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其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以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区、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背景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测算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在2001—2012年间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各省市经济发达程度与能源效率成正向关系。(2)非期望产出对于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影响较大;(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4)技术进步是促进提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菅利荣  曾今 《科学学研究》2023,(12):2279-2293
区域生态创新涵盖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环境可持续状况,是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融合。将生态创新过程划分为科技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并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能源消耗及非期望产出纳入创新过程,构建了生态创新过程的闭环网络结构;在上述基础上,结合超效率模型、SBM模型,提出了考虑废弃物回收再利用、非期望产出的改进网络DEA模型,用于测度区域生态创新总体效率和各子阶段效率,并进一步建立生态创新规模效率的测度模型探究各决策单元的规模效率;最后收集我国区域创新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有效、可行。拓展了网络DEA结构下的生态创新效率研究,从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闭环生态创新视角,为区域创新系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3.
采用SBM-DEA模型,评价2005-2011年中国8个集装箱港口的环境效率。将各港口的各年度CO2排放量设定为非期望产出,分析CO2排放量对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集装箱港口碳排放量对港口效率给予了负向影响。8个集装箱港口的评价环境效率各模型上呈现0.476-0.764的水平。8个港口均在2005年-2011年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非效率,非效率发生的原因是港口投入要素过多,同时投入相比集装箱吞吐量过少,以及环境要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大所造成。另外,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2009年效率上也产生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SBM超效率模型以及DEA视窗方法测算我国工业行业2012-2016年的碳排放效率,并划分成高、中、低效率水平探讨行业差异性,然后检验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工业行业整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低效率水平行业占绝大多数,高效率水平行业占比较低;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改善碳排放效率,行业市场容量、行业所有制结构的提高可以有效提升碳排放效率,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有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包含正向生产过程和逆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两阶段工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外源投入和非期望要素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平均值为0.774,且省际间效率差异较大。(2)导致区域间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逆向废弃物处理阶段效率水平低下。(3)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因正向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整体效率水平最低;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个子阶段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与中部相当,但其逆向废弃物处理效率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6.
冯博  王雪青  刘炳胜 《资源科学》2014,36(6):1256-1266
本文以省际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对各省建筑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研究过程中,对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将二氧化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使效率评价更科学、更能满足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建筑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能源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差异的原因主要有建筑业规模、人口密度、建筑材料流动性和城市化率,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能源消费结构、科技水平、建筑业成熟度和辅助行业成熟度;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地区建筑业平均能源效率具有逐年升高的趋势,三大地区平均能源效率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我国不同地区建筑业有针对性地制定节能降耗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梁流涛 《资源科学》2012,34(12):2249-2255
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L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考虑"非意欲"产出情况下的中国大陆地区1997年-2009年间31个省(市)农业土地生产效率,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考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论显示:①1997年-2009年间全国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平均值为0.692,提升空间较大。研究期内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年均增长0.6%,但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大的波动性;②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不仅效率值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较低,同时呈下降趋势;③农业土地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对农业土地生产率的贡献相对较小。不同区域农业土地生产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也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专利产出效率模型的创建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专利战略对一个国家、地区、企业越来越重要,专利战略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实现现有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投入资源的比例,达到最优的专利产出。本文首先创造性地建立了专利的投入产出效率数量模型,接着利用此模型对我国2000年各个地区专利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估计,最后分析影响我国专利投入产出的若干因素。通过对影响我国专利投入产出因素的比较,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专利产出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时间序列来进行纵向比较,对专利产出效率进行长期观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9.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科技直接产出指标的结构图,应用AHP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权重向量;设计了科技产出指数,科技活动产出效率评价方案,并用此方案评价了浙江省科技产出经费效率、人员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同时测度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并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但水平偏低,呈无效率状态,进步空间较大;我国三大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且各省市绿色创新效率根据变动情况可以分为平稳型、增长型和波动型三类;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低,且中西部差异更显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导致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其与ML指数变动的趋同性也更高;我国绿色创新的动态效率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多数省市的ML指数均大于1,存在不同程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两阶段视角,考虑非期望中间产出在两个子阶段的转化情况,创新性地构建具有非期望中间产出的中国省际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非期望中间产出网络DEA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2009~2014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全局及阶段生态效率整体偏低,考察期内全局生态效率均有效的省份仅占13.3%,省际间生态效率差异比较明显;中国生态效率空间格局与经济空间格局类似,阶段生态效率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趋势;全国总体、东部、中部以及西部地区全局生态效率不存在明显的收敛特征,省际间生态效率差距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2.
