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报与部市报竞争中的“同”与“异”,是指晚报要与都市报有所同,又有所不同,亦可谓之留“同”、留“异”,求“同”、求“异”。留“同”。对于一些与都市报相比有着共同之处的东西,晚报可以予以保留。那么,晚报与都市根究竟有哪些共同之处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为这样两点:其一,读者定位基本相同,都是普通市民,都注意贴近市民,贴近生活,晚报追求的是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都市报则试图让“报纸走进千家万户”。有些同处一地的晚报与都市报在一段时期内,实际上确立了同一个目标读者群。其二,都属于“软”性报纸,内容取材都…  相似文献   

2.
从字面上看,“晚报”与“日报”的区别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问题,其实在现实中,人们对晚报的期待并不是只弥补一个“时间差”,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晚报”的内容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定和理解,这就是一再被人们所提起的“再软些”、“再短些”、“再近些”等要求,一句话,晚报应该更贴近普通群众和广大读者的生活,毫无疑问,晚报的这些特点也应该在副刊上得到充分体现。那么,读者希望在晚报副刊上读到什么样的文章呢?(一)篇幅相对短小。由于报纸的版面限制,再加上报纸读者的特殊阅读方式,任何性质报纸的副刊  相似文献   

3.
一张都市报要相伴市民的生活,让市民无法舍弃,必须具备一个城市的文化因子。绍兴晚报注重新闻纸的内核,即注重打造文化内涵,塑造报纸的灵魂,让文化引导市民的生活和时尚,使一张晚报无愧于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市民的纸上“绿色生活”栖息地。报纸软实力:字里行间的文化渲染作为一张都市报,在追求好看、好读的同时,文化的品质更显得重要。绍兴晚报自创办以来,一直受到市民的喜爱。那是因为绍兴晚报有着自己的“软实力”和看不见的“法宝”,即晚报在每一天的出版中,都坚守自己的文化品质。“头戴乌毡帽的船老大,手脚并划乌篷船,在碧绿的山水中一声敏乃,这是绍兴一道特殊的风景线。然而越来越多划着乌篷船的船老大们已经老了。在黄金周里,  相似文献   

4.
最贴近城市市民生活的晚报能否吸引受众的眼球,除整体风格和“好看”的内容外,很大程度取决于读者拿到报纸的“第一印象”和“第一眼”感受,也就是晚报的版面视觉效果,而这个视觉效果的关键就是新闻图片的运用。读者透过版面上有视觉惊喜和视觉冲击的“新闻图片”,感受到报纸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和感情,以及这张报纸的特色与个性。  相似文献   

5.
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做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做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是做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结合。总体上看是符合报纸这种大众传媒的办报方向的。三是晚报有自己的特色栏目与版  相似文献   

6.
晚报是进入市场、主要靠渎者自费订阅的报纸。领导希望报纸能更好地指导工作,读者希望报纸可读性更强、信息量更大,这似乎是一对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市领导和市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只有读者爱看,才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决定宣传得更好。因此,办好晚报,要努力寻找领导和普通读者都满意的结合点。一家地市级晚报,应该努力争取让市领导和市民都满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几年来,《唐山晚报》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杨南 《新闻传播》2006,(5):33-33
《新民晚报》是中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的面向广大市民的综合性报纸。可以说,它是目前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晚报,也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晚报之一。它以“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为办报方针,代代传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文脉。在内容上,力求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成为上海市民和海内外华文读者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8.
晚报专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联系读者面广,适应了多层次的读者需求,为报纸走向市场走向读者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晚报专刊要想保持长足发展的势头,必须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合理布局: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要 我们在设置专刊时要力求全方位地覆盖市民生活,努力为市民提供精心周到的专门服务。尤其是晚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其最本质的两大特征,要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读者所喜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就更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鲁泽 《新闻记者》2004,(2):15-15
日发行量平均达180万份的一家晚报,2003年12月17日在刊发读者评说新一轮改版的稿件中,发表了一位读者建议:双休日大多数人的时间比较充裕,许多读者盼望晚报双休日能“厚”一些,版面更丰富一些,副刊更多一些,文章更耐人咀嚼一些;另一位外埠报刊撰稿人建议:希望晚报在节假日以及双休日加强报道的文化含量,给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这两位读者的建议是中肯的、实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编辑将其刊出表明已对此给予重视,这就意味着有可能把双休日、节假日的报纸变得比现在“厚”,内容更丰富。双休日、节假日报纸真能变“厚”么?笔者虽对此盼望已…  相似文献   

