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代学科体系的规范和建立,是在西学的影响之下产生、发展的,西方的审美现代性给予中国现代以来的美学建设和社会启蒙以巨大的理论价值.当西方的异质资源面临本土化和中国传统,当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学科体系冲击传统的“诗文评”言说方式,内在的张力性差异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从朱光潜美学而言,从美感体验到艺术化人生、从感性直观到从形象中得解脱这一美学体系正是处在中国现代美学转型期的“风口浪尖”之上,是中西差异的典型代表.探求西方审美现代性与中国启蒙美学之间的差异,进而发掘朱光潜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独立与审美超越之间的胶着和张力,将给现代美学的建设带来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美学遭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在分析主义美学视域之下,"美是什么"问题的合理性无法得到证明;另一个是在审美经验理论视域之下,审美知觉、审美注意的形成及来源无法解释。吉林大学李志宏教授的新著《认知美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出版)在这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认知美学原理》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借鉴西方美学理论,运用现代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结合审美实践,对美学的原点性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该书认为,分析美学主要运用语义分析方法进行美学理论判断,这一  相似文献   

3.
王杰 ,男 ,汉族 ,江苏无锡人 ,中共党员 ,1 95 7年 1 0月 1日生。 1 982年 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 988年 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 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 ,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东方丛刊》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副主编。王杰教授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主讲本科课程《文学概论》、《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代西方美学思潮》、《审美人类学研究》等。 1 992年起…  相似文献   

4.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表述?西方美学一直把关和艺术作为美学研究对象的核心所在,现当代中国美学侧重于审美关系的研究,审美幻象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审美制度.  相似文献   

5.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民族在审美心理上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很多差异。云南少数民族的审美心理、审美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云南少数民族审美,追寻它们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能促进云南少数民族美学的研究和云南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艺术自律是一个重要的现代美学理念,它是伴随着美学学科的出现而诞生的。从审美自律发展到艺术自律,艺术自律论经历了产生、发展、高峰的一系列过程,甚至一度成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普遍准则,并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广泛影响。因此,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寻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现代西方思想的一大主旋律。在其中,"审美解放"论是多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方案所共有的维度。"审美解放"论根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对美学的定位,并在随后的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和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现当代西方思想中得以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的肯定与展开。  相似文献   

9.
王杰,男,汉族,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57年10月1 日生。1982年 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88年7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 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师范大学副 校长,广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 《东方丛刊》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马克思主义美 学研究》副主编。 王杰教授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审美人类学 研究。主讲本科课程《文学概论》、《美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 代西方美学思潮》、《审美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审美和艺术的功利性、审美形式理论、新感性、艺术自律等观点拓展了现代美学的思维空间和发展前景 ,规范和引导了现代美学思潮的多元走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文艺理论深受康德以来的浪漫主义美学的影响,这不利于文论的建设与发展。在形而下转向的背景下兴起的审美人类学,以日常生活的审美经验为基础,研究广大民众的审美需要,注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有可能超越浪漫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2.
王沂东是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的艺术既揉合了传统和现代,又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为古典主义画风引入清新的乡土气息。他的作品大多以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为题材,体现出浓厚的乡土情感和健康的美感,但又没有陷入对个人趣味的过分追求而边缘化。他把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研究,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较为成功地解决了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矛盾。王沂东的作品富于绘画因素与文化因素两方面的价值,对大众趣味的健康发展具有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在对中国传统“文以载道”美学观的批判和对西方康德“审美无利害”、席勒“游戏说”以及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哲学美学观的借鉴基础上,提出了非功利的美学观。非功利说是王国维整个美学理论的核心,它强调文学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丰子恺美学思想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融合,且他始终以人作为自己的终极关怀目标。但丰子恺对传统文化缺乏批判、革新精神,并且作为艺术教育实践家的他总是把艺术的社会美育功能过于夸大。这里既有个人因素,也有时代环境影响。丰子恺美学思想给我们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审美情愫与社会理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有一个美学基点,此即他所认定之区别于动物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本质。这一基点植根于马克思本人的审美情愫,他的社会理想则是其审美情愫在人类翔之志向引导下升华的结晶。人类关怀促使马克思进入旨在改变世界的社会实践及理论研究领域,而审美情愫作为潜在的驱动力始终伴随和濡染其中。前者引导马克思在文艺批评方面倾斜于历史,后者则同时升华为普惠的美学理念而成为其献身目标。推进历史意味着走近美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批评重新调整定位美学与历史这两个尺度,应当也是马克思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6.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7.
王向峰与牟心海都是美的守望者。几十年的守望成为一种更加别致的风景,正是这种风景铸成守望之美。牟心海以饱满的学术激情走进王向峰的美学世界,他的研究严谨而自成体系,在回归历史现场中探求王向峰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抽炼其美学思想核心。牟心海回归历史现场,并不总是寻找那些大历史,有时他更喜欢打捞历史的"碎片","避重就轻",建构一个新的"意义场",为我们揭开另外的"谜底",回归历史现场,更突出之处在于,他回到实践场,探求王向峰美学思想的实践性特征。对于王向峰的每部美学著作,牟心海几乎都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观照中进行研究,并型塑美的守望者。而这一切源于他几十年对于美的守望情结。  相似文献   

18.
蔡仪是新中国早期成长起来的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之一,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这是不能否认也无法抹煞的。然而,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重新审视其客观论美学话语时,便明显地感觉到,因为他过分地热衷于套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认识论来演绎美学观点,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对于审美主体的挤兑,客观上造成了“关系”的失落。因此,他的美学建构可能事与愿违,甚至与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哲学美学存在着将艺术作为一个客观的与审美主体人分裂的对象来看待的误区,王朝闻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不是一个被动的对象,而是蕴涵着人的审美意识的对象,而艺术的主体性最显著的表现,就是艺术风格与人的审美意识的内在联系。王朝闻详细分析了艺术风格与艺术家以及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内在联系.并强调了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现实生活基础.王朝闻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理解是和他的审美关系论相互联系的.他对艺术风格的主体性的多纬分析还确立了一种新的艺术本体论,外中国当代美学的形而上学误区有颠覆和匡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梁宗岱是现代文学京派文学批评的重镇。1944年,他创作了长篇美学论文《试论直觉与表现》。在此文中,他批判了克罗齐的“直觉即袁现”说,并从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审美批评出发,将审美创造过程分为受感、酝酿、结晶和表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深入地揭示了审美期待的表现、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体验的回味及审美传达的整体过程.深化了中国现代美学在审美创造论方面的研究,其理论创新思维对当代美学的建设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