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球教室     
3.脚背内侧传球 脚背内侧传球是足球比赛中经常运用的技术,其技术结构与脚背正面传球有相似之处,但技术细节有较大差别。 踢球腿的摆动由内向外并横切于球。(1)脚背内侧踢反弹球 根据球的落地点及时移动到位,在球离地(反弹一瞬间)踢球。这种踢球方法多用于踢侧方或侧前方来的空中下落的球。 支撑脚位于球的侧方稍后一点,这有利于踢球脚对球的横切摆动。 (2)脚背内侧传弧线球 该技术不同于脚内侧推传,脚内侧传弧线球技术无论长短传都可以运用,许多队员 利用该技术射门。此外,在定位球进攻时,例如在踢直接任意球或角球时,均有一定效 力。 身体微向后仰。  相似文献   

2.
足球教室     
(二)传球技术图解1.脚内侧推传球 这是传出准确的短距离地面球的最可靠技术。 踢球脚必须外展。这样可使脚内侧以正确的角度对准传球路线。踝部必须紧张。为了传低平球,击球作用力要通过球的水平中线。  相似文献   

3.
<正> 脚内侧传球由于脚与球接触面积大,所以传出的球较平稳准确。因此,近和中距离的地滚球,多采用脚内侧传球的方法,尤其是空中球,用脚内侧直接传给附近的同伴更为合适。一、脚内侧传固定球动作要领直线助跑,支撑脚踏在球的正侧方10-15厘米处,膝关节微屈。在支撑脚落地的同时传球腿以髋关节当轴由后向前摆动。传球脚在前摆过程中屈膝外转,传球脚的内侧(图1),正对出球方向,小腿加速前摆,脚尖稍翘起。传地滚球时,脚掌与地面平行,用脚内侧部位击球的后中部(图2)。二、教学难点脚内侧传球技术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生活习惯的原因,初学者  相似文献   

4.
1.传球技术的教学 1.1传球技术传球技术按照传球路线有长传球、短传球、地滚传球、低平传球、高平传球、过顶传球、弧线传球等多种;按照运动员的脚部触球部位又可以分为脚弓传球、脚背内侧传球、脚背外侧传球、正脚背传球,以及脚尖和脚跟传球等。运动员对于这些种类繁多的传球技术,要根据不同的战术有选择地应用。如在小范围的短传进攻中常常采用脚弓传球,且多为地滚球和低平球;大范围的长传转移一般采用脚背内侧的过顶传球和弧线传球;角球在过去常常采用过顶球或弧线球,而现在低平球和高平球得到广泛应用,以利于运动员的冲顶和射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传球技术[3]     
23.脚背内侧传球脚背内侧传球是足球比赛中经常运用的技术,其技术结构与脚背正面传球有相似之处,但技术细节有较大差别。踢球腿的摆动由内向外并横切于球。支撑脚位于球的侧方稍后一点,这有利于踢球脚对球的横切摆动。触球部位为脚内侧前部,即脚大拇指部分。击球点在球垂直中线的外侧,使球产生由外向内的旋转,击球作用力要通过球的水平中线以保证球低平飞行。斜线助跑,助跑方向与出球方向约成45度角,最后一步稍大,支撑脚在球的内则后方20-25厘米处积极着地,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膝关节微屈。踢球腿以髋关节为轴,大腿带动小腿由后向前摆动,当大…  相似文献   

6.
传球技术[2]     
2.脚背正面传球脚背正面传球摆幅较大,踢球力量较大,准确性较强,因此技术难度较推传大些,必须多加练习才能完全掌握。踢球脚的作用力必须通过球的水平中线,脚趾朝向地面,否则脚背击球的作用力将通过球的中底部,球容易被踢高。脚背传球较易增加传球的力量和速度,常用来做长传和射门。并且,该技术也易隐蔽传球,可以在高速跑动中完成。但由于触球面积小增加了技术难度,要把球传准不太容易。足球教室(1)脚背正面踢侧面半高球根据来球速度及运行轨迹,选好击球点,身体侧对击球方向。由来球方向的异侧支撑,脚尖指向出球方向,身体…  相似文献   

