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现代大学基本上是移植于西方,在长达百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就没有解决好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断裂传统直接导致现代大学精神的缺失.重读古代书院,人们发现,古代书院长达千年的发展历程孕育了宝贵的精神传统,集中体现为对生命意义充分关照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不断超越现实的创新精神.钱穆和他的新亚书院办学实践中,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书院精神的现代传承问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清廷宣布我国古代书院改制为学堂110周年。岳麓书院为此积极筹备了一系列纪念性学术活动,再次掀起了学术界对古代书院研究的热潮。本刊特约岳麓书院四位专家分别从古代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的董事会制度、书院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书院改制对近代书院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撰写了四篇笔谈文章。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杨柳 《承德师专学报》2007,27(4):106-107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产生于唐末五代,兴起于宋代,终止于清末,存在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其独特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仍然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不少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宋学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 ,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且在现代华人社会中仍有其潜在的惯性影响。由于西方文化及哲学面临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 ,宋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创造和无法替代的价值功能而为中国五四以来的新儒家所重视。现代新儒家重新审视传统宋学的得失及其现代价值 ,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吸纳宋学来建立其道德的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书院制是古今中外优秀的大学传统仍保留在现代大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一些大学相继实行了书院制管理新体系或住宿书院制管理新模式,这体现出了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蕴。但对于其中的书院精神即使涉及到了却还是不完善。完善现代大学的书院制,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各校已有的积淀与传统,突出书院的特色和优势,重点是彰显一种久违了的书院精神和价值存在,并要在书院环境建设方面加强设计,发挥亲切环境对学生的陶冶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当代新儒家的现代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新儒家是在一战暴露资本主义的本质,“五四”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对西方现代化进行深刻反思并将东西方文化予以比较而兴起的一个文化和哲学流派。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予以了深刻的剖析和辩证的批判,也为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了种种方案  相似文献   

7.
台湾文德书院成立于2017年,因有山长黄俊杰先生的主持,别树一帜,激发了巨大的学术能量与文化影响力,颇为疲振乏力的台湾书院文化注入清新的健动活泉。书院山长黄俊杰先生以儒为学术志业,教学成就斐然,学术业绩卓越。其学术关怀涉三大领域:东亚儒学思想史,战后台湾史,当前大学通识教育。期待未来书院的文化与精神,不仅可扮演两岸共同的沟通桥梁角色,也能成为东亚文化和平的共同元素。  相似文献   

8.
以文化哲学的性质为根据,可以把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分为若干学派。而关于现代新儒家是否属于中体西用派,历来聚诉纷纭,莫衷一是。试图透过对现代新儒家之文化哲学的梳理与廓清,从道统论、中体优于西体、精神高于物质、西学中源说四个方面来阐述其中体西用思想。  相似文献   

9.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建立书院式学生培养模式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古代书院在空间设计上注重中轴对称和遵规守正,体现了以道为核心的明德教化理念;在斋舍设计中注重慎独与乐群的结合,体现了以修身为核心的成德教育理念。同时,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盛行的通识教育理论中提倡的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做出恰当判断的能力和辨别价值的能力等人才培养理念对现代书院空间设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归纳诠释现代书院的教育理念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交往型、实践型、修身型的现代书院空间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厘清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产生的制度渊源和兴起动因,分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西方理论溯源和中国因应实践,讨论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构模式和各类功能定位。论文揭示出中国现代大学的建构模式呈现外在多样化,而内核趋于模仿性同构;培养定位存在多重培养功能,但核心定位模糊;组织定位下,书院处于双院组织中,双院协同难;文化定位中,书院处于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职业文化与通识文化的多维冲突中;课程定位缺乏整体性的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论文从精神内涵、组织机构、内生动力、社会认可等方面指出了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自主构建现代大学书院体系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时为洛学南传的第一人,他倡始的闽学,实质是洛学的延伸和发展.闽学最大的代表是朱熹,而与他齐名于南宋时期的理学家有张拭、吕祖谦,因三人的学术活动均在当时中国东南地区,故世称"东南三贤".研究"东南三贤"的天理观、理欲观和治学观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切地认识杨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新儒学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有着多层面的复杂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构成中国近现代新儒学的事实前提和逻辑原点,而西方近代文化的危机则是新儒学产生的个别性和直接性根源;现代新儒学的产生也离不开它的“宿敌”——文化激进主义的刺激;现代新儒学作为文化保守主义的一员还与中国近现代的其他文化保守主义有着理论上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古之学者淡化名利,今之学者有追逐名利的崇名之风;古之学者治学"文无定法",今之学者以论文为主(专著实际上是扩大了的论文);古之学者治学突出"简易"二字,今之学者治学倾向是"增"而不是"删";古之学者治学具有通俗化的特点,今之学者的思想却日益学究化;古之学者治学既重文字也重口语,今之学者的治学活动重书写语言轻口述语言.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古代教育的重要机构,河北的书院也与全国一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清代达到高潮。晚清以后,书院教育制度日趋僵化、衰败。在西方社会的影响下,出于适应教育改革、培养近代新式人才的需要,书院改制成为趋势。河北书院在维新运动的冲击下,在清末"新政"时期纷纷依照"新学制"规定改为学堂,大体完成了旧有教育资源的近代转换,为河北现代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公认的大家,方克立先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求厘清现代新儒学发展线索,全面把握其丰厚内涵。方先生不仅发起现代新儒学研究思潮、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发表综论现代新儒学文章,还对现代新儒家进行深刻细致的个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透视方先生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西方近代以来的学科分化,大学教育也日趋专业化,乃至于职业化,培养出来的是某种“产品”而不是一个人格整全的人,西方的教育学者因而提倡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但自由教育产生的是西方意义上的现代公民,并不能真正培养中国社会所要求的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学生。中国传统书院以传授儒学为主,与现代自由教育有同有异。本文认为书院所要传授的儒学与现代自由教育品性不合。现代的大学与现代的自由教育相适,儒学在现代大学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因而现代书院于儒学复兴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7.
军队院校实施现代化教学工程 ,是落实江主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略构想 ,抓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五支队伍”的重大举措。当前 ,现代化教学工程正在全面展开 ,实践走在了理论前面 ,需要院校教育工作者加强研究 ,充分发挥理论和观念的先导作用 ,推进现代化教学深入发展。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军队院校现代化教学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推进现代化教学以观念转变为先导 ;二、推进现代化教学必须抓住关键 ;三、推进现代化教学应处理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处皖南的新安(徽州)与浙西的严州地域相近、血脉相连、语言相通、风俗相似,在历史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新安理学和严州理学作为两个学术思想流派,它们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共同促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作为"读书人",传统的"士"由于其独特的身份而享有种种特权,现代的"知识分子"作为公民则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中国读书人从传统到现代这一转型的核心则在于"职业化",也就是以创造和传播知识文化为其职业的人被叫做知识分子.虽然源于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传统的士与现代的知识分子存在着某些重要的不同,但是从精神血脉和文明传承方面讲,二者又在同一种历史传统中,所以与古代的士一样,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同样需要在谋道与谋食、优秀与成功、创造与时尚、君子与小人之间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民众文化史在西方的兴起,以读写史研究为核心的民众文化水平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学者们从宣誓记录、灶税报告、结婚登记记录、遗嘱和教会法庭证词中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从19世纪后期的尝试性研究开始,经过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70年代以后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民众文化史已经获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全文从研究资料、研究进程、研究焦点三个维度对近代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以期对国内学者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