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领导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新视角,也是教育变革的新概念,更是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表达。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乡村学生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乡村学校师资水平有限,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也不尽如人意,这些都影响了乡村学生领导力的发展。而重建学校生活,是培养乡村学生领导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引起乡村班主任们的关注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一、乡村文化的边缘化 乡村逐渐走向现代化,现代文明逐步取代乡村文化已成为潮流.乡村文化边缘化,是指乡村文化的乡土性的流失,逐渐被城市的现代化所代替.如今,农村孩子进入了以网络为代表的城市化时代,也无法摆脱电子产品所包裹的虚拟世界.农村学校教材是和城市学校教材统一的,所以在这样的浪潮中,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也要向城市看齐.课堂的城市化,也诱导孩子们从小要过一种城市生活.这样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也就成了很自然的事.这里农村小学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乡村文化的边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生态的恶化,人际生态冷漠,民间文化消逝.  相似文献   

3.
郭奥雨  邹太龙 《现代教育》2022,(6):39-42+64
增强地域融入进而与乡村社会形成耦合关系是破解新生代乡村教师“留不住”难题的根本之策,也是促使他们提升职业归属感、实现在场式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遭遇着地域融入困难,突出表现在“工作生活两地化”的日常奔波、“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逃离心理、“我是外来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和“躲进小楼成一统”的自我区隔。为此,高等院校要优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增设乡土特色课程;乡村社会要提高乡村文化发展水平,增强乡村吸附能力;乡村学校要激发乡村学校办学活力,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自身要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使命,自觉嵌入乡村社会。  相似文献   

4.
邹平教育模式是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中一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是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的践行,其实质是一场乡村文化重建的尝试.它促进了知识分子由城市向乡村流动,抑制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缔造了以道德精神为基础的新的乡村文明,对当时乡村学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当前乡村学校建设要突出知识分子的引导功能,重视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化道德精神的辐射与熏陶作用,彰显邹平教育模式的现实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在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下,外导向型精英化农村学校教育不仅使农村少数精英人才流向城市,也造成了大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土社会,进入城市务工生活,致使乡村社会治理和发展的人力资源短缺。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学校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生活的实际,未能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此外,农村教育也在破坏和消解着乡土社会生态环境。这一切都造成了乡村治理和发展的困境。农村教育惟有与乡土社会有机融合,以农村社会发展为导向,与地方自我治理相结合,方是解决乡村基层治理与发展困境的根本之举。  相似文献   

6.
对云南林校97级140名女生分城市与乡村两组的五项达标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城市女生与乡村女生的身体素质存在差距。造成上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城市与农村的地理环境及生活环境的差异和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的不同影响,也有国家对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视等。因此,在中专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改变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缩小城市女生与乡村女生身体素质差距的最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弁言     
教育宜视社会生活状况以立方针有定论矣社会生活状况有截然不能强同者两大类则城市农村是也生于城市者或至不能辨菽生于乡村者偶游目眩神骇不知所谓平居之所接互异遂至生活之所倚托亦互异城市偏于工商乡村偏于农工其大较也今吾国学校十之八九其所施皆城市教育也虽然全国国民之生活属于城市为多乎抑属于乡村为  相似文献   

8.
特色发展、跨越发展、市场发展、协同合作及社区共建五种模式构成了国外乡村学校发展的基本模式.特色发展模式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从差异性中找特色;跨越发展及市场发展模式就乡村学校发展的资源需求而言,注重将信息技术带入乡村学校建设;协同合作、社区共建模式则从乡村学校之间、乡村学校与社区关系着眼,侧重于为乡村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乡村学校发展的五种模式在运行机制、执行主体、组织要素及思维方式方面既有差异,也有共性.  相似文献   

