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就动机源于人的维护自尊的心理需要。通常,学生维护自尊的办法有两种——获得成功和避免失败。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一种心理需要.任何人都有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常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人产生自卑、弱小和无能的心理。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悦和增强自信.从而激发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因此.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老师只有重视学生自尊的心理需要,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热情才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924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查心理控制源,自我交通感和自尊对羞耻感的影响。结果表明:(1)羞耻感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控制源呈正相关,心理控制源与自我效能感、自尊呈负相关,自我效能感与自尊呈正相关;(2)自尊对羞耻感与心理控制源、自我效能感之间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效能感对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羞耻感之间关系具有部分中介作用;(4)高、低自尊组的结构方程模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全模型的基础上,高自尊组少了心理控制源到自尊的路径,而低自尊组少了心理控制源到自我效能的路径,说明心理控制源对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会受到自尊水平的调节。  相似文献   

4.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消极的行为与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品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能够改善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尊是人的个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的发展对个体人格的构建有重要作用.文章研究了心理幸福感、自尊、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的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尊是人格的基本要素之一。青少年学生血性方刚,自我意识及自尊心理尤为强烈,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受人尊重。而在生理、心理、行为上有缺陷的学生更是如此。但由于其涉世未深,阅历不丰,又比较稚嫩、脆弱,他们在努力维护自尊之时易产生自卑,在渴望理解之时易自我封闭。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从赠言中自悟潜山中学伍秀来中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理和心理都渐趋成熟,自尊、多思、苦干便成为他们自觉的追求与行为。但也有不少学生出现了心理障碍,他们或由自尊变得矜持,进而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或因认识水平限制,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模糊...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属于高自尊群体,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自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中存在着假性自尊和弱势群体。自尊是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核心因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低自尊是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重要根源。形成良好的自尊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探讨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童年期心理虐待量表、自尊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4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社交焦虑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和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社交焦虑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弹性显著正相关;在童年期心理虐待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之间,自尊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7,占总效应的32.32%;童年期心理虐待对自尊的影响受到心理弹性的调节。研究表明,童年期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还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提高心理弹性可以有效避免由童年期心理虐待引发的低自尊,从而预防大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测量法和深入访谈法相结合,调查大学生自尊心理及其成因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尊心理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自尊心理由自我评价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社会支持系统、主见与否、生活满意程度五方面构成,几方面成因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年级和性别差异;3.生活满意程度、主见与否、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自尊心理形成的影响相对较大;4.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提高;5.影响男女大学生自尊心理差异化的主要因素为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生活环境的变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刘冉 《台州学院学报》2015,(2):78-80,92
使用修订后缺陷感量表(FIS)、元自尊量表以及内隐联想测验作为自尊各成分的评定工具筛选48名低自尊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24人为实验组进行提升自尊的结构化团体干预,为期6周,另24人为控制组。结果显示,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大学生外显自尊、元自尊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效果且有一定时间后效;内隐自尊水平无明显变化;重塑希望等疗效因子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自尊问题的提出1自尊的定义自尊的定义有很多,每一个定义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自尊的心理认识和理解来界定的,这里摘要介绍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定义。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当属W.Jam es(1890~1963),他在给自尊下定义时用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自尊=成功(success)/抱负水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用SES自尊量表和自编相关信息表对385名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自尊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学员的自尊水平总体偏低,自尊水平与性别、年龄、职业、职业满意度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基于此,分析了影响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自尊感的学习心理劣势,提出了培养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学员自尊感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的自尊特点与教师的批评策略●江苏省如东县中学龚建新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渴望积极的肯定性评价而获得自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需要。而批评作为对学生不良思想行为的教育手段,它是一种否定性评价,因此,它必然会剥夺学生的自尊需...  相似文献   

14.
采用Conner-Davidson韧性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应付方式问卷,对230名高职院校贫困生自尊、应对方式和心理复原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良好适应者的心理复原力显著高于不良适应者,且拥有高自尊和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贫困生心理复原力与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以及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自责)显著负相关;自尊在解决问题和心理复原力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而求助和自责完全通过自尊影响到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心理复原力。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以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在提升初中生心理耐挫力中的干预效果,将心理耐挫力问卷总分在0-12分的16名初二学生随机分为两组,8人为实验组,8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参加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两小时,共8次;对照组同时进行日常的心理活动课。采用心理耐挫力问卷、自尊量表在干预前、后对被试进行测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被试在干预前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在干预后的心理耐挫力和自尊量表得分显著提高。研究表明以提升自尊为切入点的绘画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中学生心理耐挫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心理韧性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测量463名中职生。结果:(1)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上,二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女生积极认知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支持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高心理韧性中职生的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忍耐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中职生。(3)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和忍耐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显著负相关,与幻想显著正相关。(4)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和忍耐直接影响心理韧性,同时,自尊在问题解决和心理韧性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中职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帮助中职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困难,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可以提高中职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与指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1.自尊与自卑的冲突。贫困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的经济差距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差异,使他们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心理上极不适应。大学同学之间物质生活水平的悬殊,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使他们的自尊异常敏感、他们的人格格外脆弱。来自贫穷地区人们所具有的韧劲、毅力和艰苦奋斗精神,在激烈的文化冲突下,慢慢地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自尊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两重性格。他们过分地看重自尊,是因为除了自首以外,他们大抵再也一无所有。而自我评价过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关注优等生,更要关注后进生。因为后进生心里同样有成才的欲望,有进步的要求,有做人的自尊。要转化后进生,就要从关注后进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着手,把基点落在后进生的成长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尊和应对方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淮南市某大学316名大学生,运用自尊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心理韧性量表进行测评.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检验其作用机制.结果:(1)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自尊对心理韧性相关显著.(2)经路径分析发现,积极应对在自尊和心理韧性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尊和积极应对是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的重要因素,较高自尊和积极应对的大学生较为自信,容易复原;而消极应对的大学生思维偏狭,更难复原.  相似文献   

20.
从伦理学的视角看,作为美德的自尊是主体对待自身存在的适宜的态度。与心理学上的自尊比较,美德自尊强调的是人的德性品质而不是心理体验。它以人性尊严为其依据,不依赖外界的评价。它的养成有赖于个体的道德修养。厘清自尊的内涵,对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