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面临着严重的自杀问题。由此,当时社会的一些有识之士和官方当局为控制和解决此社会问题纷纷从原因、方法、社会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止自杀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些预防自杀的措施和对自杀未遂者进行具体的救济,从而在社会中初步构建了一个由官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自杀预防和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
丁玲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叙事下的男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花花公子型、革命者型及新式封建因袭者型,他们将爱情或当作游戏,或当作人生的附丽,或当作占有的借口,还原了爱情在父权社会中的真实处境,都市成为囚困女性的樊笼。丁玲上海都市叙事传达出具有初步自省意识的新女性对男性的色(肉)与情(灵)的双重失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的台湾女性文学倡导新女权主义成为主要潮流,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女性作家,她们的文学作品从女性人身解放、社会地位、精神追求、民主平等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将女性形象从原来的从属地位逐渐移向主体地位,在作品题材内容、技巧更新、女性意识强化等多方面有了大的突破,为台湾女性文学树起了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吴大学学子相继成立了一些文艺社团,在文坛崭露头角,并都不约而同地于学校之外大展身手。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以及东吴文学社团形成的原因、文学创作独特的美学取向等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寄寓了晚清以来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大性的国家叙事的意义空间,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国家元叙事.同时,这一时期的上海,已完成了从开埠之初的小渔村、渔港,向现代大都会的转变,都市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消费文化的盛行和都市市民气息的混合、杂糅,又成为现代文学中\"上海书写\"的一大特点.无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书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基调和时代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它牵动着现代中国敏感的神经,对应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良友》画报,作为近代上海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不仅是上海现代生活的倡导者和都市图象的构建者,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生活的记录和呈现者。通过对《良友》画报关于女性问题的广告和内容研究,阐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上海女性生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繁荣和解放,然而,人们却发现自己在这种强大的外表之下找不到精神的家园。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频繁,其危害和后果非常严重,已经成为社会、媒体和教育工作者热切关注的活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2005年,各地共报道281名大学生自杀,而被媒体点名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校有90多所;2006年至2008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第一批女导演的出现使中国的银幕上出现了女性微弱的声音。但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男权文化的过于凝滞,后现代对主体性的消解和愈演愈烈的消费文化更使女性电影的发展遭遇一系列困境,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混乱的情节设置;回归传统的人物塑造;模糊不清的叙事视角。在这种迷途中创作的女性电影,“女性”又一次成为被放逐的主角。女性电影的困境折射出女性生存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大众由来已久的男权思想,为女性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个宽容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的工业化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变迁,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生产逐渐没落,工厂的设立吸引着乡村女性进入大机器工业中。这种社会变迁改变了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同时,女性在大机器工业化下的生存,亦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分子访问苏联有不同的心得体会,他们在苏联看到了新的希望,受到了鼓舞,也看到了乌托邦之梦的破灭。这段经历丰富了知识分子的阅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掀起了追求权利的热潮,广东的情形具有典型性。一方面,广东妇女在这场追求权利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的权利,另一方面,这场运动也受当时政治情形的强烈影响,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价值,因而也就具有很大的缺陷,其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借鉴至今不可漠视。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整体上具有阴柔的女性气质,在文本的叙事方式、情节模式和思维特征等方面都有鲜明表现。这种女性气质一方面来源于现代价值观的女性特征,另一方面来自当时现实语境的软性风潮。这种女性特征彰显了被“国家/民族”男性叙事系统遮蔽的女性叙事.体现了现代市民小说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海派性爱小说进行细致的解读,分析文本中“反家庭”叙述的具体表现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英语教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英语教育在师资与教材、教育组织、教育方法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特点,如师资条件日趋改善,教材选择日益生活化和专业化,英语教育组织日趋增多,且规模不断扩大,关于英语教育方法的讨论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并或多或少的应用于实际的英语教育当中。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英语教育对当今英语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男性文本中女性常常被异化为“天使”与“妖妇”两个极端。在中国,女人祸水论是妖妇形象产生的心理基础。蝴蝶、猫、狐狸是妖女形象常见的几种喻体。动物比拟是为了表明女人所具有的恶魔力量植根于女人的天性。但在施济美等女作家的文本中,男性意义世界中的“妖妇”,却是一个善良的“天使”。戏拟手法既拆解了男性眼光中的女性神话,又消解了男性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6.
1920年代女作家群小说物象分实象、比象、兴象三类,又以兴象为主,其中季节、水及花草树木等物象所占比重较大。实象没有受到充分重视,比象在小说中的各类功能虽得到初步把握,但有待进一步拓展。物象的运用,明显地影响到女作家群小说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报纸作为后人观察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窗口,报纸广告是其中极具社会学研究价值的一个视角。以旧上海时期的中国名报《申报》的副刊《申报自由谈》1933年所登载的广告为个案进行分析,剖析在新旧文化、中西文化交融汇合时期中国人的心态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前后,安徽省的留学教育有其宏观背景。安徽省于30年代前后制订了相关留学政策并强调留学管理。30年代前后的安徽留学教育呈现出一些特点:留学生数量不多,但在全国并不落后;自费生多于公费生;男生多于女生;留学生生源籍贯集中在合肥、桐城、歙县等少数文化和教育发达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才。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代女性散文作为二十年代散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感应着“五四”时代的脉搏,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作为一种女性书写,它从女性的独特视野,观照着社会人生与女性自我,以富有女性质感的语语,表现了女作家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以及审美追求,展示了一个真实而灵动的女性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