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要认识和研究中国现代档案学 ,就不能不注意始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那场关于“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讨论。尽管这场讨论发生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但正是因为这场讨论 ,才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近40年来 ,遵循‘档案自然形成规律’已成为一代又一代档案工作者不变的信条”。因此 ,认识和研究这场讨论 ,及它对中国现代档案学形成的影响 ,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前这场关于“陈凯歌PK胡戈”的讨论,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公共讨论的空间——有了一个自由言论的空间,就要求所有参与到这个空间来的人们,要保护它,遵守它的规则,让我们在不同维度的交锋辩论当中,变得更加聪明和练达。[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季锋 《声屏世界》2006,(6):33-35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11亿。随着网络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侵权行为层出不穷。去年12月份,著名导演陈凯歌历时三年,投资3亿人民币打造的魔幻史诗巨片《无极》在全球开始放映,而今年初,一个原本毫无名气的青年——胡戈,通过一部恶搞《无极》的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一举成名,从1月6日到16日,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相关网页已从1660到了97.8万,接着陈凯歌怒斥胡戈“人不…  相似文献   

4.
公开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在讨论的两部法律很有意思,一部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一部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一个要公开信息,一个要保护信息。前者的立法宗旨是政府信息“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后者的立法宗旨恰恰相反,严格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商业秘密不受侵犯。公开信息是为了尊重我们的知情权,保护信息是为了尊重我们的隐私权,都是为了保障我们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相似文献   

6.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引起的著作权问题纠纷曾是我国法学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它不仅涉及这种新型的创作形式能否在网络时代存续,而且还涉及在网络时代环境下宪法与私法在著作权领域的博弈问题。2006年年初,网民胡戈制作了一部20分钟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血案》),在这个短片中网民胡戈截取了陈凯歌执导的《无极》中的大量画面,  相似文献   

7.
5月8日《湖北日报》头版头条以《得名牌宜得天下》一文揭开了“把湖北的品牌打出去”大讨论的序幕.引发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声势浩大的讨论的“导火索”是我市市直属企业——湖北劲酒厂利用品牌优势向外扩张,在四川建立大邑分公司一事.在这场楚天上下的大合唱中,作为劲牌故乡人,我们《大冶报》也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劲牌入川访谈录》系列报道,围绕“打劲牌,争一流”这一主题,成功地组织了全市上下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既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又在改进和加强深度报道,提高办报质量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正所谓巧借“劲牌”打劲牌.我们的做法是:一、瞄准时机打劲牌任何一组成功的系列报道,都必须瞄准出击时机.早在4月份,本报已对劲牌入川及时作了报道.5月8日,《得名牌者得天下》一文见报后,我们立刻意识到,劲牌入川之所以能在荆楚大地、巴山蜀水掀起一股空前的劲潮,以至省长蒋祝平亲自部署全省上下的大讨论,原因就在于此举看似寻常却不寻常.劲酒厂从经营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飞跃,在全省是首开先河,对于深化改革,搞活企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而才在楚天上下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社会效应.那么,大冶作为培植劲牌的故乡,更应积极呼应全省的大讨论,更应高举“劲牌”,呼唤劲牌.对此,我们《大冶报》作为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8.
如果梳理2006年的关键词,“恶搞”应该算一个:2006年1月1日,当你只把它当作是新一年的开端时,它却悄悄地、毫无征兆地揭开了另一个化时代的大幕。这一天,普通网友胡戈运用电脑技术将当时正在全国热映的大片《无极》的影像母本配合自创的声音本制作了一部名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视频短片。在片中,胡戈对《无极》原有情节进行重新剪辑和配音,并且采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法制报道》的模式,无厘头地讲述了一个杀人案件侦破的经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一、由《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出的网络侵权的话题2006年,一部风行网上的短片及其引发的激烈争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这部短片的名字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素材主要来自导演陈凯歌的新作《无极》,作者是胡戈。这个时长为20分钟的短片套用了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法制在线》的形式展开整个故事,围绕《无极》中出现的那个馒头,串联起电影中的镜头与人物,加上时下流行的广告插播、RAP音乐等元素,令许多网民感到“新鲜而好玩”,引起了网民的疯狂追捧,网上人人争睹“馒头血案”,胡戈也因此获得了“2006网络第一红人”、“馒头血案之父”等称号。  相似文献   

