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培森  蔡贞文 《软科学》1989,3(4):34-37
<正> 时光荏苒、物换星移。有幸身历世纪更嬗的人们期待着新世纪的(?)钟,一个神秘而瑰丽的时代的帷幕将升启。经济、科技的发展使人类知识总量增长率达10%以上,其中科技知识增长25%。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比例将进一步持续增长。工程、科技和管理人员要跟上知识爆炸的时代,凭经验和原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求助于新型教育——继续工程教育。创造潜力人皆有之,通过不断开发才能把它转化为创造能力。继续工程教育是开发创新能力的金钥匙。所谓继续工程教育是指对离开学校教育后的已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专业职务的从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的再教育。其任务是使受教育者知识得到更新,观念得到转变,能力得到扩展、提高,使其结构趋于合理,水平保持先进,促进科技进步,改革深  相似文献   

2.
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加强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必须承担的教育使命与责任。针对我国当前工程学科教育面临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CDIO教育理念的研究,不断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该文基于CDIO教育理念,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策略,希望能给高校工程教学改革工作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高等工程教育做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和研究开发新的科学技术的重任,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根据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以及全球化、市场化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未来的高等工程教育将更加基础化、综合化、产学研一体化、国际化和终身化;更加重视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更加强调创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适应未来的形势,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以教育…  相似文献   

4.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两更新两建立"的改革,确立了"三层次一目标"的立体实验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加强实验教学,坚持服务于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转变工程教育思想、更新工程教育观念,以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为主线,提出了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三层次、四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并探索和实践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创新性的立体化实验教学,不断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6.
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之一,工程技术人才宽广的知识是工程技术创新的基础。工程技术人才创新精神是工程技术创新的源泉,高素质是增强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关键。高校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途径包括: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的辩证思维能力;倡导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工程技术创新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7.
工程技术创新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技术人才应该能综合运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与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任务。工程技术创新需要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并呈现指数级增长,亟待解决劳动力供给存在的序列化人才矛盾。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联结的关系逻辑,综合分析知识传播与工程实践二律悖反的运演进程,建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的产教、科教融合叠加生成策略所需知识的“条和框架”,检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内生进步机制表现形式归结为工程教育活动的均衡解,审视如何提高人才的产出弹性,探索工程技术人才的层次转化律,避免陷入惯性轨迹的锁定态。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于2006年12月20日启动,全市50万信息技术从业者有望专业知识再升级。同时,上海市被列为全国信息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重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0.
《科协论坛》2007,(1):15-15
中国自动化学会历采重视在自动化学科及工程领域内,对所属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工作,近年来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