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探究大学章程关于学术委员会制度问题对于改进高校学术管理价值重大。对我国5所高校大学章程中学术委员会制度文本涉及的内容条款及其涵盖范围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大学章程中学术委员会制度表现出了局部的制度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成原因包括政府与高校内部的行政管理压力和教师本身的学术权力意识薄弱。欲消除局部制度缺陷,就需要在完善大学章程中学术委员会制度文本和改进大学章程中学术委员会制度设计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3.
胡嘉 《教师》2022,(28):9-11
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以保障,并以高校治理现代化来助推“双一流”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以协同治理理论为依据,从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三方面来完善高校治理结构,着力提升高校的制度执行能力、治理主体协作能力和自主办学能力,从而探索自主特色发展和治理新模式,投身于社会服务之中以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有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价值观念、制度措施、评价机制、学术道德等因素却制约了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学术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因此,在分析制约因素及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才培养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本内容。基于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章程》的文本分析发现,"双一流"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特征在于坚持立德树人,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侧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养成;异质特征体现为高校类型之间的差异,凸显高校历史传统与区域特质和学科强项。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结合办学定位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重视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6.
高校法人制度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组织法律保障。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法人的具体制度建设在章程实效性、法人财产自主权、法人组织机构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未来应将保障和促进高校的自主性作为制度完善的核心价值目标,在坚持高校学术自主性本位的同时防止其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并从章程、法人财产权、组织权力协调合作机制等方面着力完善。  相似文献   

7.
基于35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教师调查数据,根据近似性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海归教师的海外和本土二元学术网络特征,考察海外流动的学术网络构建作用。研究发现,海外流动对海外和本土学术网络产生相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显著优化了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规模、关系强度和网络顶端,但显著降低了本土学术网络关系强度。不同类型的海外流动对学术网络构建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海外博士/工作流动对海外学术网络的优化作用和对本土学术网络的削弱作用最大,其次是海外博士留学,最后是海外工作流动。不同回国阶段海归教师的二元学术网络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回国时间的推移,海归教师的海外学术网络优势逐渐下降,本土学术网络劣势有所修复。高校应充分利用海归教师的跨国社会资本优势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并促进海归教师尽快融入本土学术圈。  相似文献   

8.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地方“双一流”建设高校治理效能应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坚守高校治理的价值导向;变革科研组织体系,完善高校治理的制度建设;优化产学研融合机制,坚持高校治理的多元协同,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9.
学科水平是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直接体现,分层治理是我国高校学科管理的重要特征。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阐述学科分层治理现状和趋势,并着重探讨“双一流”背景下分层治理的逻辑和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0,(2):135-140
面向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使命,采用SWOT分析法对高校图书馆服务"双一流"建设的条件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图书馆的学科、数据、特色馆藏、外文等资源,为本校"双一流"建设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科研支持服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国际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从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个方面对“双一流”建设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过程中,我国高校办学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高校之间办学经费的差距,以及“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运行反馈等共同构成了问题流;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学者意见和重点高校利益联盟的诉求组成了政策流;我国政府对一流大学建设的高度重视、国民情绪以及转型期利益群体的博弈构成了政治流。“双一流”建设方案的出台,是上述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的过程还可以看出,我国重大教育政策议程设置中政策之窗的开启更多地集中在政治流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双一流’大学新冠疫情调查”项目组于2020年6月面向全国15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收集的截面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疫情期间,被调查学生积极进行着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抗疫行动,表现出了新一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本科生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活动,呈现出优势阶层“舍财”、弱势阶层“力行”的特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正在以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机制作用于个体发展,情感温暖型的教养方式为对亲社会行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过度保护对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一方面,积极倡导父母对子代的温暖与鼓励型养育方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消除父母过度保护教养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行政问责性评估模式,“双一流”建设评估面临着理念困境、主体困境、方法困境和结果困境。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现状,第四代评估理论对“双一流”建设评估的启示包括:确立发展性评估理念,实施分类评估;构建多元主体“全面参与”的平等协商机制;将“质的研究方法”和“量的分析”有机结合;重视评估结果的“共同建构”。然而,第四代评估理论本身存在的一些不足则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一方面,坚持建构主义方法论容易陷入相对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第四代评估理论强调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参与评估活动的主张缺乏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地方“双一流”高校以系统思维坚持追求卓越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地方标杆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育人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科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整合和协同力度,打造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5.
二级学院是具有自我适应力、发展力、调控力的自组织,治理是助推学院实力提升的应然选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引擎,治理是学院职能最大化的有力手段。内生共治是一流学院内部治理的应然机制,其核心环节包括:权力下沉的动力机制、民主决策的耦合机制、权责配位的运行机制与灵敏精准的自调机制。治理共生体是一流学院治理的组织架构,搭建运转有效的多元利益集成体、学院制度网点、公共互动空间与权力自律体系是实现一流学院治理愿景的组织建设线路。  相似文献   

16.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也是“双一流”建设质量发展指标研究的关键。在筛选和找出“双一流”建设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步骤的技术路线:一是分析影响因素,且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列;二是按重要程度不同而精选出关键影响要素和绩效指标;三是更加重视整体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促进“以评促建”功能的实现。最后,对其中几个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较为详细的诠释,包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生师比、学术声誉调查等。  相似文献   

17.
"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学术水平,提升学术水平的根本在于大学教师。在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基础上,大学教师的精神和状态是影响其学术产出与水平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可变性因素。其中,最根本的是他们要专一于学术,尽心尽力于学术。因此,要推动"双一流"建设,就需要呼唤大学教师的学术忠诚,加强学术忠诚激励机制的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术自觉;保障学术权力,彰显主体地位;提升社会地位,增加职业认同;舒缓工作压力,保证学术从容;维护学术公平,树立良好学风;加强监督治理,防治学术失范。  相似文献   

18.
完善高校学术规范制度是治理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重要环节。综合分析38所985工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文本后发现,当前高校在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的制度构建上主要体现在治理依据、治理原则、治理内容、治理程序、惩治方式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但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文本内容表述不一,认定、惩戒标准失衡;二是制度设计缺陷,主动治理意识不足;三是教化性特征不显,学生权益保障不移;四是"重处罚、轻预防"。完善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制度需强化高校主动治理意识、构建系统化治理机制、重视治理程序正义、优化惩戒实施以及改变功利性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风建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而在校学生的学力是营造高校优良学风的 关键元素。学力的培育可经由规训式教育和赋能式教育两种方式实现:前者借助于时空分割,硬性约束受 教育者身体,迫使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和能力的赋权,将决策权与行动权赋予教育 对象,促进其逐渐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比较而言,后者更符合现代社会对高校在校生学力建设的要求。美 国中部高校实践经验启示我们,提升地方高校在校生学力水平,创建优良学风,需要构建以赋能为主规训为 辅的动态演化机制,探索以项目为载体的分类赋能路径,开发以赋能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