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者: 我们在备课中对《过秦论》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一句里的‘瓮牖绳枢’四个字有三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四个字中省略了两个动词‘为’;应是‘瓮为牖绳为枢’;一种认为是‘瓮’、‘绳’作状语,‘牖’、‘枢’作动词;一种认为‘瓮’、‘绳’是动词,‘牖’、‘枢’是宾语。书上的注解是,‘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究竟那种讲法为宜,特此求教。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有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文中有“瓮牖绳枢”这一个短语,教材解释为:“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板,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2002年审查通过)的解释是:“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相似文献   

3.
旺峡》(人教版初语第三册)有这样一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中的“以”字课本无注,从一般的古汉语字典中也查不到相应的义项,故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避而不讲。那么,这个“以”字究竟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4.
吴先进 《学语文》2014,(5):70-70
贾谊的《过秦论》,历来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的"瓮牖绳枢"如何理解,学术界一直争议颇多,且许多观点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一首仅43个字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自选入中学课本,便引出无数的解读与争论,即使是教材(注释)、教参以及权威工具书《元曲鉴赏辞典》也互有矛盾。争论大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都"何指?第二,"秦汉"何指?第三,"经行"何意?第四,"伤心"内容到底有哪些?第五,是兴亡之感还是现实之叹?看起来这些问题似乎都不难,但为什么大家却争论不休呢?除了"见仁见智"外,恐怕主要还是没有充分联系词人生平、写作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是"对话"二字。一"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7.
一、立足现实,不说教 学习四年级下册《说到就做到》这节课,我们从课题中的"就"字,就可以感觉到这是一节说教味很浓的课。如何让学生自觉接受这样的一种道德约束,而不说教呢?执教者在教材处理上,花了一番工夫。  相似文献   

8.
张健松 《现代语文》2014,(7):153-154
新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文中第2节和第5节中出现的共计6处"是"字,怎样翻译才是最合适的?"是"字在具体语境中到底是判断动词,还是指示代词?以下尝试对这6处"是"字进行分类辨析。先录两节原文:第2节: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语第四册《苏武传》中有:苏武“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对于后一句教材是这样解释的:“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为什么教材在这里将“舆”字解释为动词“抬”呢?我对此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0.
《"番茄太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下第四单元"真情永驻"主题中的一篇。初读题目就吸引人:太阳就是太阳,番茄就是番茄,这两个事物怎么会连接到一起的呢?番茄太阳是什么呢?为什么还加引号?细细读来,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相似文献   

11.
一、灵感之源
  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4课《荷叶圆圆》
  打开第14课的教材和教参,平铺在办公桌上,我开始备课。一看教学目标:会认识本课的12个字,会写课后的6个生字。粗一看,每篇课文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如此,细一瞅,发现本课的生字和往常有所不同:陌生而抽象。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让孩子们牢记这些字?难道还是像原来一样,我课前准备好生字卡片,举着孩子们认读吗?有没有一种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更有效的方法呢?围绕“自学互帮导学法”这一主线,我思考着--能否让孩子们自己制作生字卡片识字呢?琢磨了片刻,是个不错的主意,只是怀疑孩子们能行吗?我决定试试。  相似文献   

12.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13.
《望岳》和《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诗,标题中都有一个"望"字,前者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后者写在安史之乱的前期。编者将这两首诗并列,有什么用意呢?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联想,如果由"望"字切入,将这两首诗整合教学,会开拓出怎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究竟需要什么?古往今来,从书生到学生,人们习惯于在其前面加个"穷"字,人们的印象也是这样的。然而,现在"穷"学生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富"了起来。前不久,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某青年杂志社记者在西安一大商场门口,向十来名中学生作社会调查时,问:"...  相似文献   

15.
原来被视为竞赛数学内容的"抽屉原理",走下了"圣坛",以"数学广角"的形式进入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如何有效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服务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呢?有必要对抽屉原理这一数学命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8,(3):52-52
问:“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这两个诗句中的“见”字各应读jiàn还是xiàn?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上,常见一些很粗浅的知识和内容满堂灌,而一些较有深度,且很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内容却被忽视,致使很多课堂看似生动活泼,实则无内涵和学养,学生受益很小。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摩擦力的秘密》一课为例,具体谈谈在教材深度统领上的认识和思考。 既然研究"摩擦力的秘密",那么,这一课的重点就在"秘密"上,摩擦力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很多老师都是按照教材上内容,把研究的对象放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物体重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两个因素上。  相似文献   

18.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秋日撷英"第三课选取了杜牧的名篇《山行》。课文对"斜"字是这样注释的"这里可以读为xiá"?颖嗾呃唇?考虑是非常周全的。因为从诗歌押韵的角度来讲,应该读"xiá",而从语言的发展变化来说,现在在普通话中统一读"xié"敲?这种注释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学习要求中指出:"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这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保底要求,那么课外阅读的内容与质量,又要如何把握?语文教师又能做些什么呢?下面,我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说说如何"单元导读,随文课外阅读指导"。一、根据单元主题选择课外阅读文本,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人教版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按主题来编写的。我们可以根据单元主题来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如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课外阅读我选择了《挑战自我》《我做了一件好事》《高尚的行为》《不寻常的百分》四篇课外阅读文本指导学生阅读。  相似文献   

20.
历岗 《小学语文》2008,(4):52-52
问:在学习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时,学生问:趵突泉的泉水是怎样冒出来的?古代有没有歌颂趵突泉的著名诗篇?这两个问题我们也不清楚,请予解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