10.
晚报与都市报无论从报纸的阅读对象还是新闻内容看,都具有城市报纸的特征:读者的主体是城市市民,报纸的版面内容是为所在地市民所需求的,报纸的传播途径是城市放射型的,  相似文献   

11.
常州晚报是一份面对市民、服务生活的报纸,民生新闻是其主打内容之一。民生新闻的重要标志是,新闻视角对准普通市民,新闻内容反映市民的冷暖和需要。关注弱势群体并进行新闻扶助,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2007年,常州晚报开展了一项旨在“帮助社区贫困家庭完成一个心愿”的长年性报道活动—“周末关爱”行动,  相似文献   

12.
晚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城市居民,作为市民报纸,它除要求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外,还要有浓郁的、独特的地方性,这也是晚报必不可少的特点,它也是使地方晚报秀出众多传媒的基石。如此才能给读者以“这一个”的感觉,让读者感到亲近、亲切,使他们觉得这张报纸所反映的确是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着的生活。近两年来阜  相似文献   

13.
晚报从其定位来说,是面向城市市民的综合性文化生活类报纸,读者群主要是以城里市民为主。晚报虽说是城市化的报纸,但这并不意味着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报道就不是晚报的报道内容,相反,晚报根据自己的办报宗旨和准确定位,以独特的视角做好“三农”报道,也会很受读者欢迎。农村是晚报新闻资源的富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都为晚报的农村报道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农村所出现的新人新事也吸引着城里人。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些反映农村、农民生…  相似文献   

14.
十堰晚报坚持“办市民有用的报纸,做读者贴心的报人”的办报理念,走“新闻立报、服务强报”之路,报纸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指导性的鲜明体现。晚报自然也不能忽视评论的作用,但它的指导性不应游离于晚报的特色,就是说,晚报的新闻评论也应讲究贴近性。一、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晚报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晚报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晚报强调的贴近性指报纸的内容要贴近百姓,贴近百姓的实际。这种贴近性是晚报基本读者———市民百姓对新闻信息的客观需求,是办报人遵循新闻规律的必然取向。离开这种贴近性,晚报就会失去生命力和读者市场。晚报发表的新闻评论,也必须讲究贴近性,允许有体裁特点上的区别,而不能允许在内容上远离百姓和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全国二十多家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的都市报,以“中国报林中一匹黑马”的态势,刮起一股强劲的报业改革旋风,带来了中国报坛的“全面性的竞争”,使传统晚报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冲击、挑战和竞争。可以预期,这个竞争还会继续扩大与深化。 说到底,都市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晚报,是日报、机关报报系中的“城镇市民生活版”。用都市报的同志自己下的定义,就是“市民新闻报”,即“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都市报的崛起,一如80年代以来晚报勃兴的大背景,首先是党和政府政策好,社会舆论环境好,读者需求市场好,为新型…  相似文献   

17.
晚报是市民的报纸,内容比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生动活泼,对读者而言,有较强的接近性和可读性.因此,晚报新闻的写作要注意选好角度,写出特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一要善于研究晚报的特点.晚报具有“新、活、快、近“的特点,新闻从业人员需站在读者的角度,从常规的工作性稿子中走出来,增强稿件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8.
“还是”后面的思索有些人喜欢在“但是”后面作文章。我今天想在“还是”后面作点文章,谈一点读报后的随感与思索。日报与晚报——还是晚报好看常读报,日报、晚报都在读,读多了之后,总感到还是晚报好看些。一是内容多,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有,读者总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所爱看的信息与内容。二是晚报确实作到雅俗共赏、软中有硬、软硬  相似文献   

19.
张晓茜 《青年记者》2009,(16):55-56
一张优秀的报纸必须是既好看又好读的。好看,是指报纸的版面设计所形成的整体视觉感觉,包括文字、图像、标志、插图以及线性的空间分割等重要元素构成的视觉形象,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好读,是指报纸所刊发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具有警示作用和给人启迪与思考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一张优秀的报纸必须是既好看又好读的.好看,是指报纸的版面设计所形成的整体视觉感觉,包括文字、图像、标志、插图以及线性的空间分割等重要元素构成的视觉形象,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好读,是指报纸所刊发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具有警示作用和给人启迪与思考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