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正一个人每天都有营养的摄入量,摄入少了会没力气,摄入超标则营养过剩。而一只蜥蜴每天对营养的需求量是多少呢?它喜欢吃什么?在它的世界里,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是健康食品呢?爱美的女孩子每顿饭都要计算卡路里,爱美的它每天需要吃多少食物才能维持胖胖的好身材?如果一天不吃东西,它会消耗多少脂肪?带着这些问题,根据我的大大、小小(我的两只蜥蜴),还有参考书《豹纹守宫饲养超级指南》,我开始了调查计算……  相似文献   

2.
马可·波罗与他的故事《马可·波罗游记》,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马可·波罗是13世纪来自意大利威尼斯的旅行家和商人,据称其17岁时开始随父亲和叔叔游历世界,曾在中国生活17年,受到元朝忽必烈可汗的接见;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马可·波罗游记》描述了当时富饶中国的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甚至成为中国和意大利两国自古以来友好交流的见证。近日,美剧巨制《马可·波罗》又掀起了一股"马可·波罗"热。其实,国内外历史学界对"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以及"《马可·波罗游记》如何成书"的争论从未停息过。马可·波罗,这位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因为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而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熟知。他在游记中对元朝时中国社会状况绘声绘色的描述,在当时的欧洲引起巨大轰动,书中对中国"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的夸张说法,更是激起西方人对东方神秘大国的无限憧憬。然而一本《马可·波罗游记》是否就足以证明马可·波罗一定来过中国?书中所描绘的景象是他亲眼所见还是道听途说?马可·波罗留给世人的是真相还是弥天大谎?这些历史都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始终徘徊于否定与肯定之间,争论如同潮起潮落。  相似文献   

3.
周霞 《百科知识》2021,(21):21-23
杜拉斯的《情人》和《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描写的都是法国少女"我"与中国情人的爱情悲剧,但是两部小说对中国情人的形象描写却是截然相反的,西方对东方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的.在《情人》中,中国情人懦弱、胆小、自卑,而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中国情人自信、勇敢、有男性魅力;在《情人》中,西方对东方是歧视的,而在《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中,西方对东方是肯定、向往和理想化的.为什么同样的故事,会有截然相反的立场和态度呢?  相似文献   

4.
2012年9月,担任清华大学客座研究员的董洁林女士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中国对人类创新贡献了多少?》一文,她带领她的团队经过调研,发现"中国在科学方面不仅与欧美相差甚远,较之其他文明古国也相形逊色"。中国历史上的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和唐宋时期,此后中国的科技创新几乎止步不前。为什么中西方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为此我们编辑部约请了胡明艳、史晓雷两位作者谈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社科文摘     
正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几年前,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用一本书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今天,数据告诉我们,中国人更勤劳了,但依然不富有。根据《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3年报告》,过去一年中国劳动者平均工作时间为2207个小时——以法定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计算,相当于276天。2013年初,《人民日报》调查显示,能休满全年52个周末104  相似文献   

7.
《华夏星火》2013,(7):43
"未来20年,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农业,农业看餐桌食品品牌!"这是在其新书《品牌农业》一书中提出的论断。5月26日,品牌营销专家娄向鹏的新书——《品牌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品牌革命》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党委书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的差距何以拉开为什么宋元时期如日中天的中国古代科技没能持续多久便落伍于世界?这不得不回到李约瑟提出的那个著名论题: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或者从另一个方面讲,为什么近代科学诞生在了欧洲而不是中国?国际国内学者就此难题发表的文章不计其数,也有人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因为历史不能假设。不过,我们从李约瑟绘制的"中西科学  相似文献   

9.
好书推荐     
《企鹅的脚为什么不怕冻?》本书是一本来自科普王国大众提问大众回答的超级科普畅销奇书。书中汇集了113个大众提问大众回答的为什么。这些为什么内容新奇幽默,视角独特,可读性强。这是一本极具参与性、欣赏性和娱乐性的科普读物,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领略无穷乐趣。  相似文献   

10.
正在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有多处提到沧州"小旋风"柴进家祖传的一个特殊物什——"丹书铁券"。据书中描写,柴家因为持有"丹书铁券",才享有着某种特权:"祖上有陈桥让位之功,先朝曾敕丹书铁券,但有做下不是的人,停藏在家,无人敢搜";"我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丹书铁券,谁敢不敬?"书中所提的"丹书铁券"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作"虚岁"。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让人容易迷惑的事情。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过虚岁?古人计算年龄以过年为标准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  相似文献   

12.
崔春叶 《知识窗》2011,(4X):1-1
<正>《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书名确实有点让人不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能承认教育是没有用的吗?如果教育是没有用的,那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干什么?带着对书名的疑问,更多的是对书中内容的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当读完第一章"教育之困"后,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厌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癌症。"我想这句话一点也不为过,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每个老师无论是教一个班,还是更多的班级,学生中有多少孩子不爱学习、厌学,相反又有多少孩子喜欢学习、发自内心地学习?太少了!相反,一个班中有超过半数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时,无论什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14.
<正>一般人都不会反对能量守恒定律吧?经过儒家、道家和禅宗联手调教出来的中国,并不缺乏世间万物此消彼长的认识,和谐归一,谋求平衡中庸之道,我们相当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在减肥中的作用。万变不离其宗,吃进的卡路里小于消耗的卡路里,当然得分解脂肪储备来完成这个"守恒",减肥这件十分不招人待  相似文献   

15.
社科文摘     
李莉 《百科知识》2013,(6):52-53
口罩何时在中国出现?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记述他在中国生活17年的见闻。其中有一条:"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这样蒙口鼻的绢布,也就是原始的口罩。直到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  相似文献   

16.
<正>说起读书的好处,我们的老祖宗很有体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对于如今的中国学生来说,"读书可以写好作文做好题",很直白很实际。但是读书的乐趣呢?完全被无视。4月1日的《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四川  相似文献   

17.
吴珊 《科技创业月刊》2012,(1):94-95,103
"民本思想"是中西方学者讨论的重要理论亮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都对人的理论进行过系统论述。基于古今中外"以人为本"的理论追溯和马克思人本学说的再认识,以期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人本理念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源点。  相似文献   

18.
<正>无论是在东方国家,还是在西方国家,都有"头大聪明"的说法。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也会用"瞧,这孩子脑袋这么大,肯定很聪明"之类的话来夸赞孩子,大家似乎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脑袋大的人会比较聪明。1995年上映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更有观众把它比作"中国动画片的里程碑"。2014年9月26日,动画电影《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秘密计划》在全国上映,再一次在少年儿童中掀起了一阵"大头热"。在《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头大的儿子确实很聪明,但是头小的爸爸同样也很聪明。那么,脑袋的大小和聪明不聪明,究竟有没有联系呢?一个天生的大头娃娃,是否真的意味着他会比其他宝宝更聪明呢?  相似文献   

19.
《今日科苑》2014,(11):11-13
在16世纪,中国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于世界,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为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为什么科技革命出现于欧洲,而没有发生在中国?这是上世纪40年代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的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相似文献   

20.
大豆食品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文化概念的广义讲,还是从文化概念的合狭义论,大豆食品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既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据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在3000年前就已有大豆种植,公元前留下的《诗经》、《左传》、《史记》等著作都有关于"稷、黍、稻、麦、菽"和"中原有菽、庶民採之"以及"周子有兄而不慧,不能辨麦菽"的记载,此中"菽"字即为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