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  相似文献   

2.
3.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1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5.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主题重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抓”》一文,就是以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群众普遍关心的作风建设为切入口,揭示了怎样才能实现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无疑主题…  相似文献   

6.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1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8.
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美”是一个美学概念,不单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外貌之美,而是表现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情感形象,是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反映。人物通讯的特点是再现特定形象以反映现实生活。那么,如何宣传特定的形象呢?如何将特定形象写得“美”呢?第12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作品《教育局长的好榜样》(载《光明日报》2001年2月5日)一稿,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吉林日报》2001年11月15日上的《干净干事出活》一稿,被评为三等奖。这是一篇评论员文章(作者为毕政)。“评论员文章”是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以评论员署名,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的文章。规格低于社论,为目前我国新闻媒介常用评论形式,其所表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视为完全代表编辑部,但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得到编辑部同意的。评论员文章既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又可以有个人的风格。它的选题  相似文献   

12.
刊登在《法制日报》2003年1月3日周末专刊上的《打肿谁的脸》一稿,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报纸副刊”类作品二等奖。这是一篇杂文稿。它的获奖,从写作上来看,有下述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是选材严格,开掘深刻。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一  相似文献   

13.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14.
刘保全 《新闻三昧》2008,(12):53-54
刊登在解放日报2007年7月9日一版上的评论《上海要有更宽广的胸襟》一稿,在第18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类最高奖一等奖。这篇新闻评论精品,从写作上来说,有以下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摄影作品<上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震撼人心的形象冲击力,征服了所有参评的资深评委,成为唯一一幅获得满票(49票)的获奖作品.  相似文献   

16.
刊登在《武汉晚报》2002年8月10日上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一稿,在第1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最高奖1等奖。这篇582个字的短新闻给我们采写新闻佳作提供了如下三点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7.
呼唤感恩的回归,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这篇作品的广播传播,无疑起到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新民晚报》2004年7月8日上的《感恩老兵》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等奖。这篇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获此大奖,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它的主题思想针对性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时代意义,新闻价值高。从写作上来说,它有下列三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在评论中恰当地引用事实,等于部分地还原和再现理论的抽象过程,可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论辩力.收到单纯说理所收不到的效果。事实不仅“寓理”,而且可以“喻理”.以小喻大,以近喻远,以实喻虚,有助于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空泛的议论形象化,从而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可读性。正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