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侵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主要分为“内容失实”和“评论不当”两种方式.天津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李杰认为,对评论不当的考察,既要认识到评论的主观性,允许不同意见,甚至是不正确的意见;又要坚持评论的客观性,防止评论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权利,给他人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的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民的名誉权主要包括:
  1.任何报刊在对真人真事进行报道、评论、传播时,都不得与事实不符,而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3.
一、[不予受理1] 问:国家机构起诉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及作者侵犯名誉权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国家机构起诉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及作者侵犯名誉权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4.
公众人物,成为新的抗辩砝码最近几例媒体侵犯名人名誉权案件,纷纷以名人败诉而结案。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诉《北京文学》编辑部肖夏林名誉权案,2003年12月4日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获终审判决:余秋雨败诉。虽然该案中余秋雨称肖夏林文中提到的深圳送别墅给他属无中生有,侵害了他的名誉权。但法院认为,肖夏林将“深圳送别墅”作为一个事实来采用,目的是论证“文化在这里已是具体的名利”这一观点。无论上述传言是真是假,社会公众对余秋雨“作为深圳文化顾问,为深圳扬名”与“深圳送他别墅”的看法和评价会出现褒贬两种结果,即“这是文…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大陆演员白百合、陆毅主演的电视剧《长大》,是一部反映当代医生生活的热播剧,剧中有一名4岁女童吃旺旺果冻被噎死的情节.南京福旺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旺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认为,该剧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并于2015年9月将电视剧的四家出品公司起诉至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2016年12月15日,法院对本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两名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6.
建议条文一、[不予受理1] 问:国家机构起诉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及作者侵犯名誉权的,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国家机构起诉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及作者侵犯名誉权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相似文献   

7.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采写批评性报道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必须在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和法律规定的同时,依法收集和保存证据,才能防患于未然。一、收集与保存证据的必要性批评性报道由于涉及被批评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有些被批  相似文献   

8.
邱丹 《新闻前哨》2003,(3):15-16
新闻媒体造成侵权的表现有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最突出的是三种,即侵犯名誉权、侵犯隐私权、侵犯肖像权。这几种表现,又通过不同的现象表现出来。 1、信息传播不实造成的侵权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专治胆结石的中药方,河南一位张姓读者按照此方到药店抓了药给久患胆结石病的妻子服用,不想妻子服下后当晚暴亡。后来查明药方中的一些药物剂量严重超标,以致  相似文献   

9.
章洁 《新闻实践》2006,(2):53-54
近年来,公众人物的隐私日益成为一些媒体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有的传媒在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的“法宝”。随着报道量的增多,国内出现了多起公众人物诉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例。如2002年原中国足球队队员范志毅状告上海某报业集团侵犯其名誉权一案(目前国内司法实  相似文献   

10.
李阳熙 《新闻窗》2011,(5):40-40
避免新闻侵权已成为现代记者采写新闻过程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我们国家常见的新闻侵权行为,主要有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著作权等等,在这些侵权行为中,侵犯名誉权的案例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1.
飞花拾零     
区分舆论批评与侵犯名誉权界限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任凌云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民法通则》的全面实施,目前诉讼新闻单位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逐渐增多,各级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要注意区分正当舆  相似文献   

12.
从这几年来发生的新闻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基本上是媒体和记被起诉了,才被动委托律师找证据。但是,由于新闻采访的特殊性,时过境迁,往往难以取证。在法庭上提出主张但又缺乏证据,就意味着败诉的可能。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也是引发新闻侵犯名誉权纠纷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杨帆 《记者摇篮》2006,(4):27-2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律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新闻侵犯名誉权的诉讼案件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人民群众同新闻机构打官司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这种趋势从总体上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公民已经懂得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从个别案件来看,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当事人对什么是新闻侵犯名誉权,什么是正当的舆论监督分不清楚,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由于新闻法尚未出台,一些人钻法律的空子,寻找新闻单位在报道中的一些失误,通过诉讼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是有些人想利用法律关于保护名誉权的有关规定作为…  相似文献   

14.
两类冲突引发对采访权的思考近年来,发生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冲突时有出现。冲突大致包括两类:一类是采访侵权,记者因为采写新闻报道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合法权益,以致引发“新  相似文献   

15.
零点,热闹了一天的古都安阳,开始静谧下来,上千家商店都早已关门。然而,在市中心红旗广场东南角,市糖烟酒公司卫东批零商场却依然灯光通明。11月20日零点,记者来到了这家有64名职工的商场,不足3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显得格外空旷,为数不多的顾客不时有人进出。在食品小组柜台,一位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女营业员,正在为一位顾客递过已用绳子捆好的方便面,那位颐客一边付钱,一边自语:“来这买东西,真方便!”环顾四周,还有3名营业员在为其他顾客服  相似文献   

16.
在网页、BBS、网络聊天室、网络日志甚至邮件列表中自由发表的事实性或意见性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法人名誉权的重要源头。2008年8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杨丽娟状告宋祖德侵犯名誉权案:刘德华女“粉丝”杨丽娟指控宋祖德在新浪、搜狐、腾讯QQ的3个博客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用低俗的语言对杨丽娟及其父(已故)母进行漫骂,造成侮辱与诽谤,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名誉.10月14日,法院认为杨丽娟无法证明几篇“骂人”的博文来源于宋祖德的个人博客,据此判决杨丽娟败诉。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下午,公司售货员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一位来买唱机的女顾客。售货员为她挑了一台未启封的“西门子”牌唱机。事后,售货员清理商品发现,原来错将一个空心唱机货样卖给了那位女顾客。于是,售货员立即向公司警卫做了报告。警卫四处寻找那位女顾客,但不见踪影。  相似文献   

18.
周小犊 《青年记者》2012,(19):66-67
2011年12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范曾诉郭庆祥和《文汇报》名誉权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驳回郭庆祥上诉,维持原判决,判决再次引发各方热议. 这是一起典型的由评论所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事件的缘由要追溯到两年前.2010年5月26日,郭庆祥在《文汇报》鉴藏版争鸣专栏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一文,2010年9月,范曾起诉文章作者郭庆祥,称文章已经对自己的名誉权造成严重侵害,要求被告郭庆祥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500万元.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与侵害名誉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我国宪法、刑法等也有保护我国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有关规定。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名誉权案件中的法律适用作了具体解释。这不仅给人民法院审理名誉权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新闻界有效避免新闻侵害名誉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0.
韦俊虹 《新闻界》2006,(3):102-103
近年来,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不断发展的同时,新闻媒体侵犯名誉权的案件频频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的冲突得到极大关注。对于新闻舆论监督而言,尚缺乏国家法律的有力支持和规制。而名誉权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立法、司法实践上,都已很成熟。法律对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的不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