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毫,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具体表现在以下列四个方面:一、独特的故都情结开篇,作者就述说“不远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饱尝”而不是浅尝辄止,可见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为了表现这种深沉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对比烘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从层次安排上看,  相似文献   

4.
<正>“味道”很难言说,郁达夫却在《故都的秋》中呈现了他“饱尝”的故都秋味——“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开篇伊始,一股浓浓的悲秋情绪扑面而来,作者不仅通过文字诉说秋味,还“以画入文”,取象、造境,借助绘画的要素,营构画境画韵,展现故都“秋味”。笔者借鉴吴企明的“诗画融通”相关理论,发现本文创作和“诗画融通”有诸多相通之处,因此,有必要换一种眼光解读《故都的秋》,以期获得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竭力描绘,使我想到了高一时我们学过的钱钟书《读<伊索寓言>。其中讲到: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愚拙说是老实,狡猾说是聪明……你读《故都的秋》越入境,就越会有这种体会。“北国之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讲得难听一点,就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气,犹如一潭死水。我们认为的缺点却成了作者笔下的优点,这难道不是一种补偿吗?而江南之秋却与北国之秋截然不同,“草木凋得慢”,给人以温馨、亲切之感,你还可以觉得江南之秋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空气来得润”,它的特点是耐人寻味,像个温柔的女子。说到这里,我又忍不住为江南之…  相似文献   

6.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有特色的抒情散文。它以情贯穿,构思精巧,是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千里追寻,情在意中。首段说,北国的秋有“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特点。接着作者写自己从千里以外的青岛赶到北平来的理曲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作者为什么一定要从千里以外赶来寻秋呢?这是因为他对故都的秋有着特殊的眷念的感情。前段的意中显情在尾段得到了深化。作者想留住北国的秋天竟说“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  相似文献   

7.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故都的秋》是一篇写秋的绝妙好文,它妙就妙在作家对“秋味”的独到体会上。接秋季这个时令,的确美不胜收。秋风吹,秋雨滴,可谓秋有声;秋水清,秋草黄,可谓秋有色,秋野淡,秋山远,秋空高,秋雁南飞……可味秋有形,但从来还没有听谁说过秋有味。而郁达夫却慧心独钟那一片绵长不尽的秋味。他说自己所以爱北国的秋更胜于南国,原因也就在这点“味”。照他看来:“一个人夹在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说过,文学作品大多是“半透明的双层结构”。一层是显性的文本信息,一层是隐性的文本内蕴。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描写了故都北平清秋的风物景致,“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落寞和悲凉感”。这也许是文本层面上的理解。欣赏文学作品,需要“知人论世”,去解读文本信息背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写到,“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裴多芬有“若为自由故”,生命、爱情皆可抛的境界。而郁达夫可谓“若为秋之故”,二者皆可抛了。应…  相似文献   

10.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骚人墨客对其吟咏歌颂。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郁达夫是颂秋,但他颂秋的角度又与众不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可谓秋有声;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可谓秋有形……郁达夫慧心独具,主要来品秋的“味”,正所谓“清净悲凉好个秋,慧心品得秋味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柔笔,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他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他对北国之秋的热爱首先源于他独特的故都情结。文章…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2.
钱华 《文学教育(上)》2008,(16):104-104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选了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文章写的真是美,不仅使人感受到北国之秋的独特意蕴,也使人深刻体味到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作家率真而感伤之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文章不论是描绘北平秋色,还是赞美自然风物,抑或是表达对故都的向往眷恋,始终都贯穿着一条感情线索,那就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不但是北国之秋突出的特点,而且是作者对北国之秋深切的感受,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郁达夫幼年丧父,生活的艰辛造就了他忧郁、沉闷的个性;后东渡扶桑,受尽异族歧视,更让其苦闷和消沉。何况作家“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而至北平,正是“九一八”之后,此情此景,故都的秋,令这位本已伤感的文人品尝到的个中滋味,除了“清”、“静”、“悲凉”,还能是什么?抓住了这条…  相似文献   

15.
<正>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开篇即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并加一笔特别强调道:“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1]也就是说,“清、净、悲凉”的“秋味”是郁达夫所喜爱乃至推崇的;而“饱尝”这种“秋味”正是郁达夫此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带领学生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学生一起品尝那份浓浓的北国秋味,是一件惬意且美妙的事. 按照惯例,开课是学生阅读文章的初步体验,并在体验中找到赏析文章的切入点.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觉得这是文章的总领句,下面所有的描写都从这里展开,可以从这句入手."第一个孩子发言.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写道,江南的秋有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而自己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览一下这北国有着浓厚秋味的秋。其实这种做法似乎没有多大必要,因为有时残缺也是一种美丽,而完美不一定是最美的。江南的秋虽然秋味不足,却显得淡雅质朴,不同于北国之秋的浓重。就像一杯茶不同于一杯可乐。而残缺的美正是如此,它美得不耀眼夺目,不火爆刺激,却给人带来一个无限的想像空间,尽管这样的美有些苦涩,凄凉、幽静,却总让人充满期待。江南的秋…  相似文献   

18.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  相似文献   

19.
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相似文献   

20.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文笔灵活,通过风味十足的景物描写,凸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意蕴悠长。文章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