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和一只小‘鸟’是好朋友,相依相伴,这就是‘鹅’。”老师听后,夸奖这个学生在识字方面善于想象,由此引出了本期的讨论话题:编故事识字可以吗?对此,是“汉字不容戏说”,还是“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让故事与识字同行”?真可谓见仁见智。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呢?本期所编发文章中的观点和实例也许会对您今后的识字教学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到80%以上,如果囿于形声字只能用归类而不能用编故事等别的识字方法,这对教师、学生来说无异于作茧自缚,画地为牢。毕竟识字教学并不等同于文字学研究。识字采用编故事的形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从而理解汉字,这何乐而不为呢?况且学生在识字时并不知道“鹅”是形声字,其实也没必要知道,就算是知道了那又怎样?毕竟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能记住就行了,课标也提倡“多认少写”。难道我们在课堂上要这样说“对不起‘,鹅’是形声字,不应该用这种方法记”?综观名师教学案例,也可以从中借鉴一二。著名特…  相似文献   

3.
从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得知:编故事识字的方法很受学生喜爱,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编故事识字的方法多用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富于想象,许多字他们都会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识记。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听一遍就能讲下来,若是让他们编故事,他们也是有一套的。如我在教“梅”字时,就有学生这样编故事识字“:我家有一棵树‘木’,它开花了,我‘每’天都去看花,奶奶告诉我那花是‘梅’花,我记住了‘梅’字。”而“杨”字学生这样编故事“:小明端一碗汤不小心碰到树‘木’上,‘汤’洒了,我…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鹅”是形声字,能不能按会意字来编故事,而在于有没有必要用这“个鹅”字来编故事。试想,如果每个字都编故事,那又和每个字都不编故事有什么区别“?鹅”字很好记,见一次面就不能忘,根本没有必要用它来编故事。有些字不好记,甚至很容易记错,这时候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碧”字,学生易将“石”字上面的“王”与白”写错位,有的老师就强调说“:记住,这是‘王‘’白‘’石’。”原以为这样一强调学生就不写错了,可是又有学生把“王”当做偏旁。怎么办?有的老师编了这样的话“:王大娘、白大娘,共同坐…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从教一年级起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主要做法是:一、训练学生敢说、爱说、会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首先碰到的困难是,刚入学的孩子胆怯,不敢当众讲话。我们结合常规教育,教学生要有礼貌,每天早晨到校,见到老师要说声“×老师早”,放学回家,要向老师说声“×老师再见”。在汉语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中,又借助记忆有关拼音字母和汉字字形的儿歌,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如巩固“安”的字形时,有的这样说:“‘安’是上下结构,上边是宝盖头,下边是女同学的‘女’,合起来就是天安门的‘安’。”有的那样说:“有个女同志,头上戴了一顶帽子,  相似文献   

6.
去年,我在一所小学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唐代诗人骆宾王《鹅》一诗。当这位教师讲到诗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您说‘颈’指脖子,‘项’指脖子的后部。为什么用曲‘项’而不用曲‘颈’呢?”这位教师竟没有回答出来。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诗人描写鹅鸣叫时的姿态,用“项”而不用‘颈’,这同诗人的观察角度及鹅的游向有直接关系。试想一下,诗人观察鹅时,首先看到的是鹅的“项”,即鹅脖子的后部,可见诗人是置身于鹅的背后,而鹅是从诗人的目下向远方游的。关于这一点,“红掌拔清  相似文献   

7.
“趣味识字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独有的特点,重视从汉字本身挖掘趣味性,使学生在识字时不是望而生畏,而是学而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巩固识字效果。这里,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法”。 1.儿歌识字法。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编成儿歌,其字要在儿歌中出现。如给“蚕”字编为:“天下有益虫,‘蚕’儿留美名。吐丝织成锦,为人御寒冷。”给“帆”字编为:“巾字在一旁,几中一点藏;‘帆’船有了它,乘风又破浪。” 2.谜语识字法。根据小学生好奇、喜猜的特征,将汉字编为浅显易懂的儿歌式字谜,让学生在猜想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的语文课上,学习《识字7》。按照我的设计,学生学习记忆生字“情”。我问学生:“同学们,这个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记住的呢?”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的,我们学过了竖心旁,再加上一个‘青’草的‘青’字,就是‘情’字。生:“我是用‘比一比’的方法来记住的。我用学过的‘清、请’来与‘情’作比较,它们只是偏旁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在汉字中,“一”是最简单的字,它笔画最少,也最容易写。可是小朋友千万别小看它,它的变化可多啦!今天47号电影城演出的主角就是“一”。“一”会变调如:第一(yī)、十月一(yī)日、专一(yī);一(yí)个、一(yí)位、一(yí)片;一(yì)人、一(yì)天、一(yì)朵。从前有一个父亲,教自己的孩子识字,先教会了“一”字。过了几天,父亲带孩子到朋友家玩,向朋友炫耀孩子识字了。他用手指醮(zhàn)了一点水,在桌上写了粗粗的一横。孩子左看右看,摇头说不认识。父亲生气地骂道:“笨蛋!这不就是‘一’吗?”孩…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听写词语,他让其中几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听写结束,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把“鸟儿”错写成了“乌儿”。教师没有批评,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能自己发现、自己改正。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有的又变成了另一个字。你们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而变成‘乌’,是‘乌黑’的乌。这一点就像鸟的眼睛,鸟儿眼睛没了,不就是乌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了吗?(生笑)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啊。”【点评】分明是教识字,又分明是写错了…  相似文献   

