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互联网+教育"深度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的智力资源和高效快捷的传播方式,整合教育资源,探索"互联网+教育"四模式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即"互联网+专业"模式课程体系建设,"互联网+教学"模式网络教学评价建设,"互联网+技能"模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互联网+实践"模式产学研合作建设。  相似文献   

2.
<正>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的现实需求。我校作为潜江市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始终坚持以数字资源平合为依托,以"培训常态化、教学实效化、管理规范化、评价多元化"为目标,大力实施"互联网+教师发展"工程,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互联网+助力教师培训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家长要多与教师沟通,了解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了解"互联网+教育";多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多鼓励孩子,培养兴趣;管理孩子松紧有度,家长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让孩子真正成为"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把优质学习资源推送到网络所覆盖的任何地方,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信息海量、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覆盖面广、面向大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诸多优势,这为具有这一优势的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提供了优势和可能。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中的"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幅度实现对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推动和服务,在此过程中需要探索适合"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需要建设和完善办学系统以提供"互联网+教育"过程中的优质学习支持服务,需要完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要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把优质的学习资源放在互联网上,需要建设学分银行网络平台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学习成果网上认证、存储和转换,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教师支持服务,建设"互联网+教育"模式的质量保证机制等。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8,(6):124-125
随着当前社会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全新要求,"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成为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有限,而通过发展"互联网+微课"特色课程,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手机微信、QQ群等,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初中教学水平。本文简要介绍了"互联网+微课",分析了"互联网+微课",阐述了农村初中"互联网+微课"特色课程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海关风险管理》课程建设需求出发,结合人才培养和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对"互联网+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为了推进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本文从互联网本身的特色、资源、功能入手,从教学开展中的主体、场域和大纲三个角度对互联网融入《海关风险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互联网+教育"的改革需要从主体、场域、大纲等几个角度着手设计。  相似文献   

7.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互联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互联网+教育"主要表现形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凸显."综合汉语"作为国际学生学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国际学生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价值意蕴.为改革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准备、教学开展、教学反馈、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开展了...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教师教育"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课题,对"互联网+教师教育"的平台建设与功能进行了思考。提出应该建设多样化学习平台,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建立管理系统,指出平台应该能够实施个性化精准服务,提高信息掌控能力、提升平台管理能力和重构教育评价。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教学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常新态,动摇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根基,教学活动正在从课堂教学拓展为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下的教学。究其本质,"互联网+"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的学习需要而形成的,内在蕴含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鉴于"互联网+"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已成为必然的选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将实现如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走向个性化;课程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由单一走向泛在;教师角色由控制者转向促进者;教学制度由管理化走向服务化。同时,推进"互联网+"教学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教学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潘琼 《学周刊C版》2019,(18):143-143
"互联网+教育"可以冲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全球化、共享化;可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符合新课标要求,实现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与此同时,"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对优质资源的开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学生良好道德情感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及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型校园,全面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的实施进程.本文旨在将"互联网+高等教育"融入高校外语教学,研究搭建智慧化语言技能提升实训平台,借助数字化实践教学应用平台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挖掘教育数据,进行大数据学情分析,推进新工科高校外语教学管理效能,探索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国家战略部署下,"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促进技术大融合,构建教育新生态,对教师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如何提升新时代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专业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就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文章以"互联网+教育"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以及国家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各行各业都想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至于"互联网+xx"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纷纷出现,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物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公益","互联网+"的浪潮对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学校数学教师教学带来的影响,提出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得以迅猛发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了解"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剖析"互联网+思政教育"发展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新型工业发展,新工科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互联网+实践教学"是工科教育的新范式。针对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成本等多方面制约的问题,探讨"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的改革: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学内容兼顾整体性和生成性;注重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能力;线上资源将新工业发展的前沿与教学结合。通过对FPGA实践教学的改革尝试,"互联网+实践教学"范式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对提高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学的融合,可以打破课堂的时空界限,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学,"时政述评"是其有益尝试,便于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问题探究"实现了"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学的深度融合,拓展了课堂时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然成为当下教育改革实践导向之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有教育方式产生变革,个性化教育得到发展,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得到改善。但是通识教育依然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相关服务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立足时代背景,分析"互联网+"的特性,将互联网引入通识教育之中,改善通识教育现状,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搭建虚拟教学平台、扩充通识课程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交流、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等改革策略,以期能够完善"互联网+通识教育"的教育生态,促进通识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组织结构和教育生态,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要素。本文分析了互联网+环境下地方高校面临的困境,提出用互联网思维推进课程建设,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整合课程资源,搭建教学平台,构建"一体化课程资源",创新"一体化教学环境",完善"一体化学习共同体",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不断应用,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也在不断融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途径包括:借助网络平台,共享备课资源;利用通讯软件,共享学习资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提出为高中物理教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互联网+教育"是一个新理念,其与现代教育之间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物理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理科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更加优质地物理学习。本文就""互联网+教育""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