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9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九十大寿。祝寿之后,张学良便争取到赴美国探亲的权利。于是,便有了吕正操赴美国探望张学良之秘事。一张学良赴美登机时,吕正操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1991年4月10日,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又从美国回北京,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的近况,并转达张学良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政府中央。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的命  相似文献   

3.
张学良将军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本文对张学良的体育教育思想内涵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张学良的体育教育思想对当前学校体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1931年9月18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国耻日,对张学良将军来说1931年9月18日是个殊非一般的大屈之日.九一八事变造成国土沦亡,山河破碎,激起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人们纷纷指责张学良的"不抵抗"行为.这一年,张学良成了千夫所指、万众责骂的"不抵抗将军".舆论界也把"欺诈"、"生活放荡"、"花花公子"之类的恶言秽语,一股脑儿抛向张学良,对张学良大肆讽刺和挖苦.对此,张学良内心十分痛苦,从1931年开始直至去世,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始日期都是9月18日,九一八成为他一生不能忘记的伤痛.  相似文献   

5.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供了一条澄清与揭示某些重大历史细节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7.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陈相安 《兰台世界》2003,(11):27-28
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是大连体坛名将刘长春,而刘长春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壮举,是和张学良将军的支持分不开的。张学良想靠体育抗日刘长春之所以能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第二年即1932年单身一人赴美国洛杉机参加奥运会,这是张学良将军大力支持的结果。张学良将军和刘长  相似文献   

9.
董亮 《兰台世界》2013,(10):10-11,146
<正>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张学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张学良的灵魂,他将爱国主义贯彻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之中。在主政东北时期,张学良尤为重视发展东北教育,并且将爱国主义作为教育的核心,形成了"教育救国、重教兴国"的教育思  相似文献   

10.
王斐斐 《新闻世界》2014,(7):384-385
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俭利 《大观周刊》2011,(9):123-123,120
本文通过写西安事变中张学良陪蒋回南京一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他个人的安危是小,东北军和西北抗日大局得失是大,不能自己不顾后果轻易送蒋,即便送蒋也必须有条件札我认为张学良将军此举有些过于鲁莽;不应该送蒋,以历史为依据,分析张学良不该送的原因;另外,从中可见蒋介石的为人阴险的一面,阐述个人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2.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时,由于张学良错误的执行了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造成了东北山河转瞬沦陷.就是因为这个"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更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骂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张学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为什么要在不做任何抵抗的情况下而撤离自己的家园?究竞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执行了这个"不抵抗命令"?本文将对张学良执行不抵抗命令的原因进行探析,请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于2002年6月1日公开了张学良的口述历史。其中包括了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等人的来往信件、1937年至1990年的日记,还有访客记录以及他撰写的章等,从中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张学良的幽禁生活。1990年对张学良访谈录音的整理稿。当年89岁的张学良向历史学家郭冠英和旅美学唐德刚亲口追述了西安事变的心境和缘由。这是张学良第一次就西安事变接受访问。张学良先生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成为这场口述史访谈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6.
悠蓝 《湖北档案》2011,(10):46-46
1938年10月,张学良被蒋介石的宪兵从湖南郴州苏仙岭押至凤凰山。本来,军统局头子戴笠想把张学良长期幽禁在远离战火的郴州,可没想到张学良在郴州时,有一次进郴州城里理发洗澡,归山时忽然在大街上与一位正在那里驻防的东北军连长邂逅。特务队长刘乙光担心张学良在湘南幽禁的消息走漏,马上请示戴笠,连夜将张学良秘密转移到了沅陵。  相似文献   

17.
张树纯 《档案时空》2003,(11):22-23
在世人眼里,张学良是将门虎子,天生的军人、少帅。其实不然,在张学良走上社会前,其父张作霖鉴于张学良瘦弱的身体和公子哥的性格,毫无信心把他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和接班人。张学良本人也没想当军人,只是阴差阳错,才走上子承父业的道路,继而成为东北军的统帅。“父亲一心想把我培养成文化人”张学良从小体弱多病,7岁时被送进私塾,从师于海城宿儒杨景镇。有一次,杨老先生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叫做《论民国之害甚于帝制》,张学良在作文里尖锐地批评了这种论调,文章里指出说这话的人是坐井观天。一席话把杨老先生惹恼了,立即找到张作霖辞职,说…  相似文献   

18.
新闻视点     
2006年12月7日,在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和张学良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常委王旗女士向吉林省档案馆捐赠了张学良先生部分遗物。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杨继波,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淑莹,吉林省政协副主席魏敏学等出席了捐赠仪式。张学良先生这部分遗物资料第一部分是历史人物资料,包括人物图片、各种纪念文章,涉及人物众多;第二部分资料是图书,多为民国人物的传记类书籍,共计159本;三是剪报。从这部分遗物资料中,可以感受到当年张学良先生在国外生活的思乡之情。王旗女士为张学良先生生前好友、革…  相似文献   

19.
《湖北档案》2001,(11):4-8
1989年6月1日,是张学良89岁大寿,王冀教授来看他,出乎意料,张学良谈起了他最讳谈的"西安事变"话题.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受幽禁的岁月留下不少口述档案,其中包括张学良与蒋介石、宋美龄之间的谈话记录、录音资料等。如今斯人已逝,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了这些档案,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张学良同蒋介石的复杂关系,以及张学良受打击迫害的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