11.
一、进入画面,理解词意。首先借助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源:画面的远景是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中鸭、鹅追逐嬉戏。近景是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几只鸡在觅食欢叫。接着,我引导学生进入画面观察。我在鸡旁边贴上一张绘有小朋友的剪贴画,说:“假如你是这个饲养员,鸡、鸭、鹅谁离你近,谁离你远?”小朋友很有兴趣地观看画面,回答说:“鸭、鹅离我们远,鸡离我们近。”顺着学生的思路,我解释说:“鸡离我们近,我们说鸡在‘这边’;鸭、鹅离我们远,我们就说鸭、鹅在‘那边’。”这样,借助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理解了两个词语的基本意思。  相似文献   

12.
一、识字教学的地位、意义识字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基础,是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不识字,看到的只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线条组合,就不知道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当然无法进行阅读活动;不识字写字,就不可能用文字来记事说理,也就无法进行写作活动和书面交流。说识字是“基础”,还只是从技术层面———就它的工具性质而言的。从它的情意层面———即它的人文性质而言,其潜在意义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汉字是表义文字,汉字本身形音义之间有本质联系,因而在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13.
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案例:教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燕子妈妈笑了》一课,在识字方法的交流中,有个孩子说:“把‘借’的单人旁换成金字旁,就成了‘错’,错误的错。”我评价说:“你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了这个字,这真是一个记字的好方法。”有的孩子说:“菜园是方的,所以‘园’这个字用大口框围起来。”我又马上评价说:“你也是个有心人,能联系生活实际记生字,小朋友们都佩服你。”这样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中也渗透了对学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趣味识字“九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趣味识字法”充分利用了汉字独有的特点 ,重视从汉字本身挖掘趣味性 ,使学生在识字时不是望而生畏 ,而是学之有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效地巩固识字效果。这里结合教学实践 ,介绍几种“趣味识字法”。儿歌识字法。 即根据汉字的音、形、义编成儿歌 ,其字要在儿歌中出现。如“尚” :“一条扁担竖着放 ,一边一只小竹筐 ,下边一个三堵墙 ,三堵墙里小口张。要问这是什么字 ?高“尚”的风格人赞扬。”“误”字 :“口大竟欺天 ,身旁有人言如此错‘误’大 ,牢记在心间。”“蚕”字 :“天下造福虫 ,‘蚕’儿留人间。吐丝织布帛 ,为人御…  相似文献   

15.
“0”的身份     
语文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汉字里笔画最少的是哪个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一!”老师说:“错,是‘0’。‘0’没有笔画。”‘0’是阿拉伯数字……”有同学小声质疑。  相似文献   

16.
课例:在一节一年级的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去头。”作为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很不错,但教师却对学生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小朋  相似文献   

17.
开心一刻     
拒绝快乐小亮阴沉着脸从学校回来,妈妈问:“孩子,怎么这么不高兴啊,谁欺负你了吗?”小亮面无表情地回答说:“我们今天学了‘快乐’这个词语,老师说‘乐’就是‘高兴’的意思,还说‘只要你每天高高兴兴的,你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快’。可是,我不想让日子过得太快啊,所以,以后,我再也不想高兴啦。”哪里瘦了小王老师年轻漂亮,就是身材有些丰满。她下定决心减肥,连喝了一个月的减肥茶,自我感觉瘦了许多。为了庆祝自己减肥成功,这天,她特意换了一套新旗袍走进教室,洋洋自得地问:“同学们,大家看到我瘦了吗?”只听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看到啦。”…  相似文献   

18.
"染"字的两种教法,折射出识字教学的两种价值取向: (1)以字识字——依据字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编故事. (2)以理识字——依形得义,再由义悟形,编故事讲字理. 第一种教学纯粹为了记忆而记忆,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好好的一块布,不要被一点墨给糟蹋了",如果把这个故事还原成句子,应是"一块布染上了墨水".你看,这只是染字的本义,它还有引申义:感染疾病或沾上坏习惯或接触到什么,如染病、感染、一尘不染.依据汉字的本义,从字形上入手编故事,这样的识字教学功利性过强.一些老师认为,这样做看似遵循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实际上却忽视了汉字的表义性质,违背了汉字的构字规律.这使我想到了"碧"字的教学,老师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汉字,编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大娘,白大娘,并排坐在石头上.我不禁要问:这个故事和"碧"的字义有什么关联呢?  相似文献   

19.
假借是汉字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唐兰曾经指出:“‘分化’、‘引申’、‘假借’,是文字史上三条大路。‘分化’是属于形体的,‘引申’是属于意义的,‘假借’大都是属于声音的,不过也有借形体的。”从大量例证来看,假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除了随着语言文字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以外,还与“分化”、“引申”两种发展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汉字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关于假借,许慎在《说文·叙》中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只是假借中的一种,这种假借又称为“造字的假借”或“六书的假借”。还有一种是“本有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这种假借称为“用字的假借”或“通假”。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称前者为甲型假借,后者为乙型假借。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假借的演变情况以及这种演变与汉字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有位实习生在进行二年级归类识字教学时,学生提问:“老师说‘胜’字是形声字,那么这个‘月’旁与‘胜’有什么关系呢?”实习生一时给难住了。他先提问了几个学生,请他们回答,自己则稳定了情绪,思考了一下,然后说:“这个‘胜’字是说古代的人角斗时取得了胜利。角斗时人与人要接触,所以就用‘月’字旁,因为‘月’就是指的‘肉’。”同学们似乎懂了,都点着头。但这答案正确吗? “胜”字作为“胜利”的“胜”,实际上是汉字简化的结果。“胜”原写作“勝”,确实是个形声字,但它的形旁不是“月”,而是“力”;它的声旁不是“生”,而是“朕”。“(?)”的本义是“(?)任”,“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勝。”要“勝”,当然要用“力”,所以用“力”做形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