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2.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前进,人人都在和时间赛跑。“快”是时代的要求。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有质量这个保证,“快”了总比“慢”了好。“快”,是通讯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千金难买一个“快”! “快”是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的“新”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包括所有编辑、记者、通讯员及其新闻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快”的作风和“快”的本领。“新”,就是近,就是事实发生的时间要与传播的时间相距不远。这就向新闻工作者宣  相似文献   

3.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4.
“新闻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新闻核心期刊?编辑同志:《新闻战线》杂志的《服务热线》栏目,从今年第3期开办以来,服务性和实用性都很强,我期期必看。我有个问题,想请你们解答一下,我常看到一些杂志封面上标有“中文核心期刊”和“新闻核心期刊”等字样,这两者是如何划分的?湖北读者刘玲《新闻战线》编辑部的同志要我就“新闻核心期刊”这一话题,回答一下读者关心的问题,我作为“新闻核心期刊”的“鉴定专家”成员,有责任、有义务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此,现将有关问题回答如下:“新闻核心期刊”是“中文核心期刊”的一部分。它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6.
通讯《强震中的宝岛》发自台湾地震现场,是祖国大陆媒体最早见诸报端的现场新闻。 在2000年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都赞赏这篇通讯的“快、短、活”,正如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同志所说:“文章短,内容充实,叙述客观,现场感强,有很强的新闻性和可读性。”此文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新闻要快,这是常识,这篇通讯以快见长。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岛发生里氏震级为7.3级(祖国大陆测定为7.6级)的“世纪大地震”。人民日报记者郭伟成当时正巧随祖国大陆电影代表团在台湾访问,他以高度的新闻敏感,冒着不断发生6-7级余震…  相似文献   

7.
我的新闻龄是以《扬子晚报》创刊日为起点的。4 年多来,在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稿子写了不少,好稿也有一些,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觉得有两点感受比较真切。出手——“快”与“慢”的辩证法新闻要快。对晚报来说,这个“快”的要求尤其苛刻。白天发生的新闻,电视台当晚就播了,日报第二天早晨就见报了,晚报要在第二天下午才能和读者见面。所以晚报新闻的“快”,主要靠捕捉夜间至翌晨或者是独家新闻来实现。有  相似文献   

8.
苏晓琼 《新闻前哨》2002,(12):35-35
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大幅度改革,电台、电视台的播音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被誉为广电媒体的“窗口”中亮相的,也不再仅仅是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以及各类专家学者,也在话筒前、荧屏中各领风骚。许多同行都觉得,播音员的阵地在逐渐萎缩,就连播报新闻这一播音员最后的阵地,也快被新闻节目主持人“说新闻”的播讲形式蚕食。还有一些领导和业内人士轻视播音工作,使得播音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实际地位大打折扣。说起新闻播报,业内人士都认为,不能用“播”,而应用“说”,“播”就是保守,“说”就是改革。传统的“播报”面临“说…  相似文献   

9.
有心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借用这句古话,联想自己新闻工作实践,使我感悟到一点:人不在精,有心则灵。 新闻业务工作千头万绪,概括起来主要是两项:写什么和怎么写。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一个新闻战线上的“巧妇”,不但要学会做“饭”──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且首先要会找“米”──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人们不难发现,身处同样一个环境,有的能找到很多“米”,有的就找不到“米”;有的把“米”当作砂子抛弃了,有的把砂子当作“米”拣来了。这些,大都与新闻敏感有关。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报纸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突出时效新闻和能引起关注的社会热点信息,同时要从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出发,立足服务,真正为读者提供多种知识和适用信息。就报纸而言,要真正做到靠新闻当家,就要有一批高质量的当家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下功夫经营好报纸的“看点”,特别是各版的头条和照片的运用。我认为,这个“看点”,就是指每一期报纸的读者爱看之“点”,也就是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普遍关注度。从当前办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看,笔者认为,就办特色报而言,起码要抓好以下“四个一”工程。要…  相似文献   

11.
提高稿件命中率,靠的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新、勤、广、实”四个字。新:就是新闻报道要适应新形势,要研究新问题,要有新思想、新内容,要选择新角度,报道新典型,写出新成果。如我厂工会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代购了彩电、冰箱等商品,我曾两次投稿都未被采用,后来我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的新角度写稿,很快就在《工人日报》第一版刊登了。新闻新闻,全在于新。新事物是冲破旧事物成长起来的,当它们还是新芽时,虽然生命力很强,但特点是小,数量少,不引人注意。我们就要善于  相似文献   

