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化与现代远程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的内容包括各种文字、指令、数据、信号、图形、图像、声音等。当今,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资源,它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生存的时代。然而,一个数字化、宽带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是实现信息化的理想通道。而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信息化,在现阶段,远程教育信息化首先是数字化和信息传输宽带化。现代信息技术为远程教育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载体多元化、信息无限化、传播快速化等重大变化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传统图书馆资源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及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载体多元化、信息无限化、传播快速化等重大变化是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与传统图书馆资源相比发生的巨大变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阐述了数字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及应坚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智能时代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估需要更加重视用户体验,且应在借鉴信息资源质量评估相关理论成果、反思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此,文章首先结合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的特点,依据用户体验层次理论,构建了包含直观体验、功能体验、交互体验、生成体验、情感体验五个维度的用户体验模型。接着,文章参考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估工具,提出了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估的四个维度,即技术支持、界面设计、内容呈现、教学设计。然后,文章将五个体验维度与四个评估维度相交,确定了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的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估模型。最后,文章从教育管理机构、信息化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角度,针对智能时代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评估的实施提出建议,以期通过多方参与的评估形式来提升数字化学习资源质量和数字化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5.
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超媒体用网状结构非线性的组织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超媒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符合面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时代需求。根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应该在全社会各阶段的人群中建立起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知学、会学和善学的高段位人才。尝试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移动学习APP、社区教育MOOC、五分钟课程网等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6.
信息资源数字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从“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到计算机网络的互联,再到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当前信息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网络环境下,原来分离独立的传统图书馆模式正在走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时期,使得传统的信息工作受到了严峻的考验。研究新时期信息化、数字化的对策问题,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谈一下关于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应采取的几点措施。一、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首先,要采用国内外在信息资源数字化方面已有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例如:搜索引擎技术、…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是一个以数字为中介、载体和体现方式,将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职业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革也催生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即一种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学习观,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面对数字化时代新型的学习观,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迎接。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拓展社区居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社区教育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应强化政府的统筹领导、依托电大系统学习资源并开放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从培养居民信息素养、重视资源推广和加强社区教师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来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
荣光耀  谷清 《今日教育》2023,(10):64-65
<正>如同人类从“口耳相传”到“白纸黑字”的时代跨越,人类步入数字化时代也是大势所趋。李亦菲老师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重建教育生态》一文中提出:“从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角度看,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重建教育生态,目的是为每个人提供终身化的学习机会、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校园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从数字化环境、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科研和数字化生活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1.
班级授课制发明200年后,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也称后工业社会或知识经济社会,文本、声音、图片等人类几乎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可以数字化,数字排版、数字印刷、数字出版、分布式印刷得以实现,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具有即时性特征。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读图学习等方式在互联网上、智能移动端得以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学习”时代已经来临。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加速了人类迈向信息社会的步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以数字化为支柱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后,逐渐形成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上了日程。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也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所谓"数字化时代",是指一切信息都用计算机"二进制"语言表现,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的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必然引起诸如生活各方面的转变,尤其是学习方面每个要素的转变。数字化时代是以计算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步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时代的重要特征是信息交流的多模态化,各种模态就像语言一样都是具有意义潜势的符号资源。受此影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性成为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课堂上教师的姿势、表情、手势、重读等语言符号和图片、颜色、画面等PPT课件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这些多模态资源的本质和相互关系深入了解、认真研究,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协同作用,增强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就成了我们现代人类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网络化、 数字化、多媒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 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信息技术教育,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其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那么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地区资源丰富,土地辽阔,但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迎接信息社会与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西北地区的发展和建设更趋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明确以下思路:1.加速西北地区环境、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2.利用遥感技术作为获取高效、稳定、准确的数据源的有力手段;3.促进信息资源网络化,实现西北地区的信息资源共享;4.开发西北绿洲信息资源,促进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循环;5.开发、利用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6.协调开发各类信息资源,促进西北地区经济在高起点上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应用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是教育所肩负的特殊使命,数字化学习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数字化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多媒体、超文本、虚拟现实、友好交互和远程共享等特性,必须将其进行整合和应用,才能更好地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语言自主学习外部环境,在优化外语教学资源、推动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在教学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缺失.新一轮语言实验中心建设还应从数字化平台教学管理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考量,通过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与外语课程的整合,加强教师信息素质的培训与学生自主学习监控管理,发挥数字化语言学习中心教学与应用的有效性,从而真正提升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管华 《华章》2009,(21)
物质、能源和信息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人们所依赖的核心资源有所不同.在信息社会,核心资源是信息.信息资源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极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字化革命将使信息资源成为至关重要的国家财富,经济和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信息资源不仅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还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战略价值,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凸显重要,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