9.
乡村城市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教育广东省珠海市香州区成人学校宋佩英,姚日超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趋势──乡村城市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伴随着乡村向城市转型的趋势,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生产和生活,城市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我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迁,作为上层建筑的乡村学校的具体功能也不断变化,这符合唯物辩证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不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也出现了过度高扬乡村学校责任与使命的呼声,由此形成了过分渲染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文化传承作用之差异,乡村学校文化传承功能僭越其教育功能以及夸大乡村教师文化传承责任等倾向.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从逻辑和历史的角度剖析乡村学校的变迁,以此确立城乡学校共同的传统文化传承使命及城市反哺乡村的立场,乡村学校教书育人基础上的文化传承任务责任序列以及乡村教师限于学校场域及教育范畴内的文化传承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一、“城市取向”的教育与乡村教师的文化积累 当前,在乡村学校教育中存在一种试图利用“城市取向”的教育模式来弥补农村受教育者与城市受教育者之间文化差异的现象。这种乡村学校教育本质上就是以城市文化去改造乡村文化乃至取而代之,以期达到所谓农村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但这种传统“无论是以民族传统还是以现代化、科学、文明等为教育内容,都是以忽视、贬低、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推进教育的方式的。”农村学生上学的目的清楚、直白,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乡村社会之学校教育缺乏自我服务意识,一味追求为城市奉献少许人才的使命,这势必影响中国乡村社会之人的生活质量。因而可依靠变革乡村学校观念,培养乡村人的合作精神与自治精神,变革学校内部精神状况两大方面,来改变中国乡村社会之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师在接受城市化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了城市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水平环境仍然是被乡土文化所包围着的乡村学校。在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间非此即彼的选择无法解决他们的文化困惑。  相似文献   

14.
桂文 《广西教育》2011,(13):4-4
本刊讯 为更好地满足农村未成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今年开始,桂林市将建设一批“乡村学校少年宫”,力争实现在桂林市乡村的全面覆盖,让少年宫不再只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农村孩子也能在家门口参加各种课外兴趣培训。  相似文献   

15.
祝怀伟 《教师》2012,(16):115-115
“与其说城市学校的设施好,不如说乡村中学的素材、教具更加的充足。”乡村相对于城市而言,虽说交通、经济、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思想都比较滞后,但也却是乡村中学生物教师进行生物教学、大展身手的最好课堂。这特定的环境,生活气息,都是生物教学的最佳场所和基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乡村中学的素质教育停滞不前。因此,乡村的生物教学必须因地制宜而改革,严格以科学严谨的探索实践方法应用于生物学科中。  相似文献   

16.
张金运 《林区教学》2023,(1):108-111
乡村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构成,承担着在乡村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培根的重要使命。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营造,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跟理想的乡村社会建设联系起来,一方面传承农耕文明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有效的文化记忆;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乡村文化。长期以来,囿于知识教学的固化和城市文化的强势,乡村学校的文化建设出现了边缘化、脱嵌化和外在化的倾向。走进新时代,乡村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选择,需要在理念上注重文化建设的整体性;植根理想的乡村生活,注重城乡文化间的融合;注重师生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身份,提升其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推动乡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指标。“双减”政策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培训和课后服务等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乡村学校难以应对与城市学校之间的生源、师资和教学质量竞争,一些乡村学校甚至面临“生存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乡村学校难以满足教育受众对课后辅导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促进乡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乡村爱情》是一部以农民的视角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它突破了以往以城市人的视角俯看农村的叙事模式,显示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地道的乡土色彩。剧中乡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纯朴的,乡村爱情是圆满的,乡村生活是多彩的,乡村人情是温厚的,乡村人物是朴实的,乡村环境是美丽的。这部以农民的视角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弘扬乡土文化、创立别样审美范式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近百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学校所处社区的乡村文化和学校课程所代表的城市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是制约乡村学校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运动中,我们尚且能看到专为乡村设立学校课程的努力。但是,今天在"教育公平"等强势话语的影响下,为乡村学校专门设计一套"乡村课程标准""农村版教科书",已经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了。即使在相关的学术讨论中,也难以见到这样的倡议。结果,今日中  相似文献   

20.
乡村铁质     
刘向民 《教学随笔》2010,(7):15-15,37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