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文化滋养自己□李玉皓而今,要作个编辑越来越不容易了。最初是,你得心甘情愿“为人作嫁衣”,把自己的心血藏在别人的作品里。后来说不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编辑的不能只埋头书案,还要有些市场观念、竞争意识、公关能力。你手忙脚乱地把自己调整一番,以一个“经...  相似文献   

2.
《野马》虽然没有给出版社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但它的社会价值、知识积累价值、文化积累价值和文化创新价值还是相当高的。可以说,它满足了一个有使命感、有创造欲的编辑人员的内心追求,使其工作时有饱满的激情,有充实感、成就感,这对其编辑生涯来说意义是深刻的,提升了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社会传播观念在社会文化事业中,为什么在著作家、艺术家、教师等文化人之外,还需要有编辑呢?就因为社会需要编辑利用书、刊等传播工具,去从事文化传播。而编辑要是不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失去其意义。对编辑自己来说,文化战略观念总是要通过文化传播来实现,而文化传播又依赖战略观念的指导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工匠精神之于出版人的作为和追求无比妥帖,过去的编辑常自谦为编书匠,透出了老一辈出版人为出版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当下作为年轻一代出版人,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里做好一个编书匠,成为时代给我们的命题.笔者拟结合自己从事的文学编辑工作谈一点认识. 崇高的境界 做好编辑工作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出版人的工匠精神首要一条是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这是一切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的出版人必备的精神.编辑是当代文化大生产中的组织者与设计者、优秀文化传播的引导者与选择者、文化传承积累中的呵护者与发现者,在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假新闻不断产生是新闻业内不健康的新闻文化熏染所致,激烈的媒体竞争催生了以市场、销售、收视率为关键词的"新闻编辑室文化",这种不健康的文化不只存在于一个国家,在世界各地,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早有所见.长期以来,西方媒体的广告经营部门与编辑部互不干涉,编辑按照自己的新闻价值观和判断来制定编辑方针,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编辑室文化并形成独特的报道风格.  相似文献   

6.
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在传统文化领域的报道一直比较突出.现在国家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报道,结合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的实践经验,有如下问题是值得考虑和探讨的. 从文化新闻的表象中知道你要做什么 每天都有文化新闻,即便是传统文化领域,我们部门的邮箱里每天也会收到数十条记者的稿件,编辑不可能来一条登一条,如何选取材料,构建版面,再由每天的版面来构建北京青年报文化版组的文化理念?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大的传统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7.
编辑和著作家不同,著作家要具有一方面的专门学识,或者对某种艺术有所修练;而一个编辑,则需要有广搏的知识,当然他需要对一个学科有些研究,但是更重要的,他要有锐敏的观察力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读书是不能少的,而且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积累资料.编辑工作和资料是不能分开的.有经验的编辑,都有自己的资料卡片或大小本本.资料日积月累,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年  相似文献   

8.
范炯 《编辑之友》1991,(5):55-57
看到命题,许多人会诧异:为人作嫁者有何独立观念可言?接好活、“把好关”、少出错,才是编辑的本份。对此,我不以为然。不长也不短的编辑生涯使我强烈地感到,编辑不但要有编辑的品德、编辑的素养,还要有独立的编辑风格。而编辑风格的形成,得益于编辑观念的确立和社会、出版业对它的认同。何谓编辑观?我认为,这是一个编辑对自己社会角色的确认,对自己人生兴趣的把握,对自己职业内含的理解,以及对自己服务对象的体悟。下面,分四个方面坦露我的编辑观。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编辑与科学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注意科技信息的交流,而且应注意在科学的积累中发挥作用.在科学的积累中要注意积累的整体性和局部性,重复与积累的辩证关系,创新与积累的关系.编辑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理论上的清晰认识,才能很好地参与科学积累.  相似文献   

10.
在出版界。常听到一些老编辑的感叹:“现在出什么书都不容易!又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我们这些出版界的老人,越来越不知道应该怎样来当编辑了。”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是整个文化产品出版的中心环节,编辑在文化的记录、积累、传播、传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担当发展文化力如此重大历史使命的编辑,要有一个适宜其成长发展的沃土,即编辑所处的环境非常重要,出版社要为编辑创造怎样的环境呢?  相似文献   

