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教育表征为物化的特征:学生是被物化的机器,教育因此走向“控制”和“训练”;学校被物化为生产人才的“加工厂”。成为没有独立主权的附属机构和官僚主义的牺牲品;物化的知识被缩小为科学知识,教育在追逐事实的过程中不再完整。教育要回归其育人的本真意义,从物化走向人化,就必须打破物性世界观,重建人性世界观,使学校成为激扬生命活力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学校作为正规教育机构,是个体社会化十分重要的机制,被称为“社会化的宫殿”。学校以其严密的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化功能。但同时,人们常常将个体社会化失败归结于学校教育。因为,学校在个体正式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人”之前,为其提供了长期的正规教育和训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关涉到社会多元主体的教育追求。处于经济大潮中的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人、国家和学校这三大利益主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活动间接地进行博弈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功利化。道德和道德教育由于被人们认为不能直接成为征服世界、占有物质利益的工具从而受到轻视和遗忘。学校变得“去道德化”,道德教育“边缘化”,德育成为人们教育博弈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在浦东,“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成为了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政府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的一出“重头戏”。自2006年东沟中学被成功。托管”以来,浦东便开始着力探索多种不同的模式与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嫁接”到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培育和催生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城郊教育—体化目标。新区社发局副局长张锦华说:“浦东新区将大力探索多种各具特色的模式,通过优质资源辐射让现有的薄弱学校走向优质,让新建的学校获得较高的起点,让全区的教育水平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5.
苏明星 《文教资料》2006,(33):177-178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关键,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三观”教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世纪的挑战,学校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文章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对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三观”教育工作作出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角色的"自我"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被剥夺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成为传授知识的机器.丧失了“自我”。新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创造了优越条件,使教师角色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开始从“自在”走向“自为”、从超现实主体走向自身觉醒。要实现教师角色的真正的“自我”回归,还需社会、学校、家庭及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关涉到社会多元主体的教育追求。处于经济大潮中的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在个人、国家和学校这三大利益主体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通过教育这一活动间接地进行博弈的过程中,越来越走向功利化。道德和道德教育由于被人们认为不能直接成为征服世界、占有物质利益的工具,从而受到轻视和遗忘。学校变得“去道德化”,道德教育“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普通高中的学校文化特色可以分为基于历史传统、地域特点与教育对象特点这三类,北京市第十七中学的“师陶文化”、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的“丽泽文化”以及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建设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品牌国际学校”即是这三类文化特色的代表.学校文化特色的物化路径主要体现在环境中的物化、课程中的拓展、教育教学中的内化与管理中的渗透等方面.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应进一步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并使学校文化特色建设与核心价值理念两者达到一致,文化特色的物化过程应全面、系统,使学校文化特色既有根基,又有个性与系统性,从而真正成为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以校为本”的提出和校本教研缘起于教育改革中权力下放,让学校自主、自由地发展学校事务的“以校为本”的理念,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成为影响教育改革的主要潮流,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流行的一个教育新理念。走向以校为本正是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综合分析以校为本观念的兴起与发展过程,笔者认为,以校为本的理念的提出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存在着教育内部的诸多原因。就外部社会背景而言,原因包括:社会公众对于教育质量的质疑,尤其是对科层体制下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怀疑。在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还包括…  相似文献   

10.
女性的物化现象及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不管是贵为皇后,还是贱如妓女都带有一种物化性质,都被深深打上“物”的烙印。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妇女已从政治上、经济上、受教育等方面在法律上取得了与男子同等的权利,逐渐走向完整意义上的“人”,但社会上对女性的歧视和人们潜意识中对女性的轻视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女性的“物化”现象仍屡见不鲜。我们只有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找到女性“物化”延续的内在本质,才能找到妇女走向平等、自由、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提出的要求。探索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指向的“校本研修”活动范式,从而使中小学校走向“学习型组织”和教师走向“教育终身化”成为可能,对推进区域内中小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及教师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2.
靖江市实验学校创建于1998年,现有教职工近250人,班级63个,学生总数3300多人。2000年,学校被命名为江苏省青少年科技特色学校;2001年通过“江苏省实验小学”和“江苏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验收,并被命名为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被评定为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和泰州市首批模范学校:2003年被省文明委命名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04年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基地。“高质量促发展,新特色创品牌,严管理增效益”是校长缪明灿同志提出的学校发展策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打破传统的重理性知…  相似文献   

13.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4.
建设学生发展导航系统,为学生自觉进步丰富时代内涵。通过学生发展导航系统构建,努力推进学校育人模式的转型。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逐步走向“自我”与“独立判断”的阶段,更是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从自主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在适应现代多元化社会中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帮助学生在学业、情感、价值观认同等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是当今学校教育转型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宁翔 《湖南教育》2023,(11):36-37
<正>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对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自1993年建校以来,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始终秉承“办有情怀的教育、育有作为的学生、建有品质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以“仁爱”文化为源泉,以“创新”文化为动力,以“开放”文化为核心,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有外语特长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学校被评为民政部规范化办学评估“5A”级单位、湖南省首届“十佳民办高校”。  相似文献   

16.
樊珺 《中国教师》2013,(21):30-30,62
“慎独”教育作为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核心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历经七年的实践和探索,已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自律、自省层面上,而是被赋予了时代特征,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从“被管理”“被成长”,逐步走向自主管理和主动成长,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基于此,“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围绕学校核心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北郊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公办普通学校。两年来。学校秉持“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办学理念,遵循“提供优质教育与优质服务”的办学目标。建构教育服务诚信体系,培植以人生福祉为诉求的校园文化,使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区域内具有良好办学声誉的学校,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教育思想创新是教育创新的灵魂。而教育实践创新是教育思想创新的物化延伸。在教育创新日渐成为全社会共识的今天。我们编发、推荐北郊学校这一组文章,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各有所启迪。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创新的时代洪流。  相似文献   

18.
现代性以“理性的扩张”为主要特性,以“纪律组织”为主要手段,以“机械的物化的世界”为主要表征。在现代性语境之下,学校这一规训机构,因其在封闭、规训和监控之下机械运转的,理性化、标准化、符号化生存的特征而被赋予“工厂”和“监狱”的隐喻。而警惕工具理性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异化,尊重鲜活的、个性的、独立的生命个体,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对话与交往、独立与自由,倡导正常价值理性的追寻.则是抑制教育异化的可能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可能遭遇的危险,文章围绕“学生是谁”、“何种角色”和“如何存在”这三个问题,分别追问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属性、反思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权利的实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存在被物化的可能,学生可能再次成为学校教育中的被塑造者,学生的主体权利可能会被隐蔽式剥夺。为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文章明确了人工智能时代巩固学生主体性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探讨,以推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为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新的内涵特征、历史使命与发展路径。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着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把学校治理转变为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推力。学校推行教育综合治理理念下的“学校治理”,坚持守正创新,从“管理”走向“治理”、从“制度”走向“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