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刚开始写新闻稿时,总觉得自己的活动天地太小,找不到可写的人和事。有时看到报纸上、听到广播里报道的消息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相似,就后悔自己当初为啥不动笔去写。这证明不是自己周围没啥可写,而是不能发现和判断它的新闻价值。有时我也听到不少新鲜事儿,但因为自己不善于发掘这些新鲜事儿的潜在价值,它就被埋没了。我们每天不知要接触到多少人和事,有顺心的,也有不顺心的,顺心的令人高兴和振奋,不顺心的则使人生气和烦恼。但如果稍加留心,从这些人和事中也不难发现新闻。那是1979年秋天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常常听到一些新报人叹息道:“我怎么总是遇不到什么可写的新闻呢?而好些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为什么老新闻人能捕捉到,偏偏又从我们身旁溜走呢”。  相似文献   

3.
4.
苗荷芳 《新闻三昧》2007,(10):25-26
在编辑工作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基层通讯员或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这样问:老师,你说这件事可不可以写成稿件?你认为这件事有新闻价值吗?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什么事件可以写成稿件,不知道新闻在哪里。对于一个熟悉新闻  相似文献   

5.
当兵第三年的一天,连队文书将全班新兵的邮件交给我,我这个新兵班长发现新战士叶凤德家里的包裹单内装何物一栏写“新华词典”。我找小叶了解,才知小叶的文化基础不牢,母亲为了使儿子尽快提高文化水平,便寄来一本“新华词典”,并在字典的扉页上附着一首“知儿文化低,字典寄给你;愿你随身带,常拜无言师”。我凭着自己平时看报积累的一点敏感,认为临近春节,父母给千里之外的儿女南吃穿的多,而小叶的母亲却奇来一本“无言老师”,多么鲜明的对比。于是,我立即写了一篇《一件“特殊”的包裹》的稿子。寄出不到10天,《福建日报》、…  相似文献   

6.
记者生活是丰富多采的,丰富多采的生活饱含着许许多多的新闻背景,下面记述的留心“几例”绝非奇遇、偶得,而是我的日常生活写照,也是我新闻生涯的点点足迹。晨炼我的睡眠时间不多,每天早晨都醒得很早,一觉醒来就不愿再睡,所以养成了个早晨长跑、打球的习惯。星期天、节假日从不间断,就连农历大年初一也未停止过。下  相似文献   

7.
说起来不怕你见笑,我的第一篇是由打扑克“打”出来的。这篇题为《扑克新打法——“双抠”》的稿件竟上了《解放军报》周末版。那是1991年5月,几位老同学从内地来疆出差,在招待所寒喧时,他们提出要打扑克。可在打法上各持己见。我说就入乡随俗,按照新疆的玩法打“双抠”。几个老同学头一道听“双抠”,于是乎都傻了眼。我说“我当教练,保你10分钟学会”。按照我介绍的规则,先“实习”了两把,到第三把他们便全部入门了,而且兴趣很大,那一夜竟然“抠”到了凌晨五点。临散摊,一位老同学说回去后要宣传推广这一新玩法。“对呀!何不…  相似文献   

8.
留心处处皆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刘玮 《新闻前哨》2002,(9):44-44
俗话说:“鼓要敲在点上.笛要按在眼上。”我们搞新闻报道的着眼点,也应该放在抓报道点子上。如果问题抓得准,真正抓到点子上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就会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就会收到“一石千层浪,一呼百山应”的效果。相反,问题抓得不准,没切准“脉”,没对住“症”,写的新闻报道无论文字怎样花枝招展,也仍属“老和尚的帽子——平铺沓。” 新闻报道到底要抓什么样的点子呢?为了讲清这个问题,不妨先把抓点子存在的糊涂认识摆一摆。一是怕抓不住点子,写稿“大而全”,把矛盾“上交”给  相似文献   

10.
张学法 《记者摇篮》2000,(11):30-30
初学写稿的人往往不知写什么,写稿时间较长的人,往往出现还有什么可写的困惑,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妙法呢?我的体会是拓宽视野,处处留心。由此及彼觅新闻在采访“此”新闻时,我们只要留心,往往会发现新的新闻线索,你若是个有心人,就会通过这个新线索写出“彼”新闻来。1996年5月,我去建设局采访该局举办的“爱我城建”晚  相似文献   

