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起奖品,有哪个人不喜欢?对学生而言,能得到老师的奖品更是一件乐事。如今不少教师都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奖品上“大作文章”。有的教师为了学生配合他上好一堂“表演”课,奖给学生贴纸、卡片等小礼物差不多花了半节课时间。整堂课看起来轰轰烈烈,然而牵引学生的心不是老师,不是知识,而是那些令他们着迷的奖品。奖品的诱惑力真的如此之大吗?我班的学生小周,原来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在一次考试中他居然跃了上来,家长决定奖一辆自行车给他。谁知道,他不但不高兴,反而嫌弃自行车便宜,非要一台电脑作奖品不可,气得父母又打又骂。那天,他…  相似文献   

2.
拒奖     
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指着奖品说:“焦正,你作文大赛得了一等奖!”老师满脸笑容地说。我满脸发烫地说:“老师,那篇作文不是我写的,那奖品我也不该要。”说完,连个招呼也没打,扭头便走。老师望着我的背影喊:“焦正,你回来,快把奖品拿回去!”我倔得像一头小驴,连头也没回,径直奔向教室。同桌惊奇地问:“你的奖品呢?”“什么奖品?”“作文大赛一等奖呀?”我茫然,瞅瞅同桌没吱声。“焦正,你出息啦,作文能获奖,有啥窍门吗?”“屁。那不是我写的,整篇不到六百,没我几个字,即使我拿到奖,羞不羞呀!”由于我过于冲动,连话音都变了。说话间,语…  相似文献   

3.
颜莹 《江苏教育》2007,(8):55-56
走进课堂,您遇到过下面的情景吗? 镜头一:公开课上,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准备了很多小奖品,在教学过程中一一发给了同学们,拿到奖品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兴奋不已。下课铃响了,老师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刚才拿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还给老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  相似文献   

4.
费慧 《教师博览》2004,(11):7-7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老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要求送他一个玩玩。老外不肯。小孩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去的。”老外仍然不肯。我“开导”他:“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送礼是联络感情荥教师博览……………的重要方式。你在中国任教,要入乡随俗。一个小地球仪不值什么,但作为礼品送出去,那就是礼轻情义重。”到这个份上,他仍坚定地摇着头。我生气了:“你真不给面子,一…  相似文献   

5.
【情景描述】案例一: 学生进行口算练习,答对。 师表扬:百发百中,祝贺自己! 生鼓掌:棒棒棒!我真棒! 学生算对一题,教师即送上一个小奖品,一个学生太激动了,上台领奖时差点摔倒。接着其他同学对拿到奖品的同学鼓掌表示赞扬:“棒棒棒!你真棒!”得到奖品,又受到同学的鼓励,简直是名利双收,于是举手的学生渐渐多起来,“老师,我来,我来”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学生甚至把小手举到老师的眼皮底下。礼品快送完了,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相似文献   

6.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便想请他送一个玩玩。他不肯。小孩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去的。”他仍然不肯。我“开导”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送礼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你在外国任教,要入乡随俗。一个小地球仪不值什么钱,但作为礼品送出去,那就是礼轻情义重。”说到这个份上,他仍坚定地摇着头。我生气了:“你真不给面子,一个小…  相似文献   

7.
乍一看题目,这不是废话吗?作为教师,我们不是天天提倡学生学习吗?但仔细一琢磨,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便觉得这问题还是值得思考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有不少教师是把学习做狭义理解的。认为学习是课内的,内容当然是书本上的、教材上的,除此之外的“学习”与课堂学习截然不同。比如,平时有学生向老师问一些课堂或书本以外的知识,老师便不耐烦地说:“连课本上的都没弄懂,还弄这些。”或者被指责为“不务正业”。一如鲁迅《从百草图到三味书屋》里所描述的那样:“老师,豸子是什么呢?”先生便立刻拉下脸,显出不高兴来。教师忽略…  相似文献   

8.
学校聘请一位外籍教师教学生口语。一次,老外买回一大袋小地球仪,准备当奖品发给学生。一个老师的小孩看见,便想请他送一个玩玩。他不肯。小孩把当老师的母亲请来。同事不好意思开口,便让我“代劳”。我对老外说:“这是本校老师的孩子,你送他一个吧,反正你的地球仪最后都要送出去的。”他仍然不肯。我“开导”他:“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讲究一个‘情’字,送礼是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你在中国任教,要入乡随俗。一个小地球仪不值什么,但作为礼品送出去,那就是礼轻情义重。”到这个份上,他仍坚定地摇着头。我生气了:“你真不给面子,一个小地球…  相似文献   

9.
求和得和     
小时候,我作文很好。语文老师不止一次给我的作文批过“5+”的分数,还经常在课堂上朗读。 听老师读自己的作文,我的心情像一颗怪味豆。最初觉得甜,哪个学生不愿意受到老师夸奖?慢慢地,成味和涩味涌上心头。下课后,同学们神情怪怪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低年级的老师在教“云”这个字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同学们,谁认识这个字啊?”学生摇头,于是老师启发一学生说:“你的头上是什么?”学生用手摸了摸头上说:“帽子。”“帽子上面呢?”“楼板。”“楼板上面呢?”“楼顶。”“楼顶上面呢?”“天空。”“天空里面呢?”“太阳。”“还有呢?”“月亮。”“再有呢?”“星星。”“还有什么东西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飞机。”“不是金属做的。”“小鸟。”“也不是动物。”“空气。”跟空气差不多儿。”学生:“……”老师冒汗了,学生也冒汗了…  相似文献   

