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铂 《海外英语》2012,(21):196-197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解构主义思潮出现于20世纪,根源于当时科学、哲学以及社会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其代表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一书集中探究了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此书是德里达对正统的形而上学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观点的一种解构,目的是为了现在和将来尽力地"拯救"马克思主义。该文通过对德里达这部著作的分析,对解构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做出阐释,并试着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分析,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幽灵》是20世纪90年代德里达发表的一部重要作,其中“弘扬”了某种马克思精神,并对资本主义终结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马克思的幽灵》并不标志着德里达真正地走向了马克思,也不标志着后现代主义已走向现代之后,它是解构主义在政治学维度上的进一步展开和充实。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的整个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体系,现象-本质-现象的方法则贯穿<资本论>三卷本始终.文章以商品为例,分三部分详细阐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现象-本质-现象的圆圈法研究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规律,以期更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方法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当西方世界沉浸于一片反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中时,德里达挺身而出,发表了《马克思的幽灵》,极力为马克思辩护。在对他的非凡勇气和胆略赞叹之余,我们仔细阅读解析他的文章就会发现,德里达为马克思辩护的真正意图并非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而是借之来阐释和宣扬他的解构主义政治观——幽灵学。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在批判福山"历史终结论"的同时,解构了福山形而上学历史观中的两种因素——来自黑格尔-科耶夫的基督教-资本主义模式和来自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模式。德里达提出了解构的历史观,和共产主义作为"非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性"的即将来临却永无在场。该文试图分析德里达提出"解构的历史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旨归,并讨论它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误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幽灵》写作是德里达借以当代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反思的历史契机,进行一次解构学推销的教化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德里达的涉猎之物,不过是解构学戏台的道具罢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幽灵》是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一部重要著述。在这里,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度考量。其思想主旨是:马克思的幽灵不会消逝,马克思主义没有死亡,更没有过时,它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精神,要接受并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批判精神,认识它鲜活的现实意义,实现其当代化。  相似文献   

8.
罗锡英 《海外英语》2012,(1):205-206,208
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表现了卡尔维诺较为成熟的城市观和空间观。小说中有两座真实存在过的城市:忽必烈帝国的都城,马可.波罗的家乡威尼斯,他们的对峙显示了城市作为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不同的价值。马可.波罗讲述的55个想象的城市故事揭示了城市柔软的特性,它吸纳众多,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又是郁积负罪感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眼睛"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看不见的人>中采用了大量的眼睛意象并赋予其不同的象征意义,从而生动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他眼中超越现实和虚幻的外在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德里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作为其最有价值的部分,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理论层面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是其批判思想存在的根源,这种批判精神有别于其他以往哲学大多局限在理论和抽象的概念之中,它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切关联,其本身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从现实层面上看,它是正确认识当代资本...  相似文献   

11.
“藏词”和“歇后语”经常联系在一起,学界对二者的关系说法不一。“歇后语”一词古今之义有别,“藏词”和“今歇后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其间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亚当.斯密问题”的再认与消解,试图说明经济人出于利己动机的市场交换行为,能够促进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达到共赢的效果,力求揭示正确对待“亚当.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义词的融合现象,即:最初具有分布对立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类义词,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后,只有一个得以保留,另一个不再具有独立的使用环境,只能作为一个语素和融合者共同出现在同一个使用环境中。“肌肉”义的“肌”和“肉”的融合过程就是类义词融合现象的表现。类义词融合现象的产生大致是思维经济原则、认知因素、语言符争的任意性以及词汇的丰富和发达等方面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初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初二现象"是指在初二这个年级段普遍存在的难以管理、难以教育的教育现象.结合多年来在初二带班带课及做初二学生思想工作的实践及体会,深入透视了"初二现象"的生理成因、家庭成因、社会成因及学校成因,并据不同的成因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策略,以供大家探讨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宗教信仰问题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要处理好宗教问题,就必须在科学认识宗教的起源和实质的基础上,全面领会并正确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目前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决定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现象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职业高原”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教师“职业高原”现象对学校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应对的策略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词的比喻义与“城”字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变化发展,变化发展的方式之一是在原词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比喻义。本文结合“城”字现象,从比喻的本质特点和结构形式阐明词的比喻义的产生过程和被社会接受的若干条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场力量驱动与两岸经济环境转变,台商于80年代开始向大陆投资,产业型态由传统产业到高科技产业、厂商规模由中小企业到大型上市企业、投资诱因由追求低生产成本到开拓大陆市场,制造业在两岸之间的分工愈见紧密。尤其是台商电子信息产业因应生产全球化与市场销售趋势,除在制造方面进行水平与垂直分工,使两岸资源作有效率整合。并采取两岸功能性分工,布局全球,强化创新、研发及运筹能力,提升台湾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将使两岸经济交流获得制度化的保障,两岸产业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及提高两岸产业分工效益。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无极》引发的文化界巨大波动这一文化现象为思考对象,通过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等理论,来分析这一文化现象的实质,并对此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行为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了矫正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