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人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忠义的典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这句名言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他也是杜甫最景仰的历史人物之一。杜甫曾用多首凭吊诗篇,抒发他对诸葛亮的衷心敬慕,表达他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蜀相》一诗亦如此。  相似文献   

2.
《蜀相》是杜甫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安史之乱以后,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  相似文献   

3.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冬,杜甫经由同谷(今甘肃成县),于岁暮到达成都.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春,他专诚拜谒了武侯祠,写下了沉挚悲壮、气雄干古的《蜀相》一律.这是一首以咏古为题材的爱国诗.杜甫一生有着伟大的政治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但在他学成求仕的阶段,也就是他的青壮年时期,  相似文献   

4.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曾多坎瞻拜武候祠堂,写下过许多凭吊诸葛亮的诗篇。这些诗,因其感悟之深、意蕴之丰、词句之工而广为流传绝唱千古。其中,我所最为珍爱和欣赏的就是这首《蜀相》。下面,就谈谈这首诗在写景抒情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
英雄从来都是属于悲歌的,而悲歌也从来都是因英雄而流传千古、传世万代。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中国四大古典民间爱情传说——嫦娥奔月、孟姜女千里寻夫、牛郎织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里面的女子个个不让须眉,都是英雄,而又都是以悲剧结局(织女与牛郎的鹊桥相会只不过是喜爱团圆结尾的中国人的善良的曲笔而已)。如今这一篇历述中国历史上与西域有关的几位英雄人物的散文也可证之。  相似文献   

6.
从韩礼德的人际功能出发,分析唐代诗人杜甫《蜀相》一诗的五种英译文,从中可以看出语气、评价均具有人际意义,并对比了五种译文中人际意义的传达是否到位,以检验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诗歌分析中的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7.
《蜀相》和《登高》均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杰作。两首诗分别作于公元760年和公元767年,即“安史之乱”前后,艺术地再现了诗人的政治抱负和生活境况,不仅从形式上展现了近体七律的无穷魅力,而且比较完整地诠释了杜甫晚年的心理变化,从中可管窥当时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8.
明末,挽救民族危亡的急切呼声,在文学 史上占了一页重要地位。夏完淳就是其中的优 秀代表。夏完淳(1631-1647) ,字存古,松江华 亭人。他的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等创立几 社,来往的人都讲究文章气节。夏完淳从小就 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七八岁即能赋诗。明亡 后,他的父亲和老师,先后为国殉难。十四岁的 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积极的参加了 抗清斗争,事败被执,英勇就义,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是一个少年爱国英雄,也是一个杰出的 诗人。  相似文献   

9.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10.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著名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用了杜甫《蜀相》一诗: 丞相阔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相似文献   

12.
杜甫是一位杰出的伟大的诗人,诗作备受后人欣赏。一生历尽磨难,忧国忧民,具有雄才大略,不得施展。仅以蜀相和登高为例,做以分析,体会杜诗的沉郁、悲壮、坚韧的情感。  相似文献   

13.
<正>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而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黄灿然)  相似文献   

14.
<正>《蜀相》是杜甫初到成都所作。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杜甫离开了暂住一月的同谷县前赴成都,为衣食所迫,一年中辗转了四个地方。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结束了寓居秦州和同谷长达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定居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的春天,刚到成都的杜甫就去拜访了仰慕已久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要尽量做到“三美”.即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荧”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有相互交叠的关系。本文从讨论“三美”的关系着手,从音美与意芙,形美与意美,意美等三个方面比较杜甫《蜀相》的三个英文译本,从中可以看出,译文能够体现出原诗之美,才能使读者不仅知之,而且好之、乐之。进而为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传播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杜甫的《蜀相》与温庭筠的《苏武庙》,都是作者凭吊心目中的英雄后写下的,他们从英雄身上吸取了奋进的力量,用以自我激励,所以,两首诗都有哀婉的凭吊情绪,又有昂扬向上的格调。因为两首诗在结构、情绪、技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本文试从这些细节进行比较阅读,用尽可能少的论文篇幅承载尽可能多的文学名篇,增强论文的内容含量。  相似文献   

17.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18.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相似文献   

19.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20.
初读杜甫的《登高》,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肃杀苍凉之感,令人心神寂寥,为之一颤。深入细读诗歌文本,笔者领略到诗人诗才之横溢,其独特的构图视角,使人读罢,脑中浮现的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其构图视角从微观到宏观,为我们展示了小范围到大范围视野转换的巧妙及视听震撼,令人感受到一种一隅之清与天地之阔相互掩映的秋之萧瑟荒凉之美妙的同时,又将其视角转回微观,转到诗人自己身上,使人体悟到诗人面对此情此景,感怀身世,感慨际遇,内心悲凉之感的喷薄而出,与秋景之萧瑟荒凉融为一体,倍增伤感之情。诗人如此巧妙运用视角转换,表达出内心挥之不去且无法消解的悲愁哀绪,令人深深佩服诗人才华之横溢,造诣之非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