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上活《品德社会》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综观这些变化,首要问题是改变其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引领到教学的主渠道上来。  相似文献   

3.
周强 《教师》2012,(15):66-66
作为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价值在于整合人文地理、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并教会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具有研究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既给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相结合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实施对话教学,建立新型关系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既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既要求教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又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创设一个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体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合格小学生,为将来的成人成才奠基。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为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师探讨的焦点问题,也是教学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激发学习兴趣、与其他学科相联、以活动为载体、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11.
作为一个将儿童社会生活状况来进行的一门基础教学课程,《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具有重大的教学意义。所以在教学上,用一种开放式的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课程当中自行感悟出人物品德的高尚,用疏导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并形成共识,在课后布置作业来使教学内容深入到生活中,避免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专门针对小学生开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新课标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接近生活,更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帮助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老师,作者对这门课程提出教学意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陈仁德 《海南教育》2013,(12):57-57
<正>《品德与社会》教学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生活这个"源头",让学生道德的知与行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一、以生活环境为底色,明确培养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要以课程为载体,构建起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的分年级目标体系。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说说我们生活的社区》,教师以环保为例,师生共同确定了下一阶段的主题。《愿沈溪的水更清》,并调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  相似文献   

1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教育性、思想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该课程虽然不像数、语、外的主科课程开设课时多,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就基于笔者自身经验,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对构建小学品德与社会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的这一论题进行一番个人观点的说明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阶段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将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有效地激发出来,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小学生的身心尚处在发展阶段,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时期。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工作在农村小学教育一线的教师,应该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地为小学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