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沈从文所描述的"湘西世界"具有浓郁的神话气息,结合其相关作品,从"神话元素"入手,可从"历史潮流的客观影响"、"作者创作的主观选择"及"巫觋之风的深刻浸润"三个方面,集中阐释沈从文为何构筑充满神话色彩的"湘西世界",初步探求沈从文寓于其中的深刻感情。  相似文献   

2.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作品到理想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纪。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人与自然和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受情的纪想和追求,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4.
戴定华 《现代语文》2009,(11):76-77
沈从文所开创的"湘西世界"受到现代人内心的认可和追慕,他塑造出来的人性是那么朴实纯美,描绘出来的湘西自然环境是那么淡远静穆,他的文字是那么富有独特的韵味。本文从风俗的视角来解读他的"湘西世界",风俗就是生活,根深蒂固的凝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风俗既有健康自然的生活习俗,也就是湘西固有的民俗习惯生活;也包含原始神秘的风俗,而这有着野蛮、不甚开化的一面,沈从文先生用宽容再现的手法来叙述,体现了京派作家诚实、从容、宽厚的审美感情。  相似文献   

5.
在《边城》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的构成中,最能展示湘西人民人格力量的是以摆渡为生的老艄公。在这个不起眼的人物身上融注了沈从文对美好世界和生活的全部理想。  相似文献   

6.
“湘西世界”作为作者沈从文个体生命和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一隅,具有独特且永恒的魅力,吸引着读者和研究者的关注与思考。从地理层面来看,“湘西世界”是指位于湖南省西部的区域泛称,该区域山脉纵横,河网密布;从文学层面来看,是指沈从文所创造的具有自然美、人性美的想象世界。通过人居环境学中的空间观、传统“桃花源”式的理想人居以及“点景”和“整体生成”等概念来审视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得以观察出人居环境的客观世界同作家作品的主观世界之间的相互映照。  相似文献   

7.
在沈从文所精心构筑的“湘西世界”里,《边城》无疑是其中的核心之作。在这部作品中,沈从文通过一个美好单纯又略带忧伤的爱情故事,对“湘西世界”里的人性爱和人情美作了充分理想化的表现,抒发了自己对“湘西世界”里特殊的爱与美的讴歌,探究了这种爱与美因受到时代无情摧折而行将凋零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艺术世界包括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其湘西世界的构架有几方重要的基石:湘西自然世界的主体形象——“水”;爱、善、美统一的生命形式;楚文化的遗风——风俗民情。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用他的“如椽”巨笔,详尽地描绘了令他魂牵梦绕的湘西世界:在湘西世界里充满了色彩斑斓的风情美、刻意的意境美,作品中使用了古朴的、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独到的心理描写,采用了度尾与煞尾兼用的方法。这些无疑将我们引领入沈从文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以家乡湘西的败土人情作为他一生创作的“源头活水”。他受儒家道家平等思想的熏染,抱着对生命的虔诚信仰,建构起了一个具有平等生命形式的湘西世界。在这个浸润着“平等”文学理念的艺术世界里,人与自然平等相通,人与人平等和睦,人与动物平等对话,呈现出一种平等祥和,充溢着人情美、人性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上,人们把波德莱尔看成是一个"审丑"的诗人,其实他对美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在《恶之花》中,有许多诗人对自然歌咏的诗句,仔细分析,我们会理解波德莱尔的美学追求,明白他心中的"自然"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从而也就更能读懂他诗的真谛。波德莱尔所钟情的"自然",实际上是他对未知世界"美"的探寻,因为在他看来,此岸世界的"美",已不能引起人们的"惊奇"与"颤栗",必须到未知的世界去寻找和发现"惊奇"。  相似文献   

13.
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主题。在艺术探索中,他集中展示了自我独特的人性诗学:人性是“魔性”与“神性”的统一,“神性”的核心是“爱”与“美”;现实世界的危机实质上是人性危机的显性表现。以文学的审美方式可以净化人心,重造人性,调适现实矛盾和冲突,抗拒现代中国的危机,而且能够引导人们向人类的远景凝眸。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七子诗选》是沈德潜晚年回乡之后,主持紫阳书院期间所选刻,在当时影响极大,“吴中七子”亦因此而声名远扬。该选本与沈氏其他诗选有所不同,它既为本朝人诗选,又为晚辈后进者诗选,更为地域性选集,故而显得更为特别。其编选原因与沈德潜倡导风雅的诗学主张及通过诗选来奖掖后进和举贤荐能的意图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类型,即悬疑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意境式结尾和对话式结尾。其美学价值极高,具有空灵美、意境美和神秘美。沈从文博取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尾方式,不仅类型多、富于变化,而且独具特色、别具魅力。在结尾艺术上,他可以和鲁迅、莫泊桑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相媲美;而在结尾之美上,则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作品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泛宗教情感和泛神论思想,其小说多次使用“神”这一概念,“神”字在他的笔下具有三层内涵:自然、爱与美,它们构成了沈从文作品主旨的三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论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理解沈从文作品中所蕴含的与同时代不相谐调的另类因素。沈从文审美感受和审美表达的“原人”特色,代表了某种人类被都市现代文明磨损消耗以前的对待自然的本真方式。这不仅使他笔下的“长河”生态呈现出人与自然多层次和谐的生态美,而且还处处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智慧。生态批评对沈从文的追认,其合法性根源埋藏在苗族民间传说赋予沈从文平视有生无生的民族无意识。民族无意识中所包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基调,决定了沈从文的创作必然超逸出“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范畴,从而使沈从文作品的人道关怀表现出了有别于时代主流的别样面貌。  相似文献   

19.
沈石溪早期动物小说讲究故事性和趣味性,主题囿于动物忠贞报国的旧模式。在他阅读了国外社会生物学作之后,创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小说描写视角发生了转换,重在表现动物世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还对小说语体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