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日常生活的相关概念和定义,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具有开创性意义。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具有生动的态度,包含无穷的希望与可能。国内对列斐伏尔重视转淡的背景下,对社会“日常生活”的批判,具有非日常的意义。以上海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收集整理的方法,展示其作为公共空间转换的结果。菜场是微观层次的“混乱”场所,不断进行着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抗与关系的调整,在某种程度上,可映射到社会层面,以小见大。进而阐明日常生活批判作为一个视角所反映出的社会变革发展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3.
列斐伏尔毕生致力于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但他的这一思想却是广为人知,罕为人解。目前我国学者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这一理论的思想来源和现实诱因、此理论与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关系以及他的日常生活概念和批判思想前后的转变、此理论的贡献与不足等方面。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学界对列斐伏尔这一理论的文本性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4.
列斐伏尔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拜物教,认为黑格尔把国家神化并宣扬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企图用抽象的“国家主权”取代“人民主权”。列斐伏尔论述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阐释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凝聚着理性与暴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20,(2):64-73
列斐伏尔在深入分析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建构起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他认为,异化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密切相关的诸多领域之中,且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形式;日常生活会从带有潜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价值性的"剩余物"逐渐蜕变和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社会化再生产的"基础";"总体性革命"强调一种尽可能地满足人们获得优质体验的生存欲望和保持与外界环境和谐共生的实践活动。因此,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日常生活问题的理解和我国社会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富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却又常常被琐碎细节纠缠着,人们依偎日常生活却又往往瞧不起日常生活。在列斐伏尔看来,进行日常生活研究的意义是在平凡琐碎处看到伟大丰富的一面。薇拉·凯瑟在作品中艺术地展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美并高标准地诠释了普遍的人性。  相似文献   

7.
依照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早期电影放映空间的生产是一个兼有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的过程。而早期观影空间生产的三个层面分别为建筑空间的生产、观影空间形式的生产和观影符号的生产,它们分别对应着列斐伏尔论述的空间实践、空间再现和再现空间三个层面。早期中国电影院即在这一过程中诞生、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不容忽视的现代城市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的生态批判思想源于马克思“人化自然”。列斐伏尔认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以物质为载体并通过物化的形式将自身嵌入自然界之中,人为地制造了人与自然难以愈合的尖锐矛盾。为解决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列斐伏尔主张以总体性生态观建构一种生态化空间生产,变革非生态的空间生产方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人与自然关系造成的生态困扰,探索了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发展道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所彰显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当代中国建设生态化城市空间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均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列斐伏尔作为一个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通过对人生存异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和异化的根源的分析,得出了一种生存论、存在主义的异化理论,这也使列斐伏尔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和所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异化理论相区别。  相似文献   

10.
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是当代关于空间问题的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提出一种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用社会和历史来解读空间,又用空间来解读社会和历史,并使用“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的“回溯式进步”来强调社会——历史——空间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这是对于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又是对于马克思辩证法的空间化尝试,也是列斐伏尔自己理论发展一脉相承的产物,将自己的理论指向于“空间革命”——重建一个差异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