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次学术研讨会围绕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课程研究与文化、教师与校本、教学与评价等几个议题展开。会议总结了课程改革实施的进程、特征及动力机制,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推进策略及课程政策制订机制进行了反思,对课程改革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会议代表认为应当确立知识的教育学立场,实现知识教学价值的丰富性,应当对课程改革文化重建论进行反思与批判,但要关注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会议代表认为教师应提高课程理解能力,教师要改变流水线式工作模式,学会教学反思的策略和技能,要通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教师赋权增能。会议代表认为要加强教学与评价内在关联机制的研究,要改变目前我国高考方案的制定缺乏基础性学理研究的现状,加强考试研究,正确处理考试与素质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解决复杂的课程实践问题,促进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完善学校课程管理都必须依靠有效的学校课程领导。职业学校课程领导通过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创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再造学校组织结构、建立广泛策略联盟、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等策略,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文化成为教育界研究热点之一,推动教师探索地理课程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界定地理课程文化内涵,并据此开发课堂观察量表,选取高中地理优质课例进行课堂观察,总结了高中地理课程文化育人的现状,最终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注重情境创设,提高精神文化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传授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融入合适的地理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人文课程方案”改革是英国课程改革运动中一个显著的里程碑。所采取的课程实施推广策略,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比较“人文课程方案”,我国的课程改革实施推广策略在培训和实验的整体规划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需要加强人际沟通互动网络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开发和建设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地域文化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的角度,认识陇右文化独特的课程资源价值,寻求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及追求职业性的需要,其内容涉及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如何更充分地体现"普通性",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如何凸显职业性。改革实施中,尤其要加强开发技术的研究,促进区域间的合作,采取逐步推进的课改策略。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教师的参与和支持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论文阐述了教师文化的内涵,并从教师角色神圣化、价值取向相对保守化、教师间相互隔离封闭、崇尚效率拒斥创新四个方面研究了传统教师文化的特征和局限性.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洪晓玲 《成才之路》2023,(10):89-92
综合实践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乡土文化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十分契合,教师将其合理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文章从明确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地位、合理融入乡土文化内容,立足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探寻乡土文化融入策略等方面入手,对乡土文化融入“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性环节,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是课程改革成功的有力保证.目前国外的课程实施策略基本有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策略.这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是: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综合发展;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应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及理性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文化层面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建立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多元力量参与的课程开发新机制;关注课堂生态,寻求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始终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课程编制还没能引起人们太多的重视.事实上,它关乎着课程各个领域的健康与发展.传统的课程编制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因其往往没有考虑文化性.为此,我们需要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课程文化体系、课程文化结构、课程文化模式等多方面,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特色的课程编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发展是指校本课程从形成到实施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也是指以校本课程实践为学校改革的切入点,带动学校课程改革并形成学校文化的整个过程.校本课程发展的文化取向是针对技术取向的弊端提出采的,强调课程本身的文化品性.主张校本课程实施是一种文化再生的过程.校本课程能够承载学校的观念文化、改善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注重学校内部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关注校本课程实践过程本身的多重发展价值和积极意义.文化取向下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求站在学校文化更新的高度来开展各项工作,采取以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让教师充分参与校本课程实践、使校本课程多样化和结构化等实践策略来促进学校文化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提倡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实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倡导建构性学习,形成正确的评价观,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这些新理念和策略在表层上与旧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形成了差异,但是深究这些新观念的背后,我们却不难发现,深层次上这是一种文化的反省。本文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的几个方面来体会融入其中的宽容理念。  相似文献   

14.
课程推广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要切实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更突出了课程执行力研究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校长在课程推广中的角色变革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校长的课程执行力是课改的关键所在。校长在现实课程的执行过程中,受到课程政策、校长自身执行能力、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执行力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提高校长课程执行力以促进课改的发展,必须掌握相应的提高策略。  相似文献   

15.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上位目标,是学校育人途径的重要载体。基于核心素养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据,是学校课程观的重要内容,决定学校课程的设置,是课程文化及建设的关键。在新时期核心素养指导下,学校课程观的主要变化遵循渐进策略、系统策略、传承策略和创新策略,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校课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6.
比较台湾、内地和香港三地2000年前后进行的建构主义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期望课程和实施课程,发现有很多因素限制建构主义课程的实施,如政治因素、考试文化、社会参与、教科书编写和教师培训等,而系统的课程评价模式的引入、师范教育的改革以及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参与等是促进课程改革成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策略、新的课程文化、新的课程改革,双语教学的全面实施,要求汉语、双语教师及所有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改变教学策略。目前,如何走进新课程是摆在汉语和双语老师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可见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角色和行为,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顺利进行课程改革,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全国大多数城市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将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策略和课程文化呈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部的一位领导在谈及此次课程改革时说:“这次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调整教师的行为角色,倡导师生共建课程文化,铸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乃当务之急。在这种逼人的形势下,教师怎样才能尽快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要求呢?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觉得作为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前,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领域的“动感地带”,课程文化也应社科人文领域的“文化热”之运而悄然兴起、方兴未艾。文化型课程改革需要加强课程文化的实践品格与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之间的整合、融合与和合研究。文化型课程改革旨在培养、铸就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的提升和完善,是课程改革成熟与成功的标志。课程改革的文化品格集中体现在:“古今中外”文化关系的处理:更宽阔视野下的知识观问题;文化型课程改革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地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文化自觉和生命自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学校层面推进课程改革已成为我国变革推进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对一所变革实施较为成功的学校的个案研究显示,内需与外推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策略、压力与支持相统一的课程领导策略、整体与分层相交叉的教师发展策略、自主与合作相联通的组织文化策略、统贯与灵活相配合的课程结构策略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亍有效保障。上述研究结果在课程变革推进策略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和可资检验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