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了青铜酒樽的生产经营变化,指出了其向商品化发展的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在此时期酒樽的种类、造型以及装饰的发展。指出了汉代酒樽从礼器向商品化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了青铜酒樽的流通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描述了青铜酒樽的生产经营变化,指出了其向商品化发展的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在此时期酒樽的种类、造型以及装饰的发展。指出了汉代酒樽从礼器向商品化发展的趋势,从而推动了青铜酒樽的流通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此酒不足尝     
同样是不得志,李白劝大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韩愈就不,他说:"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同学的父亲因为帮了不该帮的人,挪用公款而入狱。同学流着眼泪,咬牙切齿地说:"他不坐牢谁坐牢?好几次醉倒在家门口,身上只剩下个裤衩。"多好的人生到  相似文献   

4.
国语八篇     
公父文伯之母公父文伯饮南宫敬叔酒,以露睹父为客。羞鳖焉,小。露睹父怒,相延食鳖,辞曰:“将使鳖长而后食之。”遂去。文伯之母闻之,怒曰:“吾闻之先子曰:祭养尸,飨养上宾。鳖于何有,而使夫人怒也。”遂逐之。五日,鲁大夫辞而复之。 (鲁语下·八十三字) 公父文伯邀南宫敬叔喝酒,请露睹父作客。上的甲鱼很小,露睹父不高兴,说:“等甲鱼长大再来吃。”便起身走了。文伯的母亲知道了,生气道:“我听亡夫说,祭祀要敬奉代先人受祭的人,请客要敬奉上宾。甲鱼有多矜贵,为甚么使客人不高兴。”便将文伯赶出了家门。过了五天,同事们来求情,才让他回家。  相似文献   

5.
唐伯虎诗趣     
唐伯虎戏作登山诗 唐伯虎自恃才高,喜欢戏谑。有一天,他穿着破烂衣服,打扮成一个乞丐的模样,来到几位饮酒赋诗的秀才们跟前要酒喝。秀才们不认识他,故意捉弄他说:“你这个叫化子会作诗吗?”唐伯虎说不难,就提笔写了“一上”二字,停了停,又接着写“一上”二字,再停片刻又写“又一上”,秀才们讥笑道:“这算什么诗?”唐伯虎说:“有酒才能写出好诗,请斟酒来!”秀才们让他饮一杯酒,唐伯虎接着写成了  相似文献   

6.
和一位研究佛学的朋友闲聊,谈起佛的真谛,朋友说,就两个字:“放下”!随后朋友说了两个故事。一位发泄心中积怨的信徒拿着两瓶酒醉醺醺地去见佛祖,求开释和成佛之道。佛祖说了四句“放下”,说第一句时,信徒愣了一下;说第二句时,信徒放下了一瓶酒;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字     
盎然和昂然 昂:抬起。苏轼诗《和子由次王巩韵》:“简书见迫身今老,樽酒闻呼首一昂。”昂然,形容昂首挺胸无所畏惧的样子 滴水穿石 “滴水穿石”,比喻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终能获得成功。它最早见于《汉书·枚乘传》:“泰山之溜  相似文献   

8.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9.
名人幽默     
不死酒有人向汉武帝献不死酒,被东方朔偷去喝掉了。汉武帝大怒,要杀东方朔。东方朔对汉武帝说:“我喝的是不死酒。你如果杀了,必定不会被杀死,如果杀死了,可见不死酒是不灵验的。”汉武帝笑而作罢。与轿夫杜甫被贬梅州后,一次雇了四个轿夫抬着他到民间巡视。路经梅岭,天气突变,下起了大雪。当时有一个轿夫见雪生情,禁不住想吟几句诗,可是由于念书不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一句好诗来。他看着漫天飞舞的  相似文献   

10.
任何一种艺术似乎都没有诗与酒那般密切,那般相生相契,相得相失,好像没有诗便不能消耗酒,又好像没有酒便不能产生诗。“白日放歌须纵酒”(唐·杜甫)、“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酒肠无酒诗不流”(清·金天羽),其实,这只是诗与酒的表面关系。诗酒的绝妙结合是在唐代。风流俊爽的唐人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着乐舞,一边随口吟出字字珠玑的诗句,游玩筵赏中创造出了一个酒与诗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轶事     
王淼 《湖北档案》2010,(1):75-75
1924年春.康有为一行在浙江乐清雁荡山游玩。当地人赵丹秋前往谒见,康有为不予。次日,赵丹秋漫步灵岩寺,正好康有为一行也在灵岩寺。两人不期而遇。康有为以“人与山争地”为联,向同行人征对。赵丹秋趋前笑道:“‘峰夹云上天’如何?”康有为闻言大喜,连说:“对得好,对得好!”又问:“你是何人?你能吟诗吗?”赵丹秋回答说:“雁荡山地灵人杰,能诗善词者,岂止丹秋一人。”康有为便对赵丹秋说:“寺前梅花盛开.你能吟梅一绝吗?”赵丹秋略加思索,随即吟道:  相似文献   

12.
《洺州唱和词》是一部由沈涛、边浴礼、金泰等八人唱和而成的词集。唱和活动发生于沈涛任广平知府期间,词人大都占籍浙西,是幕主和幕宾的关系,也存在亲缘关系。从题材意象、主题情感和造境写境方面分析,幽凄清寒是《洺州唱和词》的风格。因此,洺州唱和呈现浙西词风,属于后期浙西词派。嘉道直隶词坛,除洺州唱和外,还有"燕市联吟"与"樽酒销寒唱和",这三次唱和彰显出嘉道直隶词坛主流仍为浙西词风。  相似文献   

