》为2个字篇名。但论字居前者,如《论勇》以二字计。经过统计,2字篇名56个,3字篇名5个,4字篇名15个,4字以上篇名5个。从《永乐大典》目录中查得篇名为…  相似文献   

4.
周永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一生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文化事业。本文主要从倡导“儒藏说”推动《四库全书》的纂修;校勘《永乐大典》;分任《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三个方面论述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吴婷 《文教资料》2012,(26):151-153
《永乐大典》的辑佚在清修"四库"工程中占很高的地位。"永乐大典本"是《全书》版本选择的一个特点,《荟要》作为精选本亦不例外。然而二者在同书的版本使用中却出现不同的著录情况。兹据"永乐大典本"的采用情况试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用分类方法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它始于三国《皇览》,形成于唐《艺文类聚》,中经宋《太平御览》,日臻完善,至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达到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7.
张学军先生《周永年对〈四库全书〉的贡献》一文,对周永年在《四库全书》编纂中的贡献作了全面总结。但周永年入四库馆的时间为乾隆三十八年,而非乾隆四十年。其所辑《永乐大典》佚书目前可确定者仅有《周官新义》、《周易口诀义》、《易说》、《老子注》、《金楼子》、《公是集》、《彭城集》、《浮溪集》、《斜川集》九种。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科》2000,(9):40-40
据《山东经济日报》6月11日报道,中国社科院学研究所研究员栾贵明最近将他30年的研究成果首次披露于世——本世纪初被八国联军掠夺、焚毁的《永乐大典》,是明嘉靖后期重抄的副本,《永乐大典》的正本极有可能仍存于世,被珍存在北京十三陵保存最好的永陵中。栾先生告诉记:“《永乐大典》正本失踪之谜这个课题实际上是钱钟书先生早年就做的题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用分类方法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它始于三国《皇览》,形成于唐《艺文类聚》,中经宋《太平御览》,日臻完善,至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达到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10.
《洪范口义》是宋初思想家胡瑗的代表作。在《洪范口义》的流传过程中,先后出现了《洪范解》(一卷本)、《洪范口义》(一卷本)、《永乐大典》本和四库本《洪范口义》(两卷本)。《洪范口义》成书时只有一卷,或名为《洪范解》。至明代《洪范口义》被收入《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编者将胡瑗注释与《洪范》经文对应。清代四库馆臣将《洪范口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两卷,收录于《四库全书》,这就是流传至今日的《洪范口义》(两卷本)。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