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苏联的史学著作一直认为这是一起受帝国主义指使的“反苏事件”.我国的一些史学著作也认为这是一起“反苏反共事件”.笔者认为,中东路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中有反苏成分,但也有苏联为确保自己在中东路的权益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更有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2.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已过去七十多年,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当事人张学良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事件沉淀了四分之三世纪之后,在张学良“自述”问世之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本文认为中东路事件涉及错综复杂的两国四方关系,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下进行的。文章着重分析了张学良执意收回中东路的动机、对当时形势判断的失误及事件导致的后果,特别是事件对张学良本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东路事件”的性质,苏联政府和我国学术界一直把它视为国民政府的“反苏反共”事件。本文认为,从中东路事件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这一立论难以成立。它既不是单纯的“反共”活动,也不是在日本唆使下的“反苏”行动,而是中苏两国站在各自不同的民族主义立场上的一次民族冲突,是中国人民反对不平等条约,维扩民族独立的具体表現。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大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久就处死擅权的杨宇霆和常荫槐,沉重打击了东北当局内部的旧派,同时提升了少壮派的地位.然而正是因为少壮派势力内部的利益角逐,不断鼓动张学良就中东路问题采取强硬态度,同时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的赞许下,最终使自我意识膨胀的张学良在对待中东路问题上采取了不明智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筑的横贯东三省的中东铁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之一,是沙俄政府通过《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在中国攫取的一项特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宣布废除沙俄在华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各种特权。但真正清理这些特权时却是另外一回事,特别在归还中东铁路上只答应“另行签订使用中东铁路的专门条约”,并于1924年与中国北京政府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和《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以“中苏共管”的方式保留了这一特权。  相似文献   

6.
1929年中苏间爆发了中东路事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美国作为一战后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国当然也没有置身事外,以维护《非战公约》为旗号,广泛联合其他国家,向中苏双方施加外交压力,为中东路事件的最后解决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美国积极参与其中一是作为《非战公约》的发起国要维护该《公约》的神圣性,以体现其迅速崛起的大国地位;二是美国与中国东北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希望和平解决争端、继续推行在中国东北的门户开放政策以符合美国垄断资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东路事件的原因主要有:国民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国民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反感、张学良对当时的东北亚局势主观判断失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东路的野心。这一事件致使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格局发生变化,不仅造成东北地区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更在客观上加快了日本独占东北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并爆发了中东路战争,呼伦贝尔地区是中东路战争主要战场之一。本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几个方面简略分析了这场战争对呼伦贝尔地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当局趁中东路事件之机,外交上,伪装严守中立,助俄制华;经济上,经营南北满洲,筑路修港;军事上,制订《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并加以实施。同时,日本驻华军警蓄意挑衅,制造了铁岭事件等案,实为"九.一八"事变的前奏和预演。  相似文献   

10.
读了王军同学的文章后(见《中学语文》95年第2期),我为他那满腔的爱国之情所感动。而后掩卷沉思,觉得对于一个问题,应做全面的分析。诚然,小山智丽的行为令人愤慨。但究其根源是什么呢?先看看《中国青年报》是如何评论的吧!如今在国外打球的前中国球员达数百之多,而有不少人已经加入别国国籍,代表人家打球自也无可非议。况且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11.
“中东路事件”在左翼文学中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路事件”对于左翼作家是一个棘手的话题,龚冰庐与马宁曾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靠拢党的宣传政策的自觉意识,但无意中却也凸现出早期中共处理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时的理论困境。这一结果暗示了政治话语的敏感性、含混性与文学书写独特的解构能力之间微妙的关系,可以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理解左翼文学中政党意志和文学创作之间的磨合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编一本历史教科书,竟然酿成国际政治风波,大概也没有一本书,会招致亚洲数亿人们的憎恶与谴责.  相似文献   

14.
一向梦想称霸全球的沙皇俄国,利用同中国北部、西部接壤的方便条件,以百倍的疯狂、贪婪的野心,鲸吞了中国的大片领土."俄国之侵略主义,受自彼得,历二百余年,而至今未始有变".俄帝国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更是军事封建主义侵华政策的策划者和制定者.他公然声称:"巩固和扩张俄国在远东的利益",是他"在位时的任务".沙俄为实现其虎视东亚,夺取  相似文献   

15.
“中东路事件”是伴随中共党内“托派”问题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指出:中东路事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契机”,围绕中东路事件产生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与苏联共产党内的“托派”问题,在实质上有很大区别;中共党内“托派”问题的产生,是中共党内及共产国际和中共之间所产生的不同意见,渗入了苏联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后产生的,明确地说,陈独秀对中东路事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意志在中共党内的体现,特别是影响了苏联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这是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在与俄国商签《中俄密约》期间,与俄方围绕中东路权问题展开了交涉。其所作所为及其主张观点,都服从于他的联俄制日的外交目的,在交涉过程中,其外交立场是积极的。但是,李鸿章企图以路权作为制衡列强在华态势的砝码,恰好又陷入了俄国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联俄制日的外交策略最终招致的只能是误国大错。值得一提的是,若以《中俄密约》的签订给李鸿章冠以出卖中东路权的罪名,则未免失之简单,也有违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7.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继承父业执掌东北政权后第一次大的对外军事行动.从张学良要求收回中东路的初衷看,他是爱国的;但由于他采取了武力接管的方式和诸多因素,从而导致军事行动的失败.这种失败的结果从大的方向看,造成了两个负面影响第一,它使日本看到了东北军的软弱,更坚定了侵华的决心,加快了发动事变的步伐;第二,它对张学良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张学良在思想上,对东北及东北军各方面的实力,对外关系及对蒋介石领导的南京政府的态度上,都产生了重大的转变.这些对"九·一八"事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德 《小读者》2010,(4):15-15
1956年,松下电器与日本生产电器精品的大阪制造厂合资,设立了大阪电器精品公司,制造电风扇。当时,松下委任松下电器公司的西田千秋为总经理。  相似文献   

19.
弯路也是路     
读高中时,我的数学和英语成绩不好,第一年高考我落榜了。我去复读了。这一年,我在数学和英语科目上下的功夫很大。第二年考大学我又落榜了,不过这次我的数学成绩还不错,是英语又拖了后腿。  相似文献   

20.
对于没有达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而义求学心切的高考考生来说,找一所理想的民办高校,不失为一种选择。我国民办高校虽然已有20余年历史.但众多民办高校差别较大,考生应仔细鉴别,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