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红坦  周柯  金鑫 《传媒》2019,(11):66-68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必要途径,其本质是引导大众认知、理解马克思主义宏大谱系的本质内涵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本质与基本内容的梳理,针对当前存在的三个"去中心化"的突出问题,从提高"把关人"的政治责任意识和联动效率、强化受众群体信息传播行为的引导和监管、创新信息传播的内容和传播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当前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旨在为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实施提供关联学术模型。  相似文献   

2.
表达的客观性——渗透于西方消息写作中的职业精神。从意识形态层面看,所谓“客观性报道”只是一种神话,因为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象”,是“观念的东西”,体现着记者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结果及情感态度。一句话,新闻具有意识的品质。在新闻报道中,是意识选择了事实,意识判断了事实的价值。其实,在西方新  相似文献   

3.
从制度分析的视角看,媒介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于媒介的认知、理念或信仰,也可视为一种理解媒介的“心智模型”。媒介意识形态通过学习、模仿和传递得来,是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一种“软规则”,规制着媒介形态与制度的演化。近代以来,知识精英与国人的“媒介认知”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来自传统的媒介观念,二是来自西方的媒介观念,三是来自前苏联的媒介观念。三种媒介意识形态都曾影响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行动主体及媒介制度安排。作为媒介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知识的供给在媒介制度变迁中显得异常重要,当媒介知识供给的曲线发生变化,媒介制度安排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4.
袁方 《大观周刊》2012,(18):22-23
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但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一些人心中产生了“困惑”,这与人的主观认知。行为追求,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变化,党风存在的问题有关。应从理论认识、党的建设、制度完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入手,使人们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5.
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已成为其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被持续关注的关键问题。文章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功能拆解为“解读”与“塑造”两个层面:首先,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可以被看作是其出版活动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解读”。其次,主题出版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塑造”,从本质上来说是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即主题出版在个体意识与社会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由此形成了主题出版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最后,为提升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分别从政策、价值和意蕴三个层面入手,提出主题出版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胡潇先生的学术专著——《意识的起源与结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审视继承了前时代思想家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并充分吸收了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系统论、控制论、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的最新见解,从精神现象学的视野出发,对意识的起源、结构和本质,意识形态的门类和结构进行了既有理论前瞻性又有现实观照感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不仅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及意识形态的论述,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意识和意识形态现象,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方向。该书具有如下特点:一、以人类学的视野突破…  相似文献   

7.
党的新闻工作,是政治性很强的意识形态工作。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就是理论路线根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信仰。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尤其社科期刊编辑工作更是如此.因此,对于社科期刊编辑来说,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保持社会主义的政治倾向性,以此来强调并保证社科期刊对文化市场的引导作用,是搞好当前编辑工作的重要任务.“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最初表示的是关于“思想的理论”(由希腊语中的idea+logos构成),因此从其广义来说,它是人们对客观外部事务系统的看法.由于这种看法又总是与阶级和价值观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指出:意识形态的特点首先是它的社会历史的阶级属性和它的派生性.过去,由于“左”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一般都按其狭义理解,以为它就是“政治意识”,而且主要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思想理论的对立和斗争问题.而恰恰就是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还没真正搞清楚(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10月版第63页).这样一来,就只能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混乱.今天我们搞改革开放,在学术界出版界重新提倡贯彻“双百”方针,首先必须对过去“左”的一套拨乱反正,而此中关键,必须真正搞清楚“意识形态”的含义.由于邓小平对什  相似文献   