12.
我原在北京市城建五公司宣传部工作,经常带蓍照相机到处拍摄,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1991年5月,我被借调到北京日报社参加亚运会报道,而后成了一名专业新闻摄影记者。心爱的相机伴随我度过了第一个难忘的春、夏、秋、冬。从“业余”到“专业”,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新闻照片,时间要快,角度要新,画面要美,必须贴近生活,又要为版面服务,不像业余摄影那么随意,想拍什么就拍什么。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常常因为稿件时效性不强而“告吹”。我向一位老报道员讨教,他开导我说,搞新闻要“打提前量”,估计一定要发生的事实,可以提前5—10天就把稿子写好,尽快发走。不然,稿子到了编辑手里,往往就成了“马后炮”。我不明白,为了不使稿子成为“马后炮”,就得“打提前量”吗?36232部队张景奇张景奇同志:那位“开导”你的老报道员说的话是不可听的。新闻报道稿件的确应注重时效,有时候,一篇稿子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稿子的成败。但是,提高稿件的时效性,主要靠快采快写快发,而绝对不能用“打提前量”的…  相似文献   

14.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15.
有不少青年新闻爱好者问我:“搞好新闻报道的窍门儿是什么?”我说是四个字:“多、快、好、省”。所谓“多”,即采写的稿件登的多。当然,这种多是建立在你有了一定的新闻采写基础上的。我当初写稿时也曾经盲人摸象般地胡采乱写过,甚至一天便寄出去三四篇稿子。但许多稿件如泥牛入海,自己不久便泄了气。《运城根报》星期刊创刊号头版重要位置登了我的“处女作”《打鱼挖藕时节》,一下子又使我振作起来,每天不是攻读新闻写作知识和范文,便是有选择地忙于采写,就这样如痴如魔地坚持有的放矢地采啊写啊,渐渐摸出了点门道,用稿率也自…  相似文献   

16.
去年,我们羊城晚报有关广东抗洪救灾、107国道上的“追猪”、广州市南北水果批发市场“果霸”、广州“卖花女”现象等新闻报道,在广大读者和新闻界同行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果要问这些报道取得成功有什么奥秘的话,我看最大的奥秘是报社有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24小时记者”队伍,否则就打不出如此漂亮的仗来。 所谓“24小时记者”,其含义是指记者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能做到思想上全神贯注投入工作,时刻注视新闻事件的发生,而且在行动上做到不论上班时间还是下班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哪里有新闻事件发生,就立即奔向哪里,把新闻抢在前面,发在前面。由此可见,能称得上“24小时记者”的,都是一些素质好,责任  相似文献   

17.
实施精品战略培养跨世纪人才──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综述刘保全去年以来,部分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新闻工作要“多出精品、快出人才”的文章,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还提出开展新闻精品年活动,并把1996年定为新闻精品...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写作上,早先有一种说法:“要把读者看作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如今,有些记者、编辑好象把读者看作什么都“知道”的人了。我近来读报,就一连碰到好多“不知道”。有这么几条消息:《国际二手设备洽谈会在杭州开幕》。什么叫“二手设备”?消息里没解释,我这个读者“不知道”。《我国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二》。第一是谁?  相似文献   

19.
无论要做好什么工作,打好行业根底是其要义。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新闻往往是“急就章”,要求最快最好地与读者“照面”。如果新闻工作者自己头重脚轻根底浅,写新闻就难免捉襟见肘。 新闻业务根底,涵盖较广。从事新闻工作这一行,不像水稻专家,终生研究水稻,棉花专家,终生专攻棉花,术业有专攻,无论种植面积扩大多少,或在天南地北播种,都是我这一抔良种、一套技术。新闻则不然,你的报道面有多宽,你就得在这个范围内当“行家里手”,最好能扎“根”见“底”。所以说,新闻业务根底,就不止于新闻学,还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学识修养。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新闻工作者除了睡觉以外,应当都在工作。”道理很简单,新闻事件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不是由记者和通讯员决定的,恰恰相反,记者和通讯员的工作要由它来决定,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和通讯员在进行某次新闻采访的时候,除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外,还应当给脑瓜子留一个空间,一旦有什么新情况发生,就能够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去年11月初,我们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部分学员在驻豫某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新闻采访实习期间,有一次我仅用半天时间就捞了两条“网外之鱼”,分别在《解放军报》和济南军区《前进报》见报后,顿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