紧凑式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具有多种不同的正面和负面效应,效率评判则是衡量城市紧凑式发展效果好坏的重要方式.研究运用存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以及Malmquist指数对我国59个大城市紧凑式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发现,研究期间内各城市紧凑式发展的整体效率为0.768,虽未达到有效状态,但显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  相似文献   

13.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田淑英  许文立 《资源科学》2012,34(10):1944-1950
林业的高效发展是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促进林业发展,我国政府对林业的投入逐年递增。本文运用DEA评价模型,对1993年-2010年间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993年-2002年间,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高,综合效率均值为0.994,但2003年-2010年间综合效率均值下降到0.932,且波动较大;林业劳动力投入和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对我国林业投入产出的效率影响较大。结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分析发现,林业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了近几年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自然资源。然而随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耗尽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升级。基于此本文首先阐释了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的影响制约因素,构建了低碳转型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转型等级进行了划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评价模型,以17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为例,通过ML指数及TFP分解值在不同年度的差异化变动进行了实证评价,以检验评价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际建筑业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利用中国30个省级单位1994-2006年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建筑业效率的总体变动趋势及省际差异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省际建筑业效率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建筑业综合技术效率偏低,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纯技术无效率是主要根源.第二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业发达程度、城镇化水平和建筑业人均资产均显著提高了建筑业效率,而建筑业国有化程度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则不利于建筑业效率的提高.推进建筑业市场化进程和加强建筑业投融资管理是提高中国建筑业技术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在最大相关系数条件下取得线性综合变量的指标权重,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行为特征的创新资源投入产出问题进行弹性分析,并把CCA/DEA分析方法运用于区域知识产出绩效的评估中,测量了基于时间序列的区域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实现对评估对象的充分评价与排序.  相似文献   

17.
邵留国  何莹莹  张仕璟  丰超 《资源科学》2016,38(10):1975-1987
作为中国主要污染源之一,火电行业实施循环经济既是节能减排的需要,也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需要。本文运用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网络DEA模型,测度了2007-2013年中国火电行业循环经济效率,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火电行业循环经济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其中社会和生态子系统效率低下,经济子系统较好;东部和中部效率变动较小,西部较大;②整体效率和经济子系统效率先收敛后发散,社会子系统效率总体呈现稳定状态,生态子系统效率总体呈现收敛趋势;③要素禀赋结构、能源价格对循环经济整体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科研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率、环境规制强度对循环经济整体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通过引入虚拟变量验证了区位分布对循环经济效率也存在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研发活动过程的分析,提出将RD效率分解为中间产出效率和最终产出效率的新思路。我们发现一个跟以往有所不同的结果:民营科技企业的科研成果产出能力(中间产出效率)并不差,事实上,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最终产出效率)才是制约民营科技企业RD效率提升的"瓶颈"。此外,本文还对研发活动中间产出、最终产出效率的地区差异,以及同一环境变量对两个效率影响的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企业创新绩效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受到管理层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当前对于企业创新绩效测评尚存分歧,主要表现为统一的或普适性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方案尚不存在。本文通过对企业创新绩效相关研究的总结,从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识别、企业创新绩效测度与评价等方面对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加以梳理和评述,指出现有研究不足及其产生原因,进而构建了基于"效率-产出"的企业创新绩效评价的综合性分析框架,以期为后续企业创新绩效测评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非期望产出条件下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DEA中改进的EBM模型,测度了2004—2015年中国五大类268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探究了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发现:①忽视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负效应,会引起对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估,而考虑非期望产出,能更加真实地测算出土地利用效率;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按城市职能类型来测度土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性。②在不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各职能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值曲线相对陡峭且周期性变化较多,而在考虑非期望产出条件下,效率值曲线变化相对平缓且周期性变化较少。③综合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资源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对外依赖程度和政府规制的影响,工业型城市主要受产业结构、土地市场化程度和地区能源结构的影响,文娱型城市主要受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地方型城市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政府规制的影响。鉴于此,在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应充分考虑土地的非期望产出和城市的异质性,制定出差异化的土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