13.
一天中午,忽然收到邮局送来一张汇款单,附言栏盖着胶木方印:“此款付1988年7月2日一版稿酬”,我方始知我的拙作已变成铅字。欣喜之余,又有些儿惆怅之情……。人常说:“弄文的是愚人的事业”。李商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是例证。事业心  相似文献   

14.
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故事说,有一位富豪新盖了一座楼,落成之日,请一位名士题写楼名。名士本意是想题“观月楼”,因为在酒席宴上多喝了几杯,竟迷迷糊糊地题成“听月楼”。第二天匾额挂出,遭到非议:月亮只能看,怎么可以听呢?这位名士尴尬得下不了台。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却站出来为他辩解说,这个楼名题得很好,月亮不但可以看,也可以听,我还特地写了几句诗赞美它呢。这位朋友便随口吟道: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玉兔捣药声细细,吴刚伐桂斧铮铮,忽然一阵微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月亮怎么不可以听呢?大家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众口一词地赞佩他的机智和聪明。编这个故事的人,用的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里应伯爵问西门庆:"明日乔家那头几位人来?"西门庆道:"有他家做皇亲的五太太。明日我又不在家,早晨从庙中上元醮,又是府里周菊轩那里请吃酒。"这个回答驴头不对马嘴:乔家诸位人等统统略去不提,只说了一个皇亲五太太,下面急转弯拐到去周守备那儿吃酒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这几个月来,我喝高度酒都有一股臭味。倒在杯中,腥腐略麻涩的感觉就袭上鼻来,喝进嘴,酒液如汁儿之粘绵,又麻又臭,咽下后就觉喉咙口是化粪池的井口——“沼气”上升,这时我几乎都不敢抽烟。两周前在朋友家喝湖南某市官员送来的“酒鬼”,启了三道防伪机关才开了那个“麻袋瓶”,那丰富的酒香在我嘴中却是繁华的酒臭,臭得很刺激。我以为我呼出的酒息都是不恭之味,忙以茶涮了嘴,怕惹人家嫌。上周在兄弟家喝旅英音乐家送  相似文献   

17.
今 年 似 乎 是 《中 国 青 年 报 》的 “官 司 年 ”———刚 刚 在“中国 第 一月 嫂”刘杰 起 诉的 名誉 侵 权案 中 “惨 胜”,喘息未 定,沈 阳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原副 院长 焦 玫瑰 的 起诉 书又送 到了 案 头 ,还是 名 誉侵 权 。有业 内 人士 评 价道 :中 青报的 困境 其 实 不过 是当 代 中国 媒体 的 一个 缩 影罢 了。媒体现 在大 都 是 “侧着 身 子工 作 ”:一 方面 要 担当 起 社会 公器的 责任 ;一方 面又 要 投入 极 大的 精力 来 应对 无 休无 止的“名誉 侵权 案 ”。 媒 体 虽胜 犹败 为 什 么 说 中 青 报…  相似文献   

18.
论文小语     
因为务弄文学,就常常谈论文学.朋友晤对,用口谈;千里驰书,用笔谈;读书写作中,有了点滴体会,随即记下,则是自己向自己谈.我缺乏理论修养,只能是小言詹詹,片片断断,零零碎碎,卑之无甚高沦.也只能谈论文学.谈生意经,论登龙术,没那兴趣,也没那知识,硬谈也谈不出意思.谈论文学可是很有意味的,或者说,是一种享受,如古人嗜好谈禅谈鬼一样.无怪乎杜甫思念李白,盼望再度聚首,就慨叹道:“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相似文献   

19.
1987年8月盛夏的一天,我们来到常熟辛庄乡招军村采访拍摄农民鲍少保刻苦钻研人工养鳖技术的事迹。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人工养鳖技术除了注意平时生长管理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鳖的繁育过程。其中母鳖上岸入土产蛋,吸引了我们。可要想拍下母鳖上岸产蛋这组镜头是极不容易的事。说也凑巧,主人告诉我们,这几天正是鳖的产蛋季节,而且一般产蛋时间都是在中午前后。能拍到这样的镜头当然是好事,于是我们肩扛摄像机双膝跪在鳖池边上,一眼不眨地等待着时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仍不见动静,为能获取这难得的瞬间,我们坚持又等了近一个小时,一只母鳖上岸了,然后一头钻进了沙土……。终于等  相似文献   

20.
王士祯《香祖笔记》中载有一个故事:两浙观察使高适去台州办事,途经清风岭,曾在庙里题了一首诗:“绝顶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天竹房。”他写完以后,击节吟赏,十分满意,便继续登程。钱塘江畔,他下船摆渡,正值月亮西斜,江水随月而退,只剩下半江水。身历其境,他察觉“一江水”的写法有误,到台州办完公事之后,火速回庙,准备修正。不料庙里和尚告诉他:“已有人先著一笔,他说此诗绝佳,只是用‘一’字不妥,便把‘一江水’改成了‘半江水’。”高适惊问此人是谁,和尚又告诉他:“义乌人骆宾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