11.
孔俊霞 《学周刊C版》2011,(7):181-181
一、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那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而拼命。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就像一口知识的大缸,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课堂,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相似文献   

12.
3月30日下午,校教务长办公室组织全校教师观摩北大姚孟臣老师《经济数学基础》课,课后校教务长成运花老师、姚孟臣老师和听课的所有教师进行了座谈。通过听姚老师讲课及课后座谈,一直思考“什么是好学生?怎样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才?”,开始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好老师应具有如下基本素质: 一、须有学问 学校不是养老的地方,学校也不是为了落个户口的踏板。为人师一天,便应潜心研究本学科学问一天,以求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误人子弟。我想,有学问体现在三个方面:1、对本学科学问的研究;2、对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给学生以“引导”,导得过多,学生会缺少思考和表现的空间;导得过少,学生的思维和才智又得不到拓展。可见导得适时适度真是一门学问。一、教师的“导”要“掌握好难度”教师“引导”的根本目的在于把裹在疑难问题上的一层“窗户纸”点破一个“小洞”,给学  相似文献   

14.
每每上完一次公开课,学生们都急着想知道听课老师对他们的评价。以前,我还在心里暗自发笑:学生怎么这么无知,公开课主要是看我上课的水平,听课老师怎么会管你们学生的表现。但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好奇心,我总是大加表扬一番。确实,公开课上,学生也总比平时更认真,发言也更积极。这学期我又开了一节公开课。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望着同学们那微笑而又满含期待的表情,仿佛在问我:“老师,我们表现得好吗?”顿时,我一下子明白过来——无知的不是学生,而是我自己。以往上公开课,我太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了。这个问题该怎么提出,那…  相似文献   

15.
案例:初三政治教师蔡老师,准备在时政课上作《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的讲座。当他说到“‘WTO’是何意?”时,下面一男生插嘴道:“就是‘打屁股’呗。”引起同学们一阵哄笑。蔡老师没有责怪这位学生,示意他说说为什么要叫“打屁股”,这位学生说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到2001年才终于加入WTO,这无形中不是被‘打屁股’了吗?蔡老师笑着点点头,告诉学生“WTO”是“世贸组织”的英文缩写,然后要求学生就“WTO”这一缩写随便插嘴,发表自己独创性的见解。有的说:“‘W’代表‘我们’,‘T’代表‘T型舞台’,‘O’代表…  相似文献   

16.
陈友 《教书育人》2006,(5):33-33
各位看官放眼望去,当今教育界似乎无一人不是痛苦的: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不言自明,按下不表。老师们也是水深火热,痛不欲生。就连优秀教师们,精英教师们这些大家学习的榜样和英雄们也是痛入骨髓啊!君不见,报告会上哪个不是“我不是合格的父亲或母亲,不合格的儿子或女儿,不合格的丈夫或妻子……”,然后涕泗滂沱?试问:如果老师们都活不下去了,中国的教育怎么活下去?中国怎么活下去?  相似文献   

17.
教师“有惑”,焉能给学生“解惑”上海市嘉定区普通小学练苏芬一次随堂听课,这是一堂历史课。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介绍唐朝著名陶器“唐三彩”。冷不防一个学生发问了:“老师,既然唐三彩的色彩非常鲜丽,那么书上的照片为什么不拍成彩色的呢?那样不是更清楚,更形象吗...  相似文献   

18.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王老师编了这样一道题让同学们做:学校要在“六一”儿童节表彰和奖励一批优秀儿童。已知一班的奖品是:A种奖品4件,B种奖品7件,C种奖品1件,共用人民币51.30元;二班的奖品是:A种奖品5件,B种奖品9件,C种奖品1件,共用人民币62.50元。请问:三种奖品各买一件,一共需要多少钱?  相似文献   

19.
《班主任》2012年第3期刊登了一个讨论专题:“学生总是感受不到老师的爱,怎么办?”陕西的何建老师提出:一项调查显示,95%的教师都说自己爱学生,但90%的学生却认为教师不爱他们。的确有一些老师不是真心爱学生,甚至不尊重学生,然而,大多数老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学生好,但就是想不通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爱,反而常常把这一切看成是老师在“为难”甚至“刁难”自己,是在和自己过不去。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究竟什么是“爱”?我们如何理解“爱”?  相似文献   

20.
走进课堂,笔者遇到过下面的情景:镜头一:公开课上,为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准备了很多小奖品,在课堂上发给了同学们,拿到奖品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羡慕的眼光中兴奋不已。下课铃响了,老师大声对同学们说:“请刚才拿到奖品的同学把奖品还给老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