9.
一、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功能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自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最早提出以来,经历了拿破仑、马克思、阿尔杜塞、葛兰西等多人的阐释,但在今天的批评话语分析中已了有新的含义.它是指社会团体所共享的而且是理所当然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① 批评语言学家始终专注于研究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认为意识形态与语言是相依相伴的,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借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意识形态具有语言性,而语言具有意识形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首次系统的阐发了唯物史观。“分工”、“交往”是费尔巴哈章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从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出发,理解“分工”“交往”概念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和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迎春 《青年记者》2016,(32):124-125
社会科学中,意识形态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是一种"实体",塑造人的思想,构建人的私人身份和社会身份.意识形态受制于权力关系,并通过语言实现和更改,语言解码意识形态与权力互相作用的整个过程.政治领域之外的翻译研究中,意识形态的定义是中立的,是"一套思想,组织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了解我们与环境的关系".美国当代翻译研究学派重要学者安德烈·勒菲弗尔强调"意识形态在某种意义上不限于政治领域",认为"意识形态是统领人行动的一套形式、惯例和信仰".  相似文献   

12.
成方舟 《青年记者》2012,(26):28-29
叙事话语是电视新闻故事内容表达的方式和技巧,"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世界就是由这一叙述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①而意识形态依据基本认知信仰来界定,这种基本认知信仰形成了群体成员间共有的社会表征的基础。也就是说,人们在种族和性别上的信仰,决定了他们的话语和其他社会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与叙事话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决定了话语的  相似文献   

13.
殷桂清 《大观周刊》2012,(38):18-18
信仰是人为了追求某种利益而在情感心理上表现为对某一事物的向往,在意志行为上表现为在此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无产阶级及最广大人民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的信奉和追求,那么在当下如何推进这一信仰,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共识,这一命题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舆论争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在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和隐蔽性特征显著。网络空间中舆论场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场所,但也给予了西方意识形态进行网络渗透的空间。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从实践和理论层面正向引导网络舆论,加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资源空间,培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转化。以更好地增强网民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向心力。  相似文献   

15.
探讨总编辑的“总编意识”,有必要先简略地重温马克思主义对于意识问题的若干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正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总编辑作为党的新闻战士和文化人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记者头子”(毛泽东语)这样一种新闻舆论部门的领导人,自然下可避免地应具有符合其角色和身份的“总编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晓清  李玲 《新闻通讯》2013,(10):31-32
“软实力”最早是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S.Nye,Jr.)提出来的,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意识、价值理念和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因素,其核心内容包括社会信仰、民族凝聚力和道德规范等。本文将此概念延伸为“软实力”不仅存在于国与国的关系场域,更涉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一部热播的电视剧能广泛而深刻地触动受众的灵魂,并促进电视与意识形态互动,促使电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建构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电视内容生产与播出机构通过一系列电视剧、新闻报道、专题片、纪录片和娱乐节目,以不同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通篇贯穿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总纲,统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全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研究和解决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始终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一、增强政治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江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公意”和“众意”在大数据的海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算法的指引和侵扰。网络平台通过可见性的控制和智能适配的技术逻辑影响舆论的自然生成,在特殊利益集团的操控下,算法以其隐蔽的技术手段将社会表达的“公意”舆论操纵为一种满足特定需求的“众意”的“伪舆论”。这种伪舆论容易钳制舆论主体的理性表达,挑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权,撕裂民众的社会共识,冲击社会治理的基座。对算法“伪舆论”的治理既是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国家算法安全、防范算法滥用带来意识形态风险的必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冯克 《军事记者》2006,(10):48-49
历史进入21世纪,也许没有人会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倾向性而拒绝承认其对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但是,囿于意识形态的对立,“在许多国家里,马克思的著作是被禁止的”。并且因之产生许多对立的认识。李·本森在承认“马克思是一切时代中的最有影响的社会理论家”的前提下,清晰地看到了这一对立:“在所有方面,关于马克思的‘巨大争论’强烈地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而不是科学的倾向。”这一现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由于过分强调其政治倾向,而低估、忽略甚至否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对于世界各种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  相似文献   

20.
金虹谷 《大观周刊》2012,(24):19-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再生产过程与政治社会化过程的统一,不仅包括“思想力求成为现实”的向度,更包括“现实力求趋向思想”的向度。新媒体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巨大变革,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