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2.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采访,经常可以听到一些单位领导向我们诉苦说,现在个别媒体的记者在基层已经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太有损于记者的形象了。有的到单位采访非“一把手”不见,似乎没有“一把手”出面陪同,就体现不出记者的“价值”;有的把新闻当成谋取个人利益的“跳板”,不给好处“不动手”;更有甚者,个别记者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动辄就用“曝光”、“见报”等手段来要挟基层,不达目的不罢休。难怪有人把记者列入了“三防”重点对象。   新闻记者有舆论监督的权利,那么谁来监督记者呢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助推器,抑或媒体吸引受众促自身发展,新闻舆论监督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利器”。 然而,实施舆论监督并不是件轻松容易的事儿,它将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甚至风险。某些地区的领导不干事、怕丢官,甚至说“防贼、防盗、防记者”,这充分表明他们害怕违规行为被披露和曝光;  相似文献   

5.
梁苗  杨伟 《今传媒》2005,(9S):83-85
上半年,犹如一场“流感”,一些“洋品牌”在中国陷入了品牌危机。1月,杭州一对新人在迎婚途中,因乘坐的本田车出故障而横遭车祸;2月,从亨氏食品中发现了苏丹红1号成分;3月,雀巢的宠物食品受真菌污染被媒体曝光,宝洁SK—Ⅱ使用虚假广告被媒体曝光,肯德基调料含有“苏丹红1号”成分被媒体曝光,强生婴儿用品含石蜡油成分被媒体曝光,联合利华“立顿”速溶茶含有超标氟化物被媒体曝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4月,波音飞机被控其安-26涂层不符合防火标准;5月,雀巢被控其儿童奶粉碘成分超标;6月,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公布的10种不达标准洗衣粉中,宝洁的“汰渍”赫然位列其中……这些跨国企业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为什么失灵了?  相似文献   

6.
现在什么能让地方党政官员畏若猛虎?答,突发事件中的记者,因为突发事件往往伴有失职渎职责任,怕被记者曝光。常驻地方记者站的缘由,笔者经常接触党政和宣传部门的官员,对他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胸。有关批评性报道,最好是有闻不报,最怕的是新闻炒作带来过度伤害,还怕“只监督不报道”,因为近似敲诈,需要“灭火”。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作为党报,实行新闻监督,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提出批评,是其重要职责,也是党报权威性的具体体现。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报纸上监督曝光类稿件越来越少,甚至踪迹难觅,报社没要求、没任务,记者没积极性,不愿写。究其原因,就是许多曝光稿件见报后,没有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总是惹来许多麻烦,还没人称好,所以干脆就不写了,这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因为地域和隶属关系等原因,在报道上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干扰。其实,记者写曝光稿件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如果见报后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会很高兴;如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会觉得得不偿失,可如果无人关注,心里也会觉得空落落的。  相似文献   

8.
“朴素”的传播———广播电台记者谈媒体发展及个人素质提高(上)看到一篇《想听广播》的文章说:“一方小小的匣子,便能广而播之了,简单却有效;一些淡淡的话语,带出一片空间,平淡而精彩。于是,想听广播。”今天我们就请几位广播电台记者谈谈他们的工作和学习。问...  相似文献   

9.
西方有条新闻学标准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但是,在新闻媒体云集、新闻信息爆炸的今天,不管是“人咬狗”还是“狗咬人”,甚至是“人咬人”都已经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了,因为它们都不够“匪夷所思”“大跌眼镜”。 欲望就是罪恶的根源。受众猎奇心理不断膨胀,一些媒体记者便应声而起,一条条让人瞠目结舌,惊心动魄的“假新闻”开始频频曝光于媒体。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日常生活,虚假新闻可谓是把全国人民忽悠了个遍……  相似文献   

10.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来“揩油郎”。不给吧,人家会骂“为富不仁”,  相似文献   

11.
引言:记者曝光上市公司负面新闻被算计,甚至有记者遭到全国通缉,而知名艺人郭德纲徒弟也曾殴打记者.一连串“打记者”的新闻频频发生,唏嘘之余更会启人思考.现如今,很多人在自身权益遭到侵害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记者”,然而,奇怪的是当记者的权益遭到践踏时,许多人却不以为意,甚至有点幸灾乐祸.这就是当下中国媒体人的真实处境.作为媒体一线记者,本文从实践出发,探讨区域性媒体从事曝光新闻的操作手法及运行机制.在传统戏剧中,红脸扮演正面角 色,为人处世隐忍宽容;白脸是反面角 色,待人接物尖酸苛刻.在媒体内部,记者大致可分两类:专门围绕不同行业 转,谓“跑线”记者;另一类为非跑 线记者,主要报道突发事件、负面新闻 等,舆论监督多半靠他们完成.如今的 媒体尤其是区域性媒体,某种意义上 说,记者也可分成“红脸记者”和“白 脸记者”两类.前者专司“跑线”,后 者则是专做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12.
面对种类日益增加、报道领域不断拓展、监督和质疑成为常态的媒体,尤其是来势凶猛的网络媒体,不少党员干部并没有做好准备。特别是一些市县乡的基层干部,在面对媒体时几乎手足无措。一方面,这些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矛盾多发,容易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媒体曝光后,他们又往往成为被问责的牺牲品。在这种情况下,“怕躲堵”就成为基层干部面对媒体的常态,这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与  相似文献   