10.
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馒头》纯属胡戈的“无心插柳”之作。实际上,对他们这一代人来说,恶搞的精神已经深入骨髓,他们注定是上一代精英文化的颠覆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短短两个多月,百度搜索“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显示的网页数,已接近二百万。这样一部以电影《无极》为蓝本的“恶搞”网络视频短片,成为网民们在因特网上竞相转载的新宠。“馒头”有了官网、QQ群、论坛、贴吧,甚至徐静蕾、韩寒等博客名人都公开表示成了“馒头饭”。本文通过解读《馒头》个案,试图剖析网络传播及网络传播信息的几个特色,并揭示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传播媒介与传统媒介之间由于联动产生的微妙合力。(一)创作方式的“超文本”特色《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片长约20分,借用了电影《无极》中的人物形象和影像资料,通过塑造不同…  相似文献   

12.
我请武元甲单独作了一次长谈。他对取得这场决战的胜利信心满怀。当我问及何时才能结束这场决战时,他胸有成竹地回答说:“快了,快了,最迟不超过5月7号。这个——你也很清楚,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将在5月8日开始。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在会议开始前就结束这里的麻烦事。”我又问:据西方记者从河内报道,纳瓦尔曾向德卡斯特莱说过:“越盟不可能打下奠边府。”德卡斯特莱也表示:“钢铁是怎样的坚固,奠边府就是怎样  相似文献   

13.
在纪录片的讨论中,“真实”、“客观”等是最容易引致混乱,但又无可代替的概念。为避免混乱,在讨论之前必须加以界定。“真实”、“客观”在本文中除特别指出外,均指:拍摄对象的行为在被拍摄时没有因拍摄者的存在而受到任何影响,观众在纪录片中所看到的就是拍摄对象在拍摄者不存在时的生活,拍摄者对素材剪辑时其理智和情感处于“休眠”状态。 对将要使用的概念进行如此严格界定的原因是,许多人在使用时如果不加以界定,结果往往不知所云。问题是在这一界定基础上我们无法讨论任何一部纪录片,因为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能在上述条件下…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初,陈凯歌和胡戈的“馒头案”热闹一时。孰是孰非,人们讨论纷纷,各抒己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看,笔者认为,“馒头案”本质上是在网络时代下,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无极》是对大众文化的错位,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则对其作了校正,实现了大众文化的回归。这一回归恰是借助了网络这一媒介。一、大众文化的错位及回归何为大众文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此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严谨的定义。笔者认为,约翰·费斯克(JohnFiske)的定义较能概括大众文化的特征: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为普通民众所拥有;为普通民众所享用;为普通民…  相似文献   

15.
潇茂 《出版参考》2005,(1):20-20
贾母在黛玉进府的时候说她风辣子,这个“辣”字概括得更准确,当然这个辣和我们光吃辣椒的那个辣还不太一样。在不同的场合和时空条件下,加入了不同的作料。因此我们中国最有名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为她写了一部四十万字的专著,在我个人的阅读范围内,这在全世界恐怕都找不出第二个人——为一个艺术形象写一部专著,而作者是一位一流大美学家。由此可见王熙风这个人物的复杂。  相似文献   

16.
“馒头血案”的传播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则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入(接受者)行为的过程”。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在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刺激影响另一些入的过程,无疑是网络传播史上一次引入关注的网络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7.
自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诞生开始,国产动画片对于传统文化题材的尝试就没有停止过。近几年,美日动画片屡屡改编中国古典故事,背后表达的却是本国精神;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往往采取另类的“大话”“恶搞”形式,或者更多的还是在扮演一个循循善诱的说教者角色。而既不叫好又不叫座的结果让这种国内外对比变得更加尴尬。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文化新闻要“文化”,这个“文化”指的是:文化内涵、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新闻题材的命题。一条文化新闻的含量,就是指这条文化新闻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文化新闻的题目下,读者能得到多少东西──多少文化信息、多少文化知识、多少文化积累。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一个歌星的一次商业性质的演出,一个企业的一次广告性质的晚会,一个作家的一部媚俗作品的出版,一家杂志的一期女性专号的问世,等等,你说这些信息除了浪费我们的银子一样的新闻纸…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吉祥三宝》《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等的多版本“恶搞”,在吸引了无数网民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刊登此组稿件,望能给网络“恶搞”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梳理。[编按]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1997,(3)
唱不完的『苦中乐』——第二次“今日老三届”征文读后文\董治顺每个老三届都是一部书,一本戏,一卷档案。每个老三届,都有讲不尽的故事,数不清的宝藏,唱不完的“苦中乐”要不,一个“今日老三届”征文,从去年年初征到今年开春,仍有登不完的稿件,写不尽的篇章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