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顿调查团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侵略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当时的中国蒋介石政府一再严令东北军将领张学良“绝对不抵抗”、主张“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怒含愤,暂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9月21日,国民党政府训令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向国联理事会提出申诉,要求国联采取行动“使危害和平的局势不致扩大”,并恢复到事变前的状态。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辩论,12月10日,国联理事会终于通过决议,决定派遣一个调查团到远东调查中日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顿调查团报告书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对日本侵华态度的集中反映,①也是国联干预中日问题的一个较为积极的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对报告书基本持否定态度,有的说,“这是牺牲中国主权,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东北的计划”。②有的说,西方帝国主义“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东北,而是企图把它变为列强共管的殖民地”。③有的则说,李顿调查团“费时七个月,草成了十几万字的歪曲事实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三十年代英国的绥靖外交,国际史学界大都把英德关系做为研究重点,而对英日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忽视,直到七十年代才加强起来。但英国的绥靖外交实际上是从东方对日本开始的,而非从西方对德国开始的。对日绥靖是整个绥靖外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认真分析英国与“九一八”事变的关系,对于认清绥靖外交的推行过程及其反动本质,是十分必要的。 英国、国联与“九一八”事变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派出调查团前往中国进行调查,最终发布《李顿报告书》。各界对报告书内容发表了各自的评价,本文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介绍和对比,得出我国在当时情况下抗战的前途,即只有依靠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英国一方面为谋求“英日同盟”的恢复,百般偏袒、讨好日本,另一方面为使国联从事变中脱身,千方百计地拉美国“合作”。而美国则遵循事变前与日方达成的秘密谅解,并力图使事变主导权掌控于币原外相之手。对事变处理的不同对策使英美两国在“九一八”事变时期始终处于一种“不合作”状态,这不仅极大地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也为英美两国以后处理远东问题埋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马占山会晤国联调查团一事,以往的研究常常指责马占山,似有不妥。在不放弃武力抵抗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外交手段,利用西方列强与日侵华过程中的争夺,争取国际舆论的同情,敦促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者的制裁,亦为一条上策。国联调查团担负着调查“中日纠纷”的重任,马占山积极与其合作,帮助其弄清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及其制造伪满的真相,应该说是非常必要的。马占山在此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我们应予以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挑起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的政治形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重要起点,是日本征服中国的关键性一步.正如毛泽东所说:“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在这种形势下,“民族矛盾已经开始超过阶级矛盾”.“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了.”在中华民族到了  相似文献   

9.
<正> 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年后的一九三四年。三年来,日本侵略者得寸进尺,我大片国土沦丧。对于日寇的入侵,国民党反动政府开始寄希望于国联,而“国联正和日本人是一伙”,他们在《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中,明目张胆地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辩护人。之后,国民党反动派一些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大搞求神拜佛。一九三四年四、五月间在杭州举行的“时轮金刚法会”,历时二十天,报纸广播也为之吹吹打打,喧嚣一时。求神拜佛自然无济于事,很快又发生了华北、平津的危机,一时间,悲观失望的空气笼罩了整个国统区上层社会。就在同时,我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抵抗日本帝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证明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及其对侵略者认识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大连大学学报》2017,(5):17-23
1932年4—6月,国联调查团就中日冲突起因在中国东北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地调查。在大连调查访问时间虽然不足一周,但由于"关东州"系满铁本社所在地,满铁牵头为做好接待、施加影响而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对满铁为国联调查团在大连"量身定做"活动轨迹的全面揭示,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透视出满铁在日本侵华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战后,为了保全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已经攫取的各项利益,日本以求通过协调外交来变换在亚太地区的侵略扩张政策。但是,当日本独霸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张欲望无限膨胀时,这种同列强间的协调侵略政策必将被强硬政策所取代。于是,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和退出国联,向凡尔赛-华盛顿体制发起严厉挑战,并最终退出世界裁军条约,一手造成了太平洋地区的无条约时代。  相似文献   

13.
藏本英明“失踪”之谜陆安1934年6月9日晨,日本驻南京总领事须磨紧急通知中国政府:“日本副领事藏本英明昨晚失踪”。这对主持外交工作的行政院院长汪精卫来说,不啻是晴空霹雳。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正虎视眈眈觊觎中国内地,战争乌云笼罩着中国,...  相似文献   

14.
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普遍的、集体安全组织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调解活动中 ,曾采取一些措施 ,对日本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强权政治基础及体制结构缺陷所造成的国联的软弱无力、国联内外西方大国的相互掣肘最终又不免使其调解“九·一八”事变陷于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国内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着分歧。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美、苏等世界强国都对日本侵略行为妥协姑息。法西斯势力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上升,逐步控制了政权,进而确立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国策。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民众无不激愤,纷纷要求政府抵抗日本的侵略,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抗战主张,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胡适也不例外,他时刻思虑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提出了“苦撑待变”的抗日主张。这一主张虽然是在他后来出使美国时才明确提出的,但早在抗战开始以前,针对日本的侵略,胡适在公开讨论和给政府当局提议中国的对日对策时,已充分体现了其“苦撑待变”的思想。随着日本侵略的加深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其思想内涵也随之逐步丰富和深化。一、外交交涉,等待日本“醒悟”“九一八”事变后,胡适极力主张同日本进行…  相似文献   

17.
王玉英 《历史学习》2001,(11):18-19
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困扰,趁中国内战之机,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又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这一政策为什么提出?其实质、影响和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18.
日本军国主义的领土扩张热由来已久,长期来一直贪得无厌地对邻国进行蚕食。远在甲午战争之时即强占我国台湾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侵华的步伐大大地加快了。“九一八”事变霸占我东北地区;“一·二八”事变后更在上海附近多处驻兵;张北事件和华北事变又控制我冀察两省。当德国宣布退出世界裁军会议时,日本也宣布突破海军比率的限制,大大增加军事预算,公开地大规模扩张军备。至1937年终于爆发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八年抗战,付出  相似文献   

19.
郑梅英 《下一代》2012,(9):43-43
81年前,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史无前例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1945年,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几十年过去了,这段国耻至今令我们痛心不已。就几天前的9月11日,离“九一八”事变的纪念日仅仅7天的时候,日本政府又无耻购岛,再一次引起了中国人的极大愤慨!作为中国人,我们坚决不答应!  相似文献   

20.
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进行军事侵略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强占中国铁路和金融扩张的经济侵略。公开掠夺中国资源,妄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甚至无耻地叫嚷,“要中国人偿付全部战费”。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旋即军事占领整个东北地区,利用其原在我国东北经营铁路多年的“南满州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统制经营军事占领地区的所有铁路。到了1932年3月,又耍花招,把所强占的铁路,“移交”给伪满州国交通部;再由伪满“委托”“满铁”代为经营。到1935年,日本以一亿七千万元又把中东路“买”来,一直到日本投降,“满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