12.
出版业要自我生存,发展,必须要注重经济效益。但首先应对经济效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强调经济效益,必然会走偏方向。这种观点未免太绝对了,只看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矛盾的一面,没有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还有人认为,强调经济效益影响出版物文化积累的神圣使命,影响学术著作的出版。持此观点者似也缺乏辩证的眼光。文化积累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积累,一种是自然的积累。前者是出版工作者有意识地出版有历史保存价值的东西,而后者是历史自身从人们喜闻乐见的出版物中大浪淘沙,将有保存价值的东西一代一代自然传下去。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不见得没有文化积累价值。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图书出版工作重社会效益,抓经济效益会降低图书质量。其实,不讲经济效益,并不一定使图书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决不会因为不讲经济效益就能杜绝平庸和不良读物的出版。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图书质量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原因,编辑人员由于某种缘故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是原因之一。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许多出版社的编辑质量意识薄弱,而金钱观念相当强烈,加之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责编必然要增大发稿量,加快发排节奏;特别是对有可观发行量的书稿,尽管没有达到出版要求,编辑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也往往迁就发稿,从而导致图书质量不佳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版社在经营决策上应该把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落在实处。出版社要强化编辑的精品意识,放宽高层次精品的出版条件,实行对出版精品书的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14.
呼唤大编辑     
黄发有 《中国出版》2012,(14):42-45
每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都是大编辑群星灿烂的时期。大编辑是一种高屋建瓴、大智若愚的大境界;大编辑必须具备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为先行者架桥铺路;大编辑不是一种特权身份,平等意识恰恰是激发编辑的创造活力的精神法宝。在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媒介环境中,编辑工作必然要考虑产品的经济效益,大编辑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决不会为了利润而放弃信念;大编辑是发掘千里马的伯乐,必须有勇于扶持新生力量的胆识与魄力。在大媒体渐成趋势的传播生态中,大编辑必须拥有面向大文化的大视野;一方面应该密切关注出版潮流的变化,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应该让印刷文化与电子文化相得益彰,共同构筑阅读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是一项高层次的文化工作,它不仅要采集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要和作者一起,创造新文化,积累和传播新文化.这是一项光荣而又艰苦的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好,编辑人员除了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外,还应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本文将联系编辑工作实际,力图从文化素养的角度为编辑这个角色勾画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切实保证各类书稿的编辑加工质量和出书质量,山东省人民出版社提出了几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可供出版界同人参考:一、努力控制选题,使编辑人员每年的发稿字数与其实际容受能力大体相称。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密切注意社会效果;只有在不降低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方可适当考虑增加新书的品种数量。对那些重复的、质量不高的、不可能赢得社会荣誉和增加经济效益的书稿,要严格控制,一般不纳入选题计划。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上档次上名次的好书,抓重点书,抓有生命力的重版书,不断积累和增加我社的保留书目。二、提倡编辑人员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政  相似文献   

17.
编辑的受众意识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编辑的读者意识,有诸多文章论及.有的提出要"强化图书编辑的读者意识";有的提出编辑要做到"心中有读者 ,眼中有市场"; 有的专门分析"读者意识的层次结构及内涵";有的干脆提出了"创造读者"的观点.其实,影响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发展的不仅仅是读者,更重要的是受众.编辑要有读者意识,更要有受众意识,甚至有编辑提出了"受众第一"的原则.因为,编辑活动追求的是出版物的最佳传播效果,其标志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受众.出版物的文化价值越高,传播效果越好,获得的受众就越多,相应地,出版社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大.因此,受众应该是编辑活动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8.
职业意识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基本观念.编辑的职业意识直接影响着一个编辑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及工作质量.对于出版企业而言,要想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视野宽广的编辑团队就得注意培养编辑的职业意识.  相似文献   

19.
写新闻要抓角度,这是挂在记者、编辑嘴边的一句行话。记者为使自己的新闻稿不与他人雷同,为使稿件能在编辑手中顺利地通过,为找角度“众里寻它千百度”。而编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不仅要求记者那样做,自己也绞尽脑汁追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佳境。由此,记者、编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角度抓得好,不与它稿重复,稿子就好上。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某些记者甚至偏离  相似文献   

20.
我对《编辑学刊》所发表的争鸣文章,差不多每期都看。很有兴味的。真理愈辩愈明,而不会陷入长久的混沌的。尽管在争鸣中双方有时言词尖刻了些,但各自的观点、思想还是明白地表现了出来,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我认为,由编辑出版界来界定“编辑”概念,实际上就已经将“编辑”与出版、传播联系在一起了,即我们所讨论的“编辑”概念是属于出版、传播领域的,具有出版、传播的规范性。每一个编辑都处于出版、传播这一社会行为之中,不与出版、传播联系的有关“编辑”的学问,对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与出版、传播相联系,编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文化积累。出版、传播是文化积累的前提条件。一个人整理自己的日记,如果他不打算出版,就算不上编辑,尽管他对日记也进行了文字润色、加工,甚至也按年代或其他构想为日记编了次序。为什么呢?因为这日记并未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对大众产生任何影响,因此不具有文化积累价值。而一旦这日记进入了出版、传播领域,它就会具有受众,就会产生某种文化影响,因而对它所进行的文字加工就具有了编辑意义。例如,《傅雷家书》,如果纯粹属于傅雷家人的私藏,而不为世人所知,那么,对其进行的任何加工、润色,都不具有编辑意义,因为它没有进入出版、传播领域,不能产生文化影响,更谈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