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感作为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表现手法.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欣赏中被大量运用.文章从通感的发展、通感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着手,结合通感实际运用的例子,探讨了通感在艺术体验中的作用及意义.认为研究通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陈森茂 《成才之路》2011,(13):28-28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通感会带给欣赏者具体画面、声响之外的意蕴产生的美感,使诗文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意味悠长、丰富,形成美的感情、美的心态、美的体验、美的效果。通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可加强审美感情与审美理解,有助于文学作品欣赏时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作品审美愉悦的体验,使心理和精神在艺术观照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通感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年来争议颇多,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定论,以至于在许多讲解修辞的著作中都没有单独讲述。但是,通感的存在却是客观的、广泛的。文章仅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谈谈通感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审美通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通感是感觉的转移,审美通感可分为感觉通感、表象通感和多重通感。审美通感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具有重要意义。审美通感的形成在于审美客体的相似相类和审美主体的各种感官的相通。  相似文献   

5.
以部分古今诗为例,谈谈“通感”这一特殊修辞和描写方法的特点、形式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6.
艺术通感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五官感觉、感觉互相激发、互相挪移的现象。艺术通感在创作及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从艺术通感的类型及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8.
顾红 《江苏教育》2007,(22):60-61
艺术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把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融合在一起.并联系其他学科.综合开展教学活动.以达到促进综合艺术能力形成的目标。所谓“艺术的综合”不是艺术的各门类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互通有无的特点,强调各类艺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互通互补。所以我认为,学习艺术的实质就是把握艺术的“通感”。通感体验是实现艺术整合学习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李贺是中国古代诗人中通感艺术运用得最具个人的特色的一位。为了表达自己激愤压抑与迷惘感伤相交错的愁苦心情,他往往通过描写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将内心的体验进行综合、变形、转换和重线,并在视、听、触、味、嗅诸种感觉之外加入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构造瑰奇冷艳、虚幻荒诞的诗境。在这个意象重组的过程中,通感艺术的运用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拟对李贺诗歌中通感艺术的广泛运用,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艺术专业的教学,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艺术技能,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素质,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通感"与艺术活动交叉点的基础上,试图运用"通感"的方法改善艺术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介绍了运用"通感"后新的教学形式,以期提升艺术教学效果,达到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根据综合艺术教育的观点,儿童艺术教育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其多种感觉体验建构在“通感”基础之上,巧妙地运用“通感联想”,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2.
论通感     
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年来争议颇多,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定论,以至于在许多讲解修辞的著作中都没有单独讲述。但是,通感的存在却是客观的。本文拟从什么是通感、通感的基本类型、通感的特征和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通感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的表现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手法 ,在李贺诗歌中的运用 ,其数量之多 ,运用之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是最为突出的。客观物象在李贺的笔下往往不是按其自然的本性和方式存在。而是经过位移和变形 ,再依作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重新组合在一起 ,使他的诗歌更加富有个性。在这种切割组接中 ,通感手法的运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是李贺诗歌风格形成的直接动因。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教育阶段,音乐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天分及欣赏美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音画教学法能够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整个过程要注重对视听通感的运用。但是,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课对视听通感的运用比较片面化,难以发挥其功能,给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文章针对视听通感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小学音乐欣赏课中视听通感的运用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5.
罗诚 《陕西教育》2009,(4):98-98
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一样,使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也使艺术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它对各种艺术的触类旁通,甚至融会贯通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艺术创作与鉴赏有其共同的机制,即共同的生活经验和较为一致的艺术情趣。据此。得出艺术鉴赏中的三点“通感”。从蓄势、空白和时间性三个层面给以分析探讨,试图抽象概括出艺术鉴赏中客观存在的某种规律,从而指导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高人们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7.
廖理 《语文知识》2012,(3):14-15
余光中的作品感情奔放,语言瑰丽,他善于运用通感,以各种手法颠覆语言常态的思维定势,化平俗为神奇,使语言具有声、色、光三维交相表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通感意象由于其具有的流通性、创造性、超越性特质而成为了艺术通感的灵魂。它具有创造功能,可以根据接近性、特征性原则创造新的意象,它所创造的超现实性变形意象开拓了人的心灵世界。在艺术活动中,通感意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艺术作品的现实规定,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可能,这种超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对生存世界的审美感受。对通感意象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明晰艺术通感的本质,也使艺术通感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凸显出来。充分地认识并且重视这些价值有利于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感在文学研究中更多的是作为语言学和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但仅从这个角度对通感作研究是不充分的。研究通感要在对传统的定义内容作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从文艺心理学和文艺美学的角度出发最终突破通感的修辞阈限。  相似文献   

20.
音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给予学生多感官体验。在苏少版《音乐》三上歌曲《阿西里西》的教学中,教师力求以通感唤起学生的音乐本能,让其主动参与学习;以通感突破单一局限,使学生的歌唱体验立体化;以通感叠加局部体验,使学生的歌唱感受整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