7.
安宁 《精武》2012,(35):51-51,53
作为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传球是姐织战术的基础。摊球中最基本的动作鱿是正面铸球,正面传球是掌握背传、侧传、跳传等其他技术的基础,所以掌握好正面传球技术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正确地掌握正面传球技术,因此,摔球教师在正面传球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铲传的艺术     
伴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各种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作为铲球和传球的"结合体",铲传技术的运用在充斥着高节奏强对抗的绿茵场已经越来越普遍。作为一门高效而务实的技术活,铲传并不容易"上脚",如果说铲球只是单纯的破坏性工作,传球需要相当的精准度,那么铲传就要求球员既能在电光火石间倒地出脚,又能将球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9.
王晓 《精武》2012,(2):24-25
传球即是利用于手腕弹击动作将球传至一定目标的击球动作。由于手比较灵活,感觉灵敏,双手控球面积较大因而传球准确性较大,但具备熟练,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传球技术,必须具有良好的球性和球感。传球按照方向一般可分为正面传球、传快球、侧传球和跳传球,另外,随着技战术的发展,二传技术中有顺网正面传球、传快球、传平拉开球,传背飞球,传后排快球等。二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进攻的质量和技术的发挥,为此,要适应各种战术打法,掌握球性,传出理想进攻路线,为得分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3)脚内侧接控空中球要根据来球的速度及运行轨迹,及时移动到位,若是抛物线较小的平高球,则应根据临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当高度的接球点,将接球腿抬起,使脚内侧部位对准来球的方向并前迎,在接触球的一瞬间后撤,将球接在所需要的位置上。 2.脚外侧接控球脚外侧接球在连接传球或射门  相似文献   

11.
邢加涛  吴振宇 《新体育》2023,(20):55-57
足球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项目之一,练习足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跳跃、协调、耐力、奔跑及反应等能力,磨炼学生意志,使其在足球训练和比赛过程中拥有团队协作、集体意识及终身体育意识。足球运动脚外侧传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脚外侧传球动作方法,能够进行准确传球,这一技术动作的学习,对学生动作协调性、轻快性及意志力要求比较高,意味着教学难度大。本文主要对足球运动脚外侧传球及其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初中足球运动脚外侧传球教学实践的对策,希望为实际初中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一、接、传球的脚步分解动作名称:接、传脚步练习。目的:掌握行进间接球和传球的脚步动作。方法:2人面对面站立,1原地做跑步动作,做好接球准备,2传球给1,1接球的同时左(右)脚向前跨一小步接球,然后右(左)脚向前迈步,用双手胸前传球的方法把球回传给2,两人交换练习(见图1)。要求:接球人慢跑时重心稍前倾,接球后重心下降,膝关节弯曲,异侧脚稍抬起,然后中枢脚蹬地,传球后非中枢脚脚尖指向接球人。二、传、接球的脚步连贯动作  相似文献   

13.
晁恒 《新体育》2024,(2):10-12
现代足球比赛都是在攻防激烈对抗中进行,这就要求足球运动员具备快速简练处理来球的能力,因而也对运动员一脚传球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脚传球的技术水平,对足球运动员意义重大,是衡量足球队员水平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对一脚传球技术的训练方法注意点和技术进行分析,为足球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足球教室     
脚内侧传球的技术特点:支撑脚的位置非常关键。击球点是球的中部。出球方向应考虑到球与脚接触时的入射角及球运行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籃球技术和战术是丰富而多样,但普修班籃球教学总时数只有100学时左右,而根据教学大綱需要学习的技术战术又很多。如传球技术,除各种方法的传球外,还要求在不同情况下完成(如原地传球、行进间传  相似文献   

16.
<正> 一个优秀的二传手要掌握多样化传球技术,如①正传一般高球;②背传一般高球;③侧传高球;④调整传球;⑤传快球和背溜球;⑥传短平快;⑦传平拉开球;⑧传平夹塞、重叠和前、后交叉球;⑨吊球和打二次球;⑩传球后保护动作。训练方法:①对墙传实心球;②实心球自传;③对传练习;④扣传练习;⑤自传背传;⑥网前跳传。  相似文献   

17.
穆涛 《湖北体育科技》2009,28(4):433-434
传球技术主要用于二传,在比赛中多数是将同伴垫来的球传起组织进攻,传球时往往需要改变球的方向和速度。提出了在教学中提高学生传垫球技术运用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强化技术规格、增强场上意识、加强观察判断能力、提高运动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合理选用技术能力等几个方面,提高了学生传垫球技术动作的熟练性和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加强篮球传球威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在篮球比赛中运用好传球技术,加强传球威力,必须明确传球的目的,克服盲目性,观察准确,判断正确,掌握好传球时机,应时、应势地将球传到最合理的位置,并合理地运用假动作。  相似文献   

19.
“推拨”与“点拨”球是传球技术中重要的技术之一,熟练地掌握此技术能密切队员在进攻中的相互关系,为获得良好的进攻时机创造条件。 运球中的“推拨”球分单、双手。 运球中单手推拨传球方法: 快速运球中当看到前方队员有机会时,球在身侧,运球手迅速迎球,手腕后屈,拇指向斜上,掌心向前握球侧后方,借支撑脚迅速蹬地,前倾重心的同时,小臂急促前摆。在接近传球方向时,用力前扣腕,前四指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NBA或其它大赛中,经常可以看到以太阳队后卫纳什为代表的一些优秀球员使用一种类似运球的技术手法进行传球,这种传球技术是运球技术的衔接,是在运球过程中捕捉传球时机,传球时身体姿势变化小,没有持球过程,通过手法的变化将球反弹传出,当传球机会失去时,又可以继续运球转移。这种运球与单手传反弹球组合技术威力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