13.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14.
在繁杂艰辛的新闻工作中,可以说舆论监督工作最难,常常使记者、编辑精疲力尽。 一是采访难。舆论监督,被采访单位怕“曝光”,往往对记者不予接待,不安排采访,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年,江苏连云港某乡派出所发生一起非法拘禁村民的事件,几家新闻单位记者前去调查采访,竟被  相似文献   

15.
张伟 《军事记者》2006,(11):11-11
对亲历报道,不同媒体的记者或同一媒体的不同记者,采写出来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就是其独特性。对于电视记者来说,几乎所有的报道都是“亲历”。下面结合我自己报道“神六”发射的经过,谈点这方面的体会。2005年“十一”长假还没有过完,我们中央电视台担负“神六”发射采访报道任务的记者便打起行李,前往大漠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往酒泉采访的各媒体记者,大多是从事军事报道的资深记者。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参与了“神一”到“神五”的宣传报道,可谓是对酒泉、对“神舟”了如指掌,但毕竟“神六”不是“神五”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外出采访,连吃“闭门羹”。几个被采访的对象,都是在当前改革中做出了成绩的先进人物。但他们对记者的采访,似乎都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忧虑,都表示不愿当“新闻人物”。他们怕什么呢?据了解,一些科研人员怕“树大招风”,怕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打扰了自己安静的工作、学习环境,影响出成果。个体户、专业户怕“乱蜂采花”,怕“露富”后引  相似文献   

17.
秦广艳 《记者摇篮》2006,(10):46-47
有舆论监督,就有反舆论监督,媒介有“舆论监督”种种之良策,也就有“反媒体监督”种种之对策。反舆论监督力量的生成是多方面的,其共同指向是对监督的抵制,抵制采访、行政干预、关系说情、法律诉讼。不少记者在采访有关舆论监督稿件时,经常遇到各种阻力,有的甚至被强行阻挠、跟踪恐吓、暴力殴打、限制人身自由等,即便有了采访结果,也会遭遇“发稿难关”。一些地方和部门及其主要领导之所以抵制舆论监督,主要是怕出丑、怕揭底、怕把自己的问题摆上台面。他们以“有损形象”“影响稳定”为名,大力展开反舆论监督之攻势,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  相似文献   

18.
以往曾多次看过针对不正之风及各种假、恶、丑现象的“曝光”新闻,也曾无数次地为之感叹,而前不久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两则“曝光”新闻一则是山东某些娱乐场所提供赌博、色情服务;一则是广东、湖南某些考点发生高考舞弊事件,倍感“曝光”新闻的可贵和记者的可敬。 说其可贵,就在于曝光的内容得民心、合民意,老百姓拍手称好;就在于曝光的内容令腐败分子、不法之徒心惊肉跳、惶恐不安;就在于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重视,乃至推动对各地娱乐经营场所的清查整顿和对高考舞弊案的严肃查处。这两则曝光新闻,镜头拍摄来之不…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第九期《读者论坛》专栏,刊登了署名孙力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记者同志莫贪杯》。文章批评了有的记者下去采访,在“采访结束后,特别是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活动,不是想着怎样趁热打铁,迅速把稿件拿出来,而是过于客随主便,甚至是喝得不酩酊大醉不回头,玩得不痛快淋漓不罢休,使得刚刚发生的新闻在见诸报端的过程中,常常姗姗来迟。”作者觉得如此处理写稿、就餐与游玩的关系,“并不妥当”。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批评时,作者表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宽容。“民以食为天,新闻记者也不例外。对热情接待记者,给他们提供较好的食宿条…  相似文献   

20.
南京一位报考研究生的女大学生,因为不好意思向经济并不宽裕的父母开口要钱租房,干脆把“家”安在了南京大学的通宵教室内,而且一住就是1个多月。她每天看书15小时,吃喝睡全在校园内。1月9日,有媒体在报道这条消息的结尾时写道,临分别时她才扬脸一笑,露出一口黄黄的牙齿,记者同时也闻到了一股不太清新的口气。记者“曝光”考研女“黄黄的牙齿”与“不太清新的口气”,不知是对女学生不太讲卫生的“舆论监督”,还是对她艰苦生活的同情?徜若连的口臭也要“曝光”,那这种“舆论监督”也着实过琐碎了。所以,笔者只能相信这是记者对考研女生的同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