11.
采访,除了事先了解到线索而后有目的的去调查访问之外,很多时候要靠处处留心,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随时抓住报道线索就随时采访。常给报刊写稿的同志都会有这样的体会:文章或报道的题目,是记者、通讯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眼、耳、鼻、脑等各个器官的功能,事事留神的结果。写稿人的眼睛要特别明亮,力争做到眼观六路,视野广阔。一般人不注意看的,他要注意看;一般人看不清的,他要看清看透;一般人看了容易溜掉的,他要能抓得住。1982年3月,当时尚在辽宁日报工作的范敬宜同志夜宿辽宁省康平县两家子公社秘书办公室,发现从就寝到清晨,没有来过一次电话,也没有一个  相似文献   

12.
古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几年来的采访生活,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处处留心观察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做好记者工作的一个条件。记得有一回,即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后的第一天,我们工人日报驻武汉的两位记者,在公共汽车上,无意中见到一位老大娘,自言自语着:“这个鬼天气,说变就变,要不是有了大桥,怎么得了!”这两位记者一听,便想:今天的天气,和大桥有什么关系?老大娘又为什么语重情长地把天气、大桥和自己紧紧连在一起?他们马上就向老大娘求教。这才弄清楚:当天武汉那样突然袭来的寒潮,是历史上少有的。由于长江狂风巨浪,迫使波江的轮船抛了锚,木船停了渡。而这位老大娘,家住汉口,女儿在江对岸的武昌,正要分娩,急等她去照料,不巧赶上个坏天气,若在往日,除非插翅飞过江去,而现在,有了长江大桥,那怕它巨浪封江,车辆行人,照样南来北往。难怪这位大娘深有感触。这时,车上还有武汉钢铁公司某工地的两位女打  相似文献   

13.
常听到一些刚入行的年轻记者或基层通讯员说:"不知道写点啥,总感觉身边的新闻很少."对此,笔者想套用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回应:"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事新闻工作也一样,必须练就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不断提升新闻敏感性,掌握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14.
做为一名在学校工作的通讯员,要想写出又多又好的新闻,困难是有的,但并不是没的可写.我的体会是,立足本单位、放眼全社会,处处留心皆有稿。立足本单位,不仅仅要了解本单位的现状,还应该熟悉本单位的过去以及对未來的展望,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本单位的新事物,写出有新闻价值的稿  相似文献   

15.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都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挖好民生新闻富矿,用我们的笔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我们的笔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如何挖好民生新闻富矿,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觉得,首先要从捕捉新闻线索入手。农村有句土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记者要做一个"巧妇","米"从哪里来呢?中国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的办公室是在社会上,群众中,不是在编辑部的大楼里"。新闻记者要想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民生新闻,必须融入社会、融入到  相似文献   

16.
林雍 《新闻世界》2012,(1):23-24
身处多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迫使记者成为24小时全天候职业。如何发掘更多、更新、更有意义的新闻线索成为能否在新闻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从群众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去认识、分析事物,是新闻工作者增强群众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的必要渠道,也是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有效途径。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让记者从广告信息中也能发现新闻——立足于群众,从群众的所急、所需、所喜、所恶去想问题、做事情,可以让我们坐享许多送上门来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留心处处皆新闻──记新闻摄影通讯员丁大康祁懂来1992年春天,丁大康的新闻照片频频出现在一些首都报刊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2年2月至去年6月,丁大康在首都报刊上共发表新闻照片217幅。1992年,他拍摄的《治穷诊所》荣获农民日报平泉杯全国农村摄...  相似文献   

19.
郁忠华 《新闻窗》2010,(2):39-41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新闻工作同样适用。当今,新闻工作者身处信息时代,消息源头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满天飞。如何在这些公共信息中刨沙拣金,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甚至采写出独家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有待于新闻工作者“发现”的眼睛。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对某种特定生活现象的客观描述和对蕴含其中的生活本质的深刻揭示,贵在发现。在基层搞报道,最怕的就是缺少这种发现,总感觉没内容可写。通讯员不同于记者,面对的新闻源只是本单位。如果在小单位当个兼职新闻干事,发现新闻确实有些难。因为部队的事情几乎一样,主题教育全军统一,军事训练按部就班,部队管理剧而复始,如果没有特别重大的、突发的事件,其他工作都差不多。要想在这种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子,就需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