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周治军在2008年4月9日《光明日报》载《地方院校的发展策略》一文中指出: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大专院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的“中心化”实质上是要求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即它的服务社会的功能需要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2.
试论地方性高师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服务职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作为地方性高师院校,要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和现实来看,地方性高师院校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在高师院校的改革思路上,要改变领导内部体制,建立“一校两制”的运行机制,要从培养师资的本职出发,拓展“科教兴农”的新路子,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方位开展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3.
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培养高等和中等教育师资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光荣任务,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进行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结构的改革。而要使深化改革获得成功,必须要学习高等教育理论,掌握国内外高师教育信息。为此,高等师范院校有必要建立高师教育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我们这里所说的“信息中心”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高教所(室)与图书馆联合组成  相似文献   

4.
师范教育发展走向给高师院校带来新的压力,基础教育改革对高师院校提出新的要求。高师院校必须改革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手段,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5.
卢晓中 《教育导刊》2002,(11):34-37
当今高等教育之所以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此显赫,是因为它正走向“社会的中心”。面对现代高等教育这一发展趋向,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对自身的发展进行适当定位,是当前亟需作出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教强省”是江苏省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战略选择,也是江苏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其中新建院校的发展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高教强省”目标的实现与否。本文主要探讨了“高教强省”背景下的新建院校的特色化发展、跨越式发展、品牌教育和文化重塑等战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师范教育格局由封闭走向开放的现实,高师院校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建立在对高师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高师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个体成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促进高师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师院校更加重视对高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特别是面临着普通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作为我国普通教育的“母机”——师范教育必然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应走在普通教育改革的的前列。基于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高师更加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班主任工作能力已作为高师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来训练和培养。目前高师院校已普遍开设了班主任学这门学科。 一、开设班主任学课的重要性 班主任工作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班主任的素质和能力高低都会影响到班主任的工作效能和能否完成育人任务。 (一)高师学生学习班主任学是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周海瑛 《地理教育》2011,(11):60-61
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全面启动“卓越教师教育计划”,该计划要求创新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人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引导高师院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区域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后,高师院校应重新审视地理教师培养目标,重新构...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加速和高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师院校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和必然的趋势。但不同地区高师院校的转型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而且,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转型不仅仅是学科专业设置的多样化、综合化,更是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更新。高师院校要科学应对转型的挑战,必须处理好“师范性”与“非师范性”、“专业性”与“学术性”、内部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师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师院校为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建立和实施的人才培养体系。它包括高师课程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诸多内容。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模式的滞后已严重制约着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必须积极尝试和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意义之下,依据多年的研究及实践,提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对教师教育改革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一、“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打破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固有的封闭性和…  相似文献   

12.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起,系于教师”。当前,如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步伐,适应社会分工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作为职教师资的培养基地的职技高师院校,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探索、改革、创新和发展的办学过程中,职技高师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高级技术人才以及技术的创新与传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成效。在教育逐步走向终身化和大众化的形势下,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职技高师应发挥优势和特色,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的发展、传播与创新而承担使命。但目前职技高师院校还有诸多现存问题,制约或影响其发展。一…  相似文献   

13.
从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是高等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要走向社会中心,一是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将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二是必须保持高等教育原有的"品质",坚持适应与超越相统一的原则,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高等教育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实际,坚持多元化的发展,以满足社会对知识的全面需求;四是高等教育必须拥有完备的、不断分化与整合的功能系统和机制,以形成走向社会中心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专升本后的高师院校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师范教育也由三级向二级过渡。这无疑给高师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然也给高师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收取学费、不包分配、失去对中学教师岗位的垄断。这“一收一不一失”使高师院校原来的优势荡然无存。探索专升本后的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是高师院校当务之急。一、更新教育观念,适应形势要求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无论是在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课程方面,还是在办学模式与日常管理。教学方式与评价方面,都…  相似文献   

15.
双向结合:高师写作课的走向西北师范大学任遂虎高等师范院校的写作课,实质上是一项“立体式”的教学工程。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写”的知识、技巧、能力之外;还要求具有“教写”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这使得高师写作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写作的特点:(1)基础性──了解...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趋势。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也应当实现向区域中心的转移。高职教育走向区域中心的内外部条件有三:一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和引导;二是企业界增强与学校"主动联姻";三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改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师院校综合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各国都在探索如何在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保证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美国大学师范专业“第二次录取”的做法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结合我国高师发展实际,作者认为师范院校实施实行“2+2”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发展、毕业教师质量、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进而针对高考志愿一次定“终身”的培养模式提出改变招生计划、调整教学计划和发挥教育院系作用三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基本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既是一种指导思想、教育观念,又是一种发展策略,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高等教育管理实践。高等教育管理“以人为本”是高等教育管理目的的定位,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总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严进宽出”和“宽进严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有其各自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我国正处于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时期 ,改革旧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新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夏玉钦 《教书育人》2009,(11):81-82
社会发展,教育优先;教育发展,教师优先。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跨世纪园丁工程”,都要求和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作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高师院校怎么办?一方面是教育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对高师院校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正在日益向“量少”“质优”发展;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学对高师院校培养出来的“新教师”(已被招聘上岗的、教龄不足三年的新教师)总体满意度不高,与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用难听的话说是“半成品”。因此,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