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又到了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季节,正是毕业班师生留影纪念的最佳时期。毕业留影,一年一度,每每如此,对老师而言是老生常谈,对学生而言则机会有限。每次毕业留念,我从不满足于“咔嚓”一声留下美好的瞬间,总在拍摄之前和同学们做点“小文章”,感悟一番留影的意义,从而使这一活动更具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那天下午,各毕业班举行合影留念。我走进教室扫视一眼,同学们整装待发,心情很是激动。我和同学们寒暄片刻后,自然引入了预定的话题。“今天我们和谁(什么)留影,意义在哪里?”须叟间,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作答:“和同学、…  相似文献   

2.
大学"理念"考辨--兼论大学"理想"与大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1997年以后,学界开始较为频繁地使用大学“理念”这一术语,但在使用过程中,对其描述却显纷繁杂乱,并与大学“理想”、大学“观念”等用语相混,造成了混乱。本文通过考察西方语境中的对应词idea的意义及其翻译引入和意义的衍化过程,试图辨析其各自的意义域,并指出理念泛用的矛盾和危险所在.以期达到在大学思想研究中规范使用语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刘军铭 《河南教育》2007,(10):47-47
新的学年开始了,又一批刚经过“黑色六月”洗礼的学弟学妹们走人他们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同。作为一名已经迈进毕业门槛的大四学生,想就大学生活谈一些自己的体会,希望能够给学弟学妹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4.
《云南教育》2014,(15):43-44
多年以后,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准会想起,校长沈祖尧在毕业典礼上念诵毕业致辞的那个遥远的上午:“今天,你们毕业了。我祈求你们离校后,都能过着不负此生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而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  相似文献   

5.
准大学毕业生边际失范行为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大学毕业生是指高校“大四”临近毕业又尚未毕业的学生。之所以称他们为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他们面临着由大学生向大学毕业生的转变 ,他们基本上完成了学业 ,不久将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踏上工作岗位。准大学毕业生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 ,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事情 ,因为它意味着学校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然而 ,在实际生活中 ,准大学毕业生在离校以前往往产生一些失范行为 ,如破坏公物 ,酗酒闹事 ,留宿异性 ,打架 ,聚众发泄不满等等。这些…  相似文献   

6.
“大学理念”和“大学功能”这两个概念,出自德国哲学家尤根·哈贝马斯1986年在海德堡大学建校600周年时的演讲。前者被理解为存在于大学内部的、标示大学方向的那些“恒久不变”的价值观念;后者被理解为这样一些价值观念:它们的评判标准是大学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程度,多数情况下,社会需求体现为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目标。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史上的许多观点,都可以用它们来概括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seminar”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出现,引起了西方大学文科教学范式的重大变化,即由过去的“讲授式”变为“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革,促使西方大学文科教学向以学生自主型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使“研究性”学习成为西方大学文科教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8.
胡山林 《河南教育》2007,(10):44-45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有必要让我们一谈再谈。很多新生认为走进大学生活是一件轻松的事,因为它代表着成功、事业、青春、激情、阳光,但是进入时却迷茫了、困惑了——大学的现实和理想中的大学是不接轨的。他们曾经在心里演练了很多次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真正走进大学校门时才显得那么的不容易接近。有媒体报道,很多大学毕业生的青春是“向下的青春”,其中有诸多的无奈,甚至后悔。也有毕业生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只是在大学中生活,却从未真正地走进过大学生活。这些更增强了大学新生们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必须性和紧迫性。 这个秋季,我省又有40万名学生开始了大学新生活。他们走进大学校门的路只有一条,而走出大学校门后的路却有很多条。有时候,路可以被人主动选择;有时候,路又让人必须被动走过。问题是你走进大学时是如何设计大学生活的,主动还是被动? 本期“话题”栏目特别策划“大学新生,该如何走进大学生活”,希望通过人生指导、心理健康、社团研究、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成功学长的话语,可以帮助走进大学校门的新生们轻松地融入大学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学生开始自治了"开学和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孕育着各种的希望和想象。"而自从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根叔)当年用一篇题为《记忆》的演讲打动无数学子、一举走红之后,这也成了很多校长拼人气的  相似文献   

1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出现了以毕业班学生为主体的“空巢一族”。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探析大学场域内“空巢一族”的生成原因有三:一是源于学生对劝利化的文化、社会、经济资本的追求,二是惯习更迭下“空巢一族”的实践与信念发生了背离,三也不乏一些一味消耗自身资本的情况。“空巢一族”对学生和高校的长远发展都是不利的,为了“瓦解这支队伍”,高校与学生双方需要做出理性批判,付诸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11.
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20几年,大学被叫做“象牙塔”,里面装的是“天之骄子”。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随着这一批学生的毕业,“就业难”成了这十年来我们想回避都回避不了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成绩不是特别突出的同学来说,选择“潜力二本”,既可以保证自己拥有四年异彩纷呈的大学生活,同时在毕业的时候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同样对于顶尖学子而言,在报考的时候也可以将这些“潜力二本”作为自己的后备选择,为自己的光明前途再多添一份保障!因此了解这些院校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Goodbye的使用     
“Goodbye”这个词,同学们刚学英语的时候,就应该接触过了吧?它的中文意思是“再见”,但其实它和我们汉语里“再见”的意思是有点儿不同的。“Goodbye”这个词最开始的形式是“Godbewithyou”。其中“God”的意思是“上帝”,“Godbewithyou”可以翻译为“愿上帝与你同在”,它是从前的西方人在分别的时候常用的祝福语。西方人很多都相信上帝创造了人类,他们认为,与上帝同在一定是最幸福与最安全的,所以他们都用“Godbewithyou”这种祝福的方式互相告别。  相似文献   

14.
中西大学精神的内在差异在于,我国大学强调“救国济世”,而西方大学强调“独立思想”.本文通过中西大学演讲中的一些史料,对这种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意在为我国当前大学精神的培植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李长风 《生活教育》2010,(11):37-40
“美育”虽然在中西方都有近3000年的实践历史,明确写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30年有余,但说起“美育”,很多学生还是感到十分陌生的——近几年我们调查大学低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不知道“美育”一词,更不知道有这样一门课。  相似文献   

16.
毕业班的诸位同学,现在都得离开学校去开始你们自己的事业了,今天的典礼,我们叫做“毕业”(Commencement)。你们的学校生活现在有一个结束,从此你们开始进入一段新的生活,开始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自己的担子,所以叫做“始业”。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2012,(9):40-41
社会@大学@应飚杭州: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对毕业学生的赠言:我默祷你们都能不负此生。我希望你们能俭朴地生活、能过高尚的生活、能过谦卑的生活。我相信一所大学的价值,不能用毕业生的工资来判断,更不能以他们开的汽车、住的房子来作准,而是应以它的学生在毕业后对社会、对人类的影响为依归。  相似文献   

18.
孙冬青 《河南教育》2007,(10):45-46
金秋季节,又有一批带着无限憧憬和美好愿望的大学新生踏入了大学校门,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与此同时,大学里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招新活动。作为校园中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培养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大一新生应如何拨开迷雾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并能发展自己的学生社团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避免”和“三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影响同学们大学专业学习的潜能因素中,学科兴趣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科兴趣”和“感性兴趣”不一样,它是一个人从事学习、工作等活动的内在心理需要,也是同学们选择专业的前提和基本保证。如果同学们所学的专业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相关或一致,即准确地捕捉到自己的学科兴趣,上大学后就能较快地适应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为及时发现“90后”高职毕业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采用症状自测~(SCL一90)对“90后”高职院校的10级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以11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是“90后”高职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检出率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等方面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