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4月24日《语文报》载岳泽和同志《“就教”的“就”字应作何解释》(以下简称《“就”》文)一文,对“就教”和“就”的释义作了有益的探讨,使人很受启发。然而细读《“就”》文后,掩卷深思,我们却不敢苟同岳泽和同志的具体释义。岳同志认为,“就教”的“就”应解释为“到……地方去从事”,  相似文献   

2.
读了94年第六期《农村成人教育》大家谈栏目中“乡镇成教专干要务‘正业’”一文后,我对作者的见解非常赞同。做为一名成教工作者,我深有感触,而且,就乡镇成教专干务“正业”的看法除作者阐明的外,还想赘述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叔向贺贫》一文里有这样一句:“……,其宫不备其宗嚣。”《古文观止》里的《叔向贺贫》这句为:“……其官不备其宗器。”1986年5月北京第三次印刷的中国农书机械出版社出版的刘允声等人合编的《古文译注》里的《叔向贺贫》也是:“……其官不备其宗器”,请问这里究竟是“宫”还是“官”?!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孔乙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这句话中的“大抵”一词,课文注释为“大概”。笔者以为此注欠妥,理由有二: 一、查阅《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大抵”均解释成“大概;大都”的意思。这就是说,“大抵”一词有两个义项:一种是表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2000年《小学语文教学》第2期刘伦斌、支玉恒二位老师的《反思“带着问题读”》一文(以下简称《思》文),又拜读了第5期袁斌等老师对《思》文提出的异议(以下简称《文》文)。笔者愿直陈己见,与袁老师等商讨。 一、搞清《思》文文题和内容的确切含义 1.从文题看,(反思“带着问题读”),就没有全部否定“带着问题读”的意思,而是探索怎样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2.从内容看,《思》文开头就说:“带着问题读”是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这里的“问…  相似文献   

6.
读了《幼儿教育》1989年8、9合刊“大家谈”栏目中的一篇题为《允许小孩吃饭时讲话》的文章,实在不敢苟同。文章一开头,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话:“允许小孩在吃饭的时候讲话”。接着在具体论述中,主要根据陶行知先生的话,批评了“不少幼儿园,托儿所和一些家庭还在硬性规定吃饭时严禁小孩讲话……”的作法,且不去考证所引陶老先生语录的准确性及其前提,单就上面这句话的本身就可以提出若干疑问。疑问一,陶老先生所谓  相似文献   

7.
最近翻阅上海出版的《语文学习丛刊》第六辑,见到钱丰同志的《“扑朔”“迷离”试解》一文,觉得这一词语释义上的老问题,还有进一步来探讨的必要,就把自己的一点管窥之见,也提出来与大家商榷。《木兰诗》的结尾,过去解释虽多,但就“扑朔”“迷离”这两个词的词义和词性来说,完全不同的意见,实际只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是动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1993年第4期上发表了宋广富同志的《关于“兵精足用”的“足用”》一文,文章中心说的是对高一册语文《赤壁之战》一课中“兵精足用”句的“用”字应该怎样理解的问题。宋同志认为“课本注释说:‘足用,足够使用。’……这条注释欠妥当。”又认为“‘足用’应解释为:‘物资充足’。……‘兵精足用’意  相似文献   

9.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导读》2010,(4):14-14
健康快乐成长需要“安全”一路相伴,可一些危险因素又时刻威胁着同学们。溺水、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人身伤害……你曾经历过类似的安全事故吗?你有危险情况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吗?你想就安全问题和大家谈点什么吗?本刊特举办“安全”话题征文活动,请同学们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内容、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导读》2010,(5):23-23
健康快乐成长需要“安全”一路相伴,可一些危险因素又时刻威胁着同学们。溺水、火灾、食物中毒、交通事故、人身伤害……你曾经历过类似的安全事故吗?你有危险情况发生时的自救常识吗?你想就安全问题和大家谈点什么吗?本刊特举办“安全”话题征文活动,请同学们围绕这一话题写一篇作文,内容、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12.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第3期上刊登的《数的整除中若干概念的教学小议》一文,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阅后得益不少。我们也有些补充意见:一、原文第二部分“关于整除和除尽”中的实例之①,恐系作者疏忽,误把“17÷3=5……2”写成“17÷5=3……2”。其实,为突出除不尽的意思,宜把“17÷3=5……2”写成“17÷3=5.666……”。二,就部编小学数学教材来看,除尽的问题也是限制在自然数和有限  相似文献   

13.
小语第12册《在仙台》这一课,节选自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课文开篇写道:“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初教时,我总以为是校对者的疏忽,误将“稀”写为“希”。不料多年过去了,教科书依然如此。细想起  相似文献   

14.
高远耀 《广西教育》2010,(19):25-25
小学语文课文《给颜黎民的信》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临了,我要通知你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句话有两个地方的搭配似乎不当。首先是"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这是一个偏正名词短语,中心语是“地方”,“一件”是它的一个定语。现代汉语里只说“一件……事(情)”或者“一个……地方”,却没有“一件……地方”这样的搭配习惯。其次是动词“通知”与第二个宾语“一件你疏忽了的地方”的中心语搭配也不当。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的討論,是从艾恒武、林青山两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的。但是,从七月十七日《人民日报》刊登的王中、郭佩衡两同志所写的《就“合二而一”問題和楊献珍同志商榷》一文来看,早在艾、  相似文献   

16.
《七根火柴》一文有三句话使用了“粘”字:①他……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②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面粉……⑧……打湿了的头发粘在前额上……“粘”原来有两个读音,一读zhān,一读nián,在读nián的时候有一个异体字“黏”,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被淘汰了,《语文知识》1993年第7期《“粘”字的读音》一文也如此说。然而1988年  相似文献   

17.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8.
《读者》2004年第3期刊载了马德先生《天底下最美的母亲》一文。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萧励同学随笔中的一段话:“每当考完一次试,我的内心就动摇一次……”也许是王萧励随笔中的原话就是如此,也许是作者想要表现一个乡村中学女学生语言的稚嫩,但我却总是觉得其中“每当考完一次试”这句话有些不怎么合适。  相似文献   

19.
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认为“苏轼思想的显著特点是‘杂’。……是融合佛、道、儒三家的大杂烩。”其他文学史书及近年来的许多文章论著均重复这一观点。其实,如果我们从微观角度深入一些,“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鲁迅《题未定草》),就会发现苏轼思想并非是“杂烩”一锅,而是有变化的。